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村金融服务站

乡村金融服务站

乡村金融服务站:“三农”与金融的对接平台[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及矛盾,提出以乡村金融服务站的方式实现“三农”与金融对接、满足农村多层次金融服务的解决方案,并在广东省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梅州市付诸实践,取得初步成效。

实践表明,乡村金融服务站的创建,架设了农户农企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连接桥梁,突破了农村金融服务盲区,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促进农村社会综合管理、提升金融业务辐射能力、促进边远地区扶贫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后,本文对进一步完善乡村金融服务站建设的配套措施提出若干建议。

(中经评论·北京)加强和完善山区和边远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金融亟待研究解决的难题。

最近,笔者提出了以乡村金融服务站的方式实现“三农”与金融对接,满足农村多层次金融服务的解决方案,并在广东省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梅州市付诸实践,取得初步成效。

自2011年5月首个乡村金融服务站在丰顺县建桥镇建安村创立之后,逐步在梅州所辖8县(市、区)各个行政村推广,至2011年末已设立120多个乡村金融服务站。

半年多的实践表明,乡村金融服务站的创设,架设了农户农企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连接桥梁,突破了农村金融服务盲区,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促进农村社会综合管理、提升金融业务辐射能力、促进边远地区扶贫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市场经济发展中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及矛盾分析(一)农村金融服务的加强和改善:以广东为例近年来,广东在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方面不断努力,农村金融取得长足发展。

主要体现在:一是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初步确立,县域机构网点趋于稳定并增加。

广东省农村金融已确立了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为依托,其他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到2011年12月末,广东省县域银行类金融服务网点可达4740个,比上年末增加217个,改变了近年县域金融机构网点不断减少的局面。

2011年11月末,广东乡镇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为99.3%,比2009年末提高1.5个百分点。

目前,广东银监局正大力推进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覆盖工作且进展顺利,2011年12月末广东省可望实现乡镇金融机构全覆盖。

同时,近年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纷纷进入县域金融,预计2011年12月末县域保险机构网点3842个,证券公司网点68个,村镇银行7家,小额贷款公司51家,为农村金融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是农村金融商业化改革取得新进展,金融支农日趋活跃。

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广东98家农村信用社完成229.92亿元的专项票据兑付,全部统一县市为单位的法人之后,资本充足率明显提高,业务发展日新月异,财务状况不断好转。

广州、东莞、顺德等11家农村信用社相继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

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工作有序推进,金融支农取得初步成效。

邮政储蓄银行体制改革后资金回流农村机制开始形成,小额贷款规模逐步扩大。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广东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输入了新鲜血液,局部缓解了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问题。

三是贴近“三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内容不断丰富,金融支农功能逐步加强并完善。

金融机构根据农户和农企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了农户小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村生源地助学贷款等产品;为企业提供林权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小企业简易快速贷款、农业龙头企业贷款、“公司+基地+农户”贷款、“公司+农户”贷款、小企业简易快速贷款等一系列信贷产品,有力支持了“三农”发展。

2011年11月末,广东省(含深圳,不含外资,下同)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3161.14亿元,比2006年末增加42259.28亿元,增幅103.32%。

其中,县域各项存款余额8296.49亿元,比2006年增加4648.77亿元,增幅127.44%。

全省各项贷款余额51637.2亿元,比2006年增加28484.48亿元,增幅123.03%。

其中,县域各项贷款余额3516.97亿元,比2006年增加2432.48亿元,增幅224.3%。

县域存贷款尤其贷款增幅远高于全部存贷款增幅,金融支持“三农”的力度逐年加大。

农业保险得到恢复性发展,2011年前11个月的农业保险额为179.3亿元,农业保险赔偿0.76亿元。

直接融资的支农服务不断改进,2007年至今,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上市3家,累计实现直接融资32.36亿元。

农产品期货市场和涉农金融债券融资也有一定发展。

四是农村支付环境不断改善,金融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

针对边远地区金融服务缺乏而开展的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工作已在全省范围内铺开,农村地区的银行卡持有人“足不出村”就可在家门口取款、转账或查询,基本实现农村地区小额资金汇款、取现功能的全覆盖,加速农村资金投入生产和消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二)农村金融服务的满意度尽管近年金融机构共同努力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但“三农”得益于金融而发展的实际效果却仍然未尽人意,农村金融服务满意度总体偏低。

人民银行对广东省梅州市200户农户抽样调查显示,近三年提出的贷款申请,“不能满足”的占61.54%,“部分满足”的占7.69%,“基本都能满足”的占30.77%;认为贷款手续“复杂而麻烦,要等较长时间”的占53.85%。

