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第二章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第一节研究课题的选择一、选题的意义1.选题是研究的起点2.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和水平3.对整个研究工作起制约作用一)选题的要求1.价值性选择课题应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教育实践和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选择那些在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或在理论上有较大意义的课题进行研究。

2.现实性(实践性)与科学性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指选题要有科学依据,即选题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或理论依据,不能凭空臆想。

3.具体明确选题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化,界限要清,范围要小,不能太笼统。

问题是否具体、适度,往往影响研究全局的成败。

4.创新性创新性是指选题要有创见,要着眼于给人类增加新的知识、新的见解,并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主要表现在时间新、内容新和方法新三个方面。

5.可行性可行性包括三个方面的条件:(1)主观条件: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研究基础、技术水平、个人爱好、研究热情等。

(2)客观条件:1)获得充分的资料;2)必要的物质条件,如仪器、技术手段等;3)有一定的科研经费。

4)必要的理论准备等。

(3)时机问题:要考虑与研究课题有关理论、研究工具以及条件的发展成熟程度等多种因素。

(二)选题的主要来源(1)纵向课题(2)横向课题(委托课题)(3)研究者自选课题A.从教育实践出发,课题产生的途径有:1.从社会变革与发展需要中提出课题2.从教育实践的变革与发展中提出课题3.从日常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课题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教师问题如“中小学教师专业生活研究”、“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促进研究”、“教师心理枯竭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实施反思型教学,促进教师向研究型发展”、“提高中小学教师心理品质的方法与途径”学生问题如“学生自主发展的行动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学习障碍学生认知特点及其个别化教育矫正的实验研究”、“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实证研究”、“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影响的分析和对策研究”、“品德后进生转化教育研究”、“追求升学率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的问题如“如何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问题”、“促进教师主体作用发挥的管理策略的研究”、“普通中小学研究型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校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建构学校内部课程管理评价机制的研究”等。

B.从教育理论出发,研究课题的来源有以下三方面:1.从学科建设需要中提出课题2.从相关学科间的交叉领域寻找课题3.从国内外教育信息的综合分析中提出课题三、选题的基本策略及注意问题(一)发现问题的前提研究人员要对自己从事的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并保持经常的关注。

研究者具有好思索,不安于现状的性格。

(二)选题的具体策略(1)怀疑的策略怀疑的依据:事实与经验,逻辑(2) 变换思考角度的策略思考角度转换的类型:同一层次上的转换两个不同层次上的转换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事物与事物之间, 同—事物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结合部比较(3) 类比与移植的策略通过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类比和借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发现本学科研究的新问题。

这种思维策略的特点是从别的学科研究中获得启发,找到发现的“工具”。

(4) 探究与体察的策略面向实际,从对现象的思考中提出新问题。

(二)选题注意的问题1.选题不宜过大例如:(1)论中国的基础教育(2)沿海地区现代化学校的建设(3)语文教学的现代化2.选题不宜过难例如(1)音乐、美术素质与物理学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2)用项目反应理论进行物理题库建设3.选题不宜过于专业化(1)男女学生课堂活动量对比研究(2)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研究(3)做自由落体的升降机内单摆轨迹的研究(4)王充“元气论”研究四、选题的表述1.表述应完整(对象+内容+方法)例:小学生阅读能力现状调查研究2.表述应清晰、具体3.避免价值判断例:小学教师敬业精神低落原因调查研究应改为:“小学教师敬业精神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课堂练习例1:原陈述:小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修改陈述:发散性思维的得分与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智能特点间的关系问题陈述:六年级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得分与一般智力测量的分数的关系是什么?与阅读成绩测量分数的关系是什么?与动作灵巧测量的关系是什么?点评:“发散性思维”比“创造能力”更具体,发散性思维的操作性定义就是发散性思维测验中的得分。

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内容:发散性思维与学生的智能特点之间的关系方法:相关研究例2:原陈述:学习成绩与教学技术研究修改陈述:关于三种教学技术对小学生学科成绩影响的研究问题陈述:三种不同教学技术是否对小学生学科成绩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点评:“三种教学技术”比“教学技术”更具体。

对象:小学生内容:三种教学技术对小学生学科成绩的影响方法:相关研究例3原陈述:小学生辍学研究修改陈述:对有正常学习能力的小学辍学生所处学习环境进行社会学研究,以确定潜在的辍学因素问题陈述:学校环境中的什么因素会造成有正常学习能力的小学生的辍学?点评:“学习环境”更具体。

对象:有正常学习能力的辍学的小学生内容. 学校环境中的什么因素会造成有正常学习能力的学生的辍学方法:相关研究例4原陈述:重视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语文成绩修改陈述: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点评:原陈述像讲演用语,用词不简略下列课题中哪些课题适合你来研究?为什么?1)低年级小学生产生错别字的心理分析。

2)优生与后进生学习方法比较研究。

3)小学生环保教育教材与课程设置研究。

4)废品工艺品制作对创造思维发展的影响。

5)音乐氛围的创设对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

6)电脑与作文教学。

7)叶圣陶阅读教学理论研究。

8)研究性学习与教育的未来第二节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形成一、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一个完整的设计包括:选择研究的课题、选择研究的对象、确定研究的变量、提出研究的假设。

