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三明宁化客家话与梅县客家话日常词汇特点比较
三明宁化客家话与梅县客家话日常词汇特点比较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12 年第 6 期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6,2012
三明宁化客家话与梅县客家话日常词汇特点比较
魏宇文
( 嘉应学院 , 广东 梅州 514015 ) 摘 要 : 闽粤赣是形成客家民系的重要地域之一 , 福建三明市宁化县则是客家人的重要祖地之一 。 梅州客家人大多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宁 化 话 与梅 县话 构 词 方 式 的 灵活 性
宁化话与梅县话的日常词语在构词方式上有共同的 特点 :灵活性 。 但是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 宁化话的附加式的前缀和后缀的位置和用法都非常 灵活 。 宁化话的后缀 “ 仔 ”, 可以指人 , 也可以指物 。 如指 人 : 婶仔 ( 婶母 ), 老头仔 ( 老头儿 ); 指人的躯体部位 : 乌珠 仔 ( 眼珠 ), 胡 仔 ( 须 仔 ); 指 植 物 : 蒲 仔 ( 葫 芦 ), 莲 仔 花 ( 荷 花 ); 指 家 禽 动 物 : 虾 公 仔 ( 虾 ), 细 鸡 仔 ( 小 鸡 儿 ), 猪 腰 仔 (猪肾 ),田墈蛇仔 (四角蛇 ); 指用具 :罂仔 (瓶子 )等 。 “仔 ”的 位 置 也 很 灵 活 ,可 以 嵌 在 中 间 ,可 以 在 词 尾 。
如 “ 仔 ” 在 中 间 的 : 鸟 仔 窝 ( 鸟 窝 ), 莲 仔 根 ( 莲 藕 );“ 仔 ” 在 词尾的 :勺仔 (勺子 ),蛤蟆 t‘eη 仔 (蝌蚪 )。 梅县话的 “ 子 ”, 则附着在名词后面 , 很少镶嵌在词语 中间的 。 “ 子 ” 表示细小 、 可爱的感情色彩 ,读法也很灵活 。 “ 子 ” 的常用读法有 : 细鸡 ie ( 小鸡 ), 细狗 ie ( 小狗 ), 细人 ne (小孩子 ),猪腰 ve 。 梅县话的 “ 阿 ”, 一般在亲属称谓前 , 如 : 阿公 ( 祖父 ), 阿爸 ( 父亲 ), 阿叔 ( 叔叔 ), 阿舅 ( 舅舅 ), 阿嫂 ( 嫂子 ), 阿姨 ( 姨 妈 ); 而 宁 化 话 上 述 亲 属 称 谓 前 则 不 加 “ 阿 ”: 公 公 , 爹 爹 ,叔叔 ,舅舅 ,大嫂 ,姨哩 。 宁化话和梅县话表示家禽动物雌雄的词语一般均用 “ 牯 ” 和 “ 嫲 ”, 如 : 鸡 嫲 ( 母 鸡 ), 猪 牯 ( 公 猪 ), 牛 牯 ( 公 牛 )。 但是 梅 县 话 的 “ 嫲 ” 很 特 殊 , 可 用 在 没 有 生 命 力 的 事 物 名 称 上 , 如 : 勺 嫲 ( 勺 子 ), 索 嫲 ( 绳 子 ), 刀 嫲 ( 刀 ), 笠 嫲 ( 斗 笠 ), 姜嫲 ( 生姜 ); 而宁化话没有这种用法 , 上述词语则称 为 :勺仔 ,索仔 ,刀仔 ,笠帽 ,姜 。
收稿日期 :2012 -09-19 作者简介 : 魏宇文 (1962- ), 女 , 嘉应学院教授 , 博士 。 研究方向 : 文字训诂 , 客家方言 。
① 郭启熹 :《 福建省客家话的分布与特点 》,《 龙岩学院学报 》,2008 年第 1 期 , 第 97 页 。 ②
