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北京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配置格局的时空变化_李娜
北京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配置格局的时空变化_李娜
环以外绿色空间覆盖率从 2000 年的 36.68%增加到 2005 年的 44.28%,再下降到 2010 年的 41.38%(图 3)。可见,五环以内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建成区绿 色空间面积变化不大,绿色空间覆盖率基本保持稳 定,新增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面积主要来自五环以 外新兴城市建成区,且 2000-2005 年城市建成区绿 色空间增加量显著高于 2005-2010 年;虽然五环以 外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显著增加,但城市建成区绿 色空间覆盖率在 2005-2010 年有所下降,表明该区 域绿色空间建设速度没有跟上建成区扩展速度,未 来该区域在绿色空间面积与绿色空间覆盖率增加 方面还有较大潜力。
第 37 卷 第 6 期 2015 年 6 月
2015,37(6):1141-1148
Resources Science
Vol.37,No.6 June,2015
文章编号:1007-7588(2015)06-1141-08
北京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配置格局的时空变化
李 娜 1,2,肖 玉 1,谢高地 1,张 彪 1,王 硕 1,2,章予舒 1,刘春兰 3,孙艳芝 1,2
近年来,北京市的环线道路建设大大改变了北 京城市的空间结构,促进了环线道路周边的商业发 展和房地产开发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环线周边地 区的土地利用的变更[20]。总体来看,自从 2000 年以 来,城市建成区不同环路之间绿色空间面积有不同 程度的增加,五环外绿色空间增加最为显著。五环 以内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在 2000-2005 年增加了 23km2,但是 2005-2010 年减少了 13km(2 图 2);五环 以外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在 2000-2005 年增加了 224km2,2005-2010 年增加了 185km2。与此同时,五 环以内绿色空间覆盖率从 2000 年的 24.15%增加到 2005 年的 26.08%,再回落到 2010 年的 24.14%。 五
关键词: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配置格局;时空变化;北京
1 引言
当前全球人口正在向城市聚集,预计到 2030 年 世界将有 60% 人口生活在城市[1],对于发展中国家 来说,这种趋势尤为明显 。 [2]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 和城市空间规模的不断扩张,使得城市建成区面积 和不透水层面积急剧增加,导致城市环境恶化等 “城市病”的出现。随之而来的还有城市绿色空间 减少、景观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等。这些 问题日益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提高的障碍[3]。因此,以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景 观为目标的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已成为当前城 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 [4-8] 城市绿 色空间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城市化带来的 不利影响:能产生降温增湿效益,缓解城市热岛和 干岛效应,同时作为软质下垫面,城市绿色空间还 能减少地表径流,维持较高的蒸发量和渗透率 。 [9] 显而易见,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的核心组成。
年份
绿色空间 总面积/km2
人均绿色空间 面积(/ m2/人)
城市绿色空间 覆盖率/%
2000
434.32
47.90
34.64
2005
682.42
52.37
38.62
2010
854.6854.72Fra bibliotek36.39
绿色空间为 854.68km2。相应地,2000 年、2005 年和 2010 年绿色空间覆盖率分别是 34.64%、38.62% 和 36.39%(表 2)。人均绿色空间拥有量是衡量城市建 成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根据北京市城镇常 住人口详查数据,计算北京市 2000 年、2005 年和 2010 年城市建成区人均绿色空间面积。2000-2010 年城市建成区人均绿色空间在持续增加,由 2000 年 的 47.90m2/人,增加到 2005 年的 52.37m2/人,2010 年 的 54.72m2/人。人均拥有绿色空间面积均超过了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19]中计划的(40~45)m2/人的 目标。 3.1.1 中心城与卫星城的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格局 变化 北京城市建成区由处于中心位置的一个中 心城和处于周边位置的若干卫星城组成。2000 年 城市建成区由 1 个中心城和房山、昌平、顺义、延庆、 怀柔、密云和平谷 7 个卫星城组成。由于中心城和
Figure 1 Green coverage of Beijing center city and new towns in 2000,2005,2010
图 3 2000 年、2005 年和 2010 年北京不同环线 绿色空间覆盖率