(一)选择研究对象的范围根据研究对象的选择方式,教育研究可分为总体研究和抽样研究。

总体研究:即对研究范围中的全体进行研究。

抽样研究:即研究者按一定规则从总体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根据对样本进行研究的结果,来获得有关总体的知识的研究。

1.抽样的意义第一,解决总体研究难以进行的困难。

第二,节省人力、时间、费用。

第三,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研究深度。

第四,有利于减少研究“污染”范围,保证以后研究的科学性。

2.抽样的基本要求第一、明确规定总体。

总体的界定主要取决于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同时还要兼顾研究的外部效度和可行性要求:(1)根据研究的目的要求说明总体的内涵(2)根据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意义的范围,确定研究总体;3)如有可能,还应确切地知道这个范围内总体单位的具体数量第二、确定合理的样本容量。

样本容量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因素:(1)研究目的;(2)研究的不同类型;(3)预定分析的精确程度;4)允许误差的大小;(5)研究所用的统计方法(6)取样的方法;(7)研究者的时间、人力和物力;(8)总体的同质性。

问题:“总体愈大,样本容量就愈大”吗?“样本容量愈大愈好”吗?经验数字描述研究、调查研究等,如果总体达到2000以上,抽样比率则需10%;如果总体达到20000以上,抽样比率则可以降低到2~4%。

另外,调查研究的样本容量一般不能少于100。

相关研究、比较研究的样本每组至少30。

在实验研究中,条件控制较严密的研究(如心理学实验),每组15人;条件控制不严密的教育实验,最好是一个自然教学班,不少于30人。

第三、取样的随机性。

尽可能使每个被抽取的个体具有均等的机会。

被抽取的任何个体与个体之间彼此独立,在选择上没有联系。

尽可能使样本保持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

第四、取样的代表性。

取样时要尽可能使抽取的样本能代表总体。

要使取样有代表性,必须对取样误差进行正确估计。

使样本保持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

第五、确定恰当的抽样方法。

确定抽样方法时应考虑:(1)研究的目的,研究总体的特征与范围、数量;(2)具体抽样方法的特点与要求;(3)进行研究工作的主客观条件。

3.取样的基本方法立意取样与随机取样以下为随机取样的方法A.单纯随机抽样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出n个单位作为样本。

它保证总体的每一个对象有同等的被抽取到的可能性,并要求它们之间都是独立的。

具体方法有:(1)抽签法(2)随机数码表法优缺点分析优点:在理论上最符合概率论原理,简便、易行。

缺点:①总体数量较大时,将每个个体进行编号就显得费力、费时;②如总体中的个体分布分散,抽取到的样本的分布也比较分散,给研究带来困难;③总体异质性较大时,会导致较大的抽样误差。

④当样本容量较小时,可能发生偏向,影响样本的代表性;⑤当已知研究对象的某种特征将直接影响研究结果时,要想对其加以控制,就不能采用简单随机取样法。

适用条件:研究者对所研究总体中各类个体的比例不了解;总体中的个体数量不大或个体之间差异程度较小;样本数目较大。

B.系统随机取样法把总体中的所有个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并编号,然后依固定的间隔取样,这种抽样方法称为机械抽样。

步骤(1)编号(2)求间隔M=N/n(3)随机确定起点(4)等距抽样优缺点分析优点:(1)比简单随机取样使用方便;(2)能在总体范围内有系统地抽取样本,使抽取到的样本比较分散,一般抽样误差比简单随机取样小。

缺点:当总体的排列顺序与抽样间隔具有对应的周期性特点时,系统抽样会导致严重的抽样误差。

适用条件:适合大样本。

C.分层随机取样法按与研究内容有关的因素或指标先将总体划分成几部分(即几个层),然后从各部分中进行单纯随机抽样或机械抽样。

步骤(1)分层注意:分类的标准要科学,要符合实际情况;分类时应遵循的总原则是:各层内的变异要小,而层与层之间的变异越大越好;分层的结果必须是每一个单位都归属于某一类。

(2)求每一层的样本抽取数量(3)从各层中随机抽样例:某年级学生共180人分为四个班,其中甲班N1=40人,乙班,N2=50人,丙班N3=45,丁班N4=45人,现要抽取20%作为样本,则每班应抽取的样本单位数按如下步骤算出:(1)确定样本单位数n=N×20%=180×20%=36人;(2)每班的样本单位数分别为:n1=(36/180) ×40=8,n2=(36/180) ×50=10,n3=(36/180) ×45=9,n4=(36/180) ×45=9,则样本容量:n=n1+n2+n3+n4 =8+10+9+9=36优缺点分析优点:(1)代表性和推论的精确性较好。

在样本容量相同时,它比简单随机取样、系统随机取样的抽样误差小;而在抽样误差的要求相同时,它则比简单随机取样、系统随机取样所需样本单位的数量少。

(2)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各层采取不同的抽取方式和比例,使取样更加灵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