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有感
作者:陈忠实,1942年生于西安市灞桥区,1965年初发表散文
处女作,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七卷及散文集《告别白鸽》等40余种作品。
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8)。
现任陕西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主要摘要:《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
一幅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主人公六娶六丧,
神秘序曲预示不详。
一个家族两代人为了对白鹿原的统治争斗不已,接下来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家仇国恨交错缠结……
个人感想:
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陈忠实
先生在他的作品《白鹿原》的开篇引用了这句话。
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也许正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太长久了,隐藏在历史帷幕下的秘密太多了,所以这么多年来,能够被公认为“民族秘史”的小说寥寥可数。
虽然,读这部作品完全是因为朋友
的推荐,但在读完之后,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巴尔扎克这句话的贴切,黄土塬上的一段历史,借这部小说充分展现出来了。
《白鹿原》里的故事从清末写到解放初,其间还涉及到解放以后更长的时间。
这是一部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比如占统治地
位的儒家思想,生死迷信和神秘不可解的力量,命运的因果报应等
等。
当然,这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年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人们的生活状况。
小说开始的情节是荒诞甚至有些怪异的,男一号白嘉轩命硬连克六名太太,续娶七房女人的不可思议,配角冷先生独特诡异的治病方法,都让我这个生活在现时代的人既无法理解,又深深被其所吸引,忍不住继续一探究竟。
如果说拿起这本书是因为偶然,那么看完这本书却是在情理之中的。
黄土塬上白鹿的传说,是美丽的、迷人的,带有几分神秘感。
白鹿——是各种美好事物的象征,白鹿原——位于关中,水深土厚,气候恶劣自古以来民风醇厚尚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理存在。
家庭的纷争、家族的争斗、改朝换代的动荡一一上演在这个神奇的地方。
作者笔下,在一个个繁杂的事件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慢慢凸显,白嘉轩、鹿三的顽强、坚毅、保守,鹿子霖、田福贤的奸诈、自私自利,黑娃的诡异多变……由于每个人信仰、人生观的不同,虽然出生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他们的人生轨迹却分离开来。
接下来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清廷倒台、军阀混战、建立民国、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民族解放、文化大革命。
长江后浪推前浪,老一辈把生活的舞台让给了新一代的已经走出白鹿原的青年身上,在新一辈白鹿原人身上发生着爱情、亲情、义气、命运交织的故事。
落叶总要归根,不管他们走了多远,这些走出了白鹿原的人最后都回到了生养他们的地方,以各自不同的状态,结束了一生的追逐,白嘉轩的苍
老,鹿子霖的疯死,人生都已落幕……
作为全书的重要女性人物,白灵这个角色给我的印象最深,
她是一个具有反叛意识的新女性,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她的聪
明机灵,她的倔强和敢爱敢恨,她对进步自主的追求。
她就是白鹿
精灵的化身,美丽、善良、充满强烈的正义感,她和鹿兆鹏接受先
进的教育有独立的思想、是新文化的代表。
他们都不愿意遵守父母
之命,鹿兆鹏不愿娶,白灵不愿嫁,都选择离家出走。
他们身上洋
溢着青春的热情,淌着叛逆的热血。
他们有年轻先驱者百折不挠的
勇气,为后人闯出一条崭新的道路,是那个时代的美好。
但是正是
因为深处那样一个禁锢的年代,他们就是一个生活在体制套子里的人。
书中说“白鹿原是一个鏊子,不走出去就永远没有出息”白灵
纵然走出了白鹿原,她还是没有逃出人生的悲剧,白灵死在革命者
的刀下,鹿兆鹏也在革命胜利后远走他乡,不知所终。
无论是白鹿原,还是白灵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时代都是一个鏊子。
地位、名誉、信仰都被抛弃,在那种动荡之下,都会被无情的蹂躏。
这也许是作
者要揭示的民族秘史,一种崭新的思想形成要付出代价。
男性角色中,配角神通广大的朱先生则让人难以忘怀。
白鹿原
上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准确无误的预见未来给他披
上了迷信与神学的色彩。
他是旧知识分子的代表,也是神秘“先知”、中国博大文化的代表。
淡定、自得,不掺和杂事却将大小杂事都预
料的真真切切,每次出场都宛若仙人,虽是仙人仍然免不了俗,他
对办学堂、救济灾民、投笔从戎保家卫国依然充满热情。
不为五斗
米折腰,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是贯穿全书的传奇色彩的人物。
除了这些人物的刻画深入人心,《白鹿原》中所含的文化因素也让人着迷,引人深思:
1、女性地位——生殖功能:小说中描写生殖繁衍的文字很多,在白氏家族中展示的最为充分,文章开头,白嘉轩脸娶七房老婆,是想向世人证明他传宗接代的使命感。
女性的地位,在白鹿原上就是传宗接代,繁衍后代,其自身的价值并未被尊重,天性被泯灭,不得不说,这是中国传统女性的悲哀;
2、宗法观念——是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沉积于民间构成的稳定的社会心理结构。
其主要内涵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内核的行为规范。
书中,朱先生以《乡约》呈给白嘉轩,和鹿子霖带乡民诵读,期待着稳定与安宁的生活,体现了这一种观念;
3、神秘的预言——迷信与神学色彩:在过去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这是一种常见的文化因素。
书中集中表现在智者——朱先生的行为言语中,他既是宗法家族观念的维护者,也是社会文化危机的预言家,行走在人与神的角色之间。
而白鹿原上不朽的传说白鹿本身也是一种迷信的意象。
传说可以带来太平盛世的白鹿,一旦在人们刚能了解人言的时候进入心间,便无法忘记,更何况这是白鹿原祖祖辈辈相传下来的圣物;
4、权势的争夺——人性的挣扎:小说中主要人物对权势的热衷和执着,不仅构成了小说的线索,也是白鹿两家的心理动因。
白嘉
轩迁坟换地,基于白家权势的需要;鹿子霖陷白孝文于不义,居心叵测,同样出自对权势的欲望。
这种文化现象是根深蒂固的,是人性的缺陷,作者的刻画体现了他的无奈,更表达了他渴望宽容淡然待物的情怀。
陈忠实先生认为,作家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是一种独立的声音,是把个性蕴藏在文字里边的能力,而作家之所以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学作品,靠的就是独立的体验、独立的发现、独立的文学形式。
《白鹿原》这部小说始终以人物为叙述中心,事件描写情节化,书中意象鲜明,人物刻画个性凸显,对比强烈,语言的运用不仅传神,而且大气,艺术上给人以美感。
描写内容基于现实生活,有历史感,淳朴厚实,富有血性和张力,有说服力。
《白鹿原》以其鲜明的人物性格,曲折的故事情节,多彩的风土人情,厚重的历史色彩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它所描写的白鹿原上的那些事,是整个中国近代史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有一种令人震撼的真实感。
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合上书本,细细思考,脑海中闪过一个个书中人物,就像巴尔扎克所说,他们揭示了一个民族的秘史,不禁让人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