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课堂提问技巧论文

语文课堂提问技巧论文

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摘要语文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的而又很难用精、很难用巧的艺术。

但是,语文课堂提问受制于传统的师本教学的条条框框,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不能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和思维的目的。

那么,语文课堂提问有哪些常见症状,又有哪些技巧可以应对语文课堂提问的常见问题呢?后文将展开详细的讨论。

关键词重要性症状分析技巧
一、课堂提问技巧的重要性
(一)课堂提问在教学上的作用
首先课堂提问是平时测试的方法,能在老师讲解之后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其次,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回答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保持适度的紧张度,这也是学生锻炼胆量和口才的机会。

不仅如此,多设置难度适当的问题,能有效打破师本教育的藩篱,还使学生摆脱被动思维的局限,而采取主动思维,课堂教学变得活泼。

为了真正发挥出教学论的实践指导作用,我们应加强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努力建设理解的、移情性的教学论,并致力于教学实践变革和新课改的落实。

(二)“教材二次开发”对课堂提问的启发
在教材观变革的影响下,“教材二次开发”应运而生,成为解决
课堂提问和教材、学生需要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教材二次开发”进行理性的分析,发现这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从“教材二次开发”的角度,我们发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教材二次开发”不是教师毫无依据地滥用权利,更不会死舍本逐末地放弃教材,二是教师在把我课程标准和教材关系的基础上,去理解课程标准,了解学生需要,并吃透教材,进而对教材进行理性裁剪,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语文课堂提问的症状分析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症状分析
通过调研,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教师为之付出的努力,但我们也应正视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课堂教学现状所反映的课堂提问“量多质少”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们以为可以追溯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主体错误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所有235个提问只有一个主体——教师。

这说明,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此现象反过来可以理解为,学生的质疑权已经被剥夺殆尽或被高度漠视。

2.从形式上看,课堂提问存在单向化倾向,是受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影响
传统语文课堂“授受型”思想根深蒂固。

语文几哦啊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
地位历来强势。

而小学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决定了教师“讲”的深度和广度因为学习对象接受程度的限制而不能一讲到底,所以又“讲”异化为“问”,通过提问来分散难点,组织实施教学。

3.从目标上看,课堂提问存在狭隘化倾向,跟教师片面理解本体目标有关
语文课程肩负着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的重要任务。

但是,课改至此,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对语文本体目标把握的缺失和实施目标的策略缺失。

语文课堂还是以内容理解为终极目标,还是以感知、理解为主要学习方式。

这种缺失折射到课堂提问的设计与实施上,就呈现出狭隘化的倾向。

三、优化语文课堂提问的对策
(一)加强学生质疑意识的培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言语实践活动。

教师要打破一味追求结果的习惯心理,搭建让学生用于质疑与解疑的自由平台。

在这一平台,可以较好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语言、团结合作等方面的训练。

(二)强化策略意识
优化课堂提问,就要优化提问策略。

俗话说,不破不立。

我们从两点做起,一是打破以师为主的提问模式。

我们要加强生本意识。

明确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确保学生的质疑权,确保学生参与提问、解答、评价的全过程。

二是打破终端提问模式,不设标准答案,我们真正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发展思维和语言。

(三)强化课程意识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提问的现状,优化课堂提问,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加强高校课堂建设,必须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学科特质的认识,亟待强化三大意识:(四)强化课程意识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提问的现状,优化课堂提问,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加强高校课堂建设,必须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学科特质的认识,亟待强化三大意识:
1.要加强实践意识。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言语实践活动。

教师要打破一味追求结果的习惯心理,搭建让学生参与质疑与解疑的平台。

要充分展开学生理解问题、解构问题、搜集信息、整合信息、提炼观点、表述思路等过程,在释疑的过程中伴随着阅读、思维、言语表达等的训练。

2.要加强解读意识。

具有鲜明课程意识的教师,不仅仅把教材看作师生对话的“话本”,能够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紧扣课程标准而不是紧扣教材。

有老师在第六届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总结时提出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教材,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

我们不少老师在阅读文本后受习惯思维的束缚,一开始就概括提炼文章的主题,人物的主要品质或事物的主要特点,文本解读就等同于重点词句的搜索,教学也常以“从哪些地方看出……”一线贯穿。

这样的额解读停留于文本的表层,就事论事,
容易造成提问的琐碎,教学的破碎。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与学[j].2012,7.
[2]彭文耀,李智华.细节决定成败——语文教学中的细节[m].2009,1.
(作者单位:民航广州子弟学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