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改革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新机遇下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模式的出口战略探讨[摘要]在成为商品出口、资本输出大国之后成为文化教育大国、继吸引资本流入之后吸引教育资源和人才流入、扩大境外消费模式下的高等教育出口、吸引国际学生来华学习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积极动力。
我国应抓住战略机遇,加大政府政策支持、明确留学生的多元需求、开发创新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充分利用教育服务“商业存在”模式吸引优质教师资源和学生,以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市场上获得比较优势。
[关键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教育服务是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所统计的12类服务中的一类,21世纪以来,跨国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化、国际化日渐加深,教育服务贸易已成为竞争激烈的市场。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世界高等教育出口大国的重要市场,在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领域长期存在巨大逆差。
但近年来,中国日益成为有吸引力的留学目的地——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第二大外资目的地、第一出口大国和外汇储备国,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充满活力、人民友好、社会日益开放、设施不断完善。
与中国进行贸易、在中国投资、在本国的中国公司工作、在中国的本国公司工作成为很多外国人的愿望,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营商环境、社会经济政治结构成为外国人提升其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模式。
2005年,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亚洲吸引国际学生最多的国家。
2008年,中国吸引了来自189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共有223499名。
留学生经济的重要性日益为社会所认识。
为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促进高等教育的开放,特别是促进境外消费模式的高教出口,我国政府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引进来”和“走出去”、双管齐下的方针。
我国政府积极展开与外国政府的合作,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教育合作,组织“中国高等教育展”、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为培育留学生市场奠定了基础。
但有必要明确,我国基本上是单一文化的发展中国家,整个社会还不够开放多元,生活环境有待提升;同时,高等教育的体制使高校欠缺国际化、市场化的动力与条件。
而从目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市场格局来看,传统出口大国、发达的工业国家美、英、德、法、澳、日6大留学目的地吸引了约2/3的学生,其中,传统的单语国家日本将教育出口视为推动其社会持续创新发展的途径,继续大力推进其“30万”留学生计划;新西兰不断迅速扩大其海外留学市场份额;在亚洲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也力推其教育国际化。
因此,为在新的战略机遇下使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模式下的出口获得突破性发展,需要创新性的政策与实践。
1 加大政府政策支持我国政府为扩大我国高校在海外的影响力已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
但应该看到,这些措施大多落在推广、“营销”层面。
从长远、宏观来看,为了增强中国高校、社会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提升中国高校国际化的动力和能力,需要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深入改革。
长期以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习惯用“国际合作与交流”来代替“教育服务贸易”,重点强调通过教育国际化增进国家与人民之间的交流理解,推动政治、文化、技术合作,或者通过本国教师、学生的海外留学、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来促进国内高校的发展。
在我国,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进而向普及阶段迈进,社会对于高等教育是贸易品的性质已较明确。
知识、文化的创造和交流成为商品,大学成为产品的提供者,因此,我国政府在继续促进“增进理解交流型”的教育国际化、重视能够提升“能力建设型”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商业利益型”甚至“技术移民型”的教育国际化,提高高校办学的自主性,推动高等教育出口的突破发展。
同时,高等教育出口需要超越教育领域的政策支持,需要经济、社会政策的配合,比如签证、贸易、投资、税收、知识产权、就业雇用政策等。
从根本上说,我国高等教育出口能否获得突破发展并成为促进整个中国进一步国际化、现代化的工具,有赖于全面的可持续性的政策支持。
2 明确多元需求,开发优势课程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方面逆差居多,尤其是教育服务贸易领域更面临着优质学生、教师等流失的挑战。
但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是可以确定、发展并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来满足国际学生的多元需求,提供创新性的、有竞争力的教育产品。
首先,在充分开发中国语言、文化产品市场的同时,积极推广其他有吸引力的课程。
目前来华留学生的层次仍以语言、中国文化类培训为主。
2008年,来华留学生中的学历生为80005名,只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35.80%。
但除了传统的“学习中国语言、了解中国文化”或者“学习中国传统医学”之外,留学生也希望来华学习中国的优势技术、了解中国当代社会、探索发现商机、享受中国低成本高质量生活之利。
作为制造大国,中国目前在能源、材料、计算机技术和制造业领域已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的医学院成为很多南亚学生的“学医新圣地”。