Figure 3 Green coverage between different ring road in 2000,2005,2010
图 2 2000 年、2005 年和 2010 年北京市不同环带 绿色空间面积
Figure 2 Area of Beijing greens between different ring road in 2000,2005,2010
图 1 2000 年、2005 年和 2010 年北京的中心城和 卫星城绿色空间覆盖率
伴随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北京城市建成区内 绿色空间逐渐破碎化,居民就近获得的生态服务供 给日渐稀缺。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的配置反映 这个区域生态环境的品质,鉴于此,本研究以高空 间分辨率的 RapidEye 遥感数据为基础,结合多个绿 色空间指标对北京城市建成区内 2000 年、2005 年 和 2010 年的绿色空间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以揭示绿 色空间时空格局演变的特征。
122
社区林
123
苗圃与果园 124
草地 2 天然草地
21 天然草甸
211
天然草丛/ 212
灌草丛
人工草地
22 人工草地
221
农田 3 水田 旱地
31 水田
311
32 旱地
321
菜地
33 菜地
331
表 2 2000 年、2005 年和 2010 年北京城市
建成区绿色空间变化
Table 2 Changes of green space in 2000,2005,2010
表 1 城市绿色空间的分类
Table 1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urban green space in Beijing
一级
二级
三级
名称 代码
名称
代码
名称
代码
森林 1 天然或次生林 11 针叶林
111
针阔混交林 112
阔叶林
113
灌木林
114
人工林
12 公园林
121
路旁林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3.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7)
摘 要:本文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RapidEye 数据对北京绿色空间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建成区 内绿色空间面积、覆盖率、人均绿色空间等指标的变化,多方面地反映了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的变化情况。研究 结论如下:①2000-2010 年北京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面积、绿色空间覆盖率和人均绿色空间面积总体上均在增加; ②2000-2010 年人工林和草地占绿色空间总面积比例持续增加,农田所占比例持续下降;2000-2010 年不同类型绿 色空间之间发生转换,主要趋势是旱地转换为天然草丛/灌草丛、苗圃与果园;③2000-2010 年五环以内绿色空间面 积和绿色空间覆盖率基本保持稳定,五环以外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面积持续增加,绿色空间覆盖率先增加后减少。
2015 年 6 月
李 娜等:北京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配置格局的时空变化
1143
卫星城的同时扩张,2005 年顺义和昌平 2 个卫星城 与中心城逐渐融合,到 2010 年,形成了一个由 1 个 中心城和延庆、怀柔、密云、平谷 4 个卫星城组成的 城市建成区(图 1)。
1142
资源科学
第 37 卷 第 6 期
2 研究区范围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范围的界定 研究主要采用土地覆被数据进行城市建成区
边界确定。根据 2000 年、2005 年和 2010 年北京市 土地覆被数据,提取 900m×900m 的网格内建成区 面积占 50%以上的斑块,划定为城市建成区初步边 界;然后,零星斑块并入到最近的大斑块面积内,最 后形成为一个连片分布的大的城市集聚体,最终得 到三个年份的北京城市建成区边界范围。结果显 示,2000 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为 1 253.81km2,2005 年 城市建成区面积为 1 767.01km2,2010 年城市建成区 面积为 2 348.67km2。本文基于以上 3 个年份的城市 建成区边界,研究北京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数量及 景观格局的变化。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中心城和卫星城的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覆盖 率存在差异。中心城 2000-2010 年绿色空间覆盖率 呈缓慢增加趋势,由最初的 32%增加到 37%。卫星 城的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覆盖率由 2000 年的 29% 增加到 2005 年的 43%,后又回落到 2010 年的 33%, 这主要因为卫星城逐渐被纳入到中心城范围内,一 些原来位于卫星城周边的绿化隔离带随着进入中 心城市建成区。整体来看,北京中心城的城市建成 区绿色空间覆盖率高于卫星城。 3.1.2 城市建成区不同环路间绿色空间格局的变化
收稿日期:2015-04-15;修订日期:2015-05-22 基金项目: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北京市生态环境变化以及对大气、水环境影响的调查与评估项目(OTTC-G12022328);国家科技支 撑计划项目(2013BAC03B05)。 作者简介:李娜,女,河北衡水人,博士生,主要从事资源环境、生态遥感研究。E-mail:lin.1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