对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情况,有92.21%的农户认为“网点不够,很不方便”。

同时,农户信用信息处于零散、分割状态,且农户往往缺乏规范的财务报表和收入、支出、资产等原始单据,金融机构凭自身力量难以估计贷款的潜在风险;贷后也难以获取有关申贷农户经营活动的信息,或无法承受过高的信息采集成本,目前农户贷款的不良率较高。

调查说明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仍然难以适应“三农”经济发展,而农村金融的发展也仍然存在诸多障碍。

(三)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矛盾分析目前农村金融服务未能适应“三农”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金融体制和机制存在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的矛盾:一是农村金融服务的分散性、多样性与金融机构集约化经营的矛盾。

农村金融服务地域广阔而分散,金融服务需求因规模、行业和地域的不同呈明显差异。

据此特点,金融机构应在农村广泛布点,并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但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适应商业化和集约化经营要求,商业银行纷纷撤销在农村效益差的网点机构,农村信用社也不断调整网点布局,新设立的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多在城市而未深入乡村(至2011年12月末,广东的村镇银行27家,其中县域仅7家;小额贷款公司161家,其中县域仅51家),保险公司和证券机构更不会到农村布点,导致农村尤其边远山区金融服务贫乏奇缺,金融难以促进“三农”发展。

二是农村需要综合性金融配套服务与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矛盾。

根据“三农”特点,其发展极需配套的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如,农业生产的自然特点决定农业生产性贷款需要辅之以农业保险,以建立自然灾害时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一些大中型农业科技项目的资金所需,应由农业创业投资基金或创业版上市融资解决,银行仅提供配套的流动资金贷款等等。

但由于目前设于农村的金融机构多为商业银行,而分业经营使其无法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综合性农村金融服务,同时也制约了商业银行农村金融业务发展,导致“三农”融资严重阻滞。

三是农村金融服务高成本、低收益与金融机构可持续经营的矛盾。

由于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网点少,深入乡村的“三农”贷款和涉农保险所耗费的人力物力都会导致经营成本较高、收益较低。

据调查,梅州市农信社系统的小额农户贷款业务的成本率7%左右,贷款利率在9%以内,基本处于微利状态。

农业保险长期亏损。

这使农村金融服务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是农业生产经营的高风险性与农业风险补偿覆盖面小的矛盾。

农业生产经营受自然灾害、市场需求等的影响波动大,农户及部分涉农企业收入的稳定性较差,同时与远离农村的金融机构形成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使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着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但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仍不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太小,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的解决方案(一)农村金融服务的层次及解决方案一是基础金融服务。

此为农村金融服务的最低层次,包括存取款、一般小额贷款和简单汇款。

解决的方案多以银行业金融机构广布网点为主,也就是要达到2010年中央1号文《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的“确保3年内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要求。

二是必要金融服务。

此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中间层次,包括基础金融服务和各类贷款、按揭、信用卡、支付结算、外汇业务、一般的农村保险业务等等。

解决的方案是各类金融机构逐步加大和加快对“三农”的涉足,切实放下架子,以普惠的方式提供多种多样的惠及“三农”的金融服务。

三是综合金融服务。

此为农村金融服务的高级层次,除前两层次所述的金融服务外,还包括多功能的银行服务,多险种的保险服务,以及适合农业发展的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的筹资服务和各类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服务,增加农户农企财产性收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各类投资理财服务等等。

这一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应由精通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类业务的团队以一站式服务的方式来解决,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解决方案。

(二)各层次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的比较毋庸置疑,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全覆盖,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成之初就着手解决的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支行设到县一级,营业所设到镇(公社)一级。

1952年县支行派出工作组到各乡镇开展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工作,在镇(公社)设信用社,乡(大队)设信用分社,村(生产队)设信用站。

农村信用合作社自下而上逐步建立,是农民群众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以“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为己任,全面服务和助力于农村经济,在农业生产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和维护农村金融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信用社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自身体制方面的改革,从走向二级法人管理、独立发展的道路,到完成由二级法人到一级法人管理的过渡,逐步理顺管理架构,转换经营机制,防范各类风险,在商业化的经营管理中不断迈上更高台阶。

与其它商业化运作的金融机构一样,出于对成本与效益的权衡,农村信用社在山区和边远地区普设网点已不太现实,故近十年来县域金融机构网点一直呈递减趋势,广东直到2011年才转减为增。

如果单纯为落实中央1号文件在县城附近的“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补设机构网点(广东某县有此案例),也因农民群众已习惯到县城办理而显得意义不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