因此大有潜力和必要积极推广优势学科的学位教育、吸引高层次的国际学生。
越来越多的在华外籍人士也是一个潜在的市场。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有不少为外籍员工子女开设的国际学校,但主要是提供中小学教育。
目前已有具创新精神的教育机构推出了针对外籍在华经理人士的培训课程或学位课程,比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中国外籍经理课程”,以“帮助在华的外籍经理获得适应困难和不确定环境所必备的技能与知识”,使得外籍经理能够“更快地熟悉中国独特的工商与文化环境、更充分地认识在中国经营所面临的挑战、了解与预防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潜在陷阱、更好地理解有关中国的人员管理问题、掌握在华营销、金融和法律事务的最新关键点,并完善公司在华发展战略所需的相关知识、与其他经理人分享经验”。
这类课程在中国外籍经理中备受欢迎,亦适合于海外管理人士来华修读。
留学生来源地的多样化、学习目的的多元化要求高校推出有针对性的课程,以扩大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吸引力。
3 积极开展双语教学语言问题是中外教育合作与交流提升的重要障碍。
在海外留学生普遍不具备学习专业知识所具有的汉语水平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开设全英或双语课程是提高来华留学的吸引力、提升留学生的层次、促进大学的科研学术合作的必要措施。
双语教学是指将母语外的另一种外国语言直接应用于非语言类课程教学,并使外语与学科知识同步获取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全球化时代,英语成为国际通用商务、科技、学术语言。
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在推动其高等教育出口时均非常重视双语课程或全英课程的开展。
我国教育管理部门近年来也积极鼓励双语教学,2004年启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财政资金的支持。
很多高校也制定激励措施,推出了全英或双语教学课程。
但目前我国双语教学的目标主要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培养,侧重于使国内学生具备以英文获取知识、进行专业沟通的能力,侧重于国外先进技术、经济管理理念的引入。
在双语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有时由于学校考核制度、学生英语水平差异、教育语言法规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双语教育的效果和开展的范围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而如果能将双语教学作为吸引国际留学生的重要手段,并且设置特别面向海外学生的全英或者双语学位课程与教学方案,则既可有助于吸引外国留学生、扩大中国知识文化的影响,又有助于创造促进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整体氛围,提升教师、学校的跨文化沟通的动力与能力。
2010年年初,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设立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资助研究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社会等各个领域的优秀成果以外文形式出版,这将有助于国外了解我国当代的发展变化,也将为以双语或全英课程吸引海外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目前有一些高校小规模推出了专门招收外国学生的全英或双语学位课程,课程涵盖理、工、农、医、经济管理等领域,项目以硕士课程为主,一般要求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比如:中国药科大学的药学专业硕士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法律、当代中国研究、中国经济、中国金融、国学(包括中国历史、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学)、国际工商管理、国际公共管理硕士项目、厦门大学的中国文化、中国民商法、国际关系、中国经济、海洋事务、化学工程、电化学与电化学分析、应用金融学、金融工程、西方经济学硕士项目、北京大学的公共政策硕士项目、东南大学和上海大学的国际贸易硕士项目、同济大学的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城市设计、企业管理、软件工程、结构工程硕士项目等。
这些学位课程是招收外国学生、单独开班的,虽然有利于更好地针对留学生的情况进行课程设置,并在高校的统一体制之外能灵活性地管理外籍学生,但不利于中外学生的融合促进和外国留学生真正获得全方位的学习体验,也可能冲击到高校现有的管理制度或者资源的公平利用,所以宜对这些项目开展的经验、教训系统总结以利将来双语教学、吸引留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4 利用教育服务“商业存在”模式,设立教育特区,吸引国际学生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之下,公立高校大规模吸引国际留学生是不现实也不适宜的。
在鼓励、支持民办高校发展的同时,尝试建立“教育特区”、利用教育服务“商业存在”模式来吸引国际学生是较为可行的探索。
我国目前教育服务“商业存在”模式的市场准入开放度是比较高的。
我国允许中外合作办学,外方可获得多数拥有权。
目前列入我国高考统招计划内、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大学有三所: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这三所大学均与国际接轨,开设国际化课程。
宁波诺丁汉大学2010年有180名国际学生,计划未来国际学生的比例达到25%;联合国际学院国际化的师资来自世界上20多个国家。
除了中外合作大学,在我国境内有为数众多的中外合作项目。
截至2009年年底的统计,中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近400个,境外合作方来自美、英、澳、加、德、法、新西兰、俄罗斯、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
这些中外合作项目的运作、特点各有不同,但总体来说,是以吸纳中国本土学生的教学型项目为主,项目学费偏高而学生入学分数一般相对要求较低,更通过转学分、海外留学便利等形式来吸引中国学生入读,把中外合作与出国留学挂钩。
由于中外合作高校或者合作项目在师资来源、课程设置、授课语言、学位授予等具有更鲜明的国际化特点,其市场、经济驱动的模式更具有灵活性,因此更具备吸引海外留学生的潜力。
引入国外著名大学、提升本国教育水平和环境、吸引留学生在国际上有众多成功的例子。
以新加坡为例,为把新加坡打造成“国际校舍”,新加坡政府积极吸引世界顶尖大学到新加坡开设分院或与当地大学合作,目前有超过120个外国大学在新加坡提供学位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