宁化县地处福建省西部 ,武夷山东麓 ,东邻明溪 、 清流 县 ,南接长汀县 ,西毗江西省的石城 、 广昌县 , 北界建宁县 , 古称黄连峒 , 唐乾封二年 (667 ) 设镇 , 开元十三年 (725) 升 黄 连 县 , 天 宝 元 年 (742) 取 “ 宁 靖 归 化 ” 之 意 更 名 为 宁 化 县 , 建县至今 1283 年 。 宁化是福建通往江西的一大要冲 。 根据郭启熹教授的统计, 宁化县使用客家话的人口为
二 、宁 化 话 与梅 县话 构 词 理 据 的 民 俗 性
宁化 话 与 梅 县 话 的 日 常 词 语 的 构 词 理 据 亦 有 相 同 之处 : 贴 近 生 活 , 具 有 丰 富 的 形 象 性 和 想 象 力 , 地 方 色 彩 浓厚 。 例 如 “ 闪 电 ” 一 词 , 宁 化 称 “ 火 索 ”, 像 一 条 细 长 的 绳 子 , 冒着火焰 , 非常形象直观 ; 梅县话则称为 “ 火蛇 ”, 像是 一条蜿蜒绵长的蛇 , 带着火焰 , 颇具动感 。 这两种叫法有 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个语素 “ 火 ”, 指闪光的事物 , 很直
是从宁化搬迁出来的 。 宁化的客家话与梅州客家话 ( 梅县话为准 ) 有着很大的差异 。 本文选取了 137 个日常词汇 , 试将宁化 客家话与梅县客家话的词汇特点进行比较 , 揭示客家人原祖居地与迁徙 地 客 家 话 的 部 分 词 汇 变 化 规 律 , 从 而 探 求 两 地 客 家方言常用词语的构成方式和命名理据 。 关键词 : 三明 ; 梅县 ; 客家话 ; 词汇 ; 特点 中图分类号 :H 1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402X (2012 )06 - 0068 - 04
第6期
魏宇文 : 三明宁化客家话与梅县客家话日常词汇特点比较
· 69 ·
观 , 但是比喻的具象事物则不相同 , 一为 “ 索 ”, 一为 “ 蛇 ”。 这说明两地百姓的生产生活环境不同 , 认识客观世界的 思维也有一定的差异 ,因而具有民俗性 。 再 如 “ 年 糕 ” 一 词 , 宁 化 话 叫 “ 糕 粿 ”, 是 “ 米 粿 ” 的 统 称 ; 也 称 “ 年 糕 ” 或 者 “ 米 糕 ”, 强 调 原 材 料 是 米 面 做 的 食 品 。 《广韵 · 果韵 》:“ 粿 ,净米 。 ”①(P285)引申为米粉制作的食 品 。 “ 粿 ” 原本是南方地区一种岁时节日的祭品 ,用米粉或 者薯粉制作成形状各异 、 味道不同 、 烹制方式多样的饼粿 品 , 后来成为一种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味小 吃 。 广东潮汕 、 梅州丰顺县一带至今一直保留 “ 粿条 ”、“ 米 粿 ” 等美味小吃 。 而梅县话则把 “ 年糕 ” 称为 “ 甜粄 ”, 侧重 于 “甜 “的 口 感 味 觉 ,是 用 黄 糖 和 糯 米 粉 搅 拌 成 糊 块 状 蒸 熟而成的 。 “ 粄 ” 是梅州客家话中常用的饮食类词语 ,其原 材料和烹制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 《 广韵·缓韵 》:“ 粄 , 屑 米饼也 。 ”①(P266)即米粉制作而成的饼类食品 , 如 : 发粄 、 味 酵粄 、 酿粄 、 圆粄ne 等 。 还有笋粄 、 仙人粄等则是衍生的粄 类食品或小吃 。
34.84万人①,而宁化县政府网最新统计总人口为 35万人②。
梅 县 位 于 广 东 省 东 北 部 ,东 邻 大 埔 ,西 界 兴 宁 ,南 连 丰顺 , 北接蕉岭 , 东北与福建省上杭 、 永定毗连 , 西北与平 远接壤 , 中部环接梅州市梅江区 , 总面积 2755.36 平方公 里 ,全县总人口60 万人 。 梅县山川秀美 ,文化发达 ,历史悠 久 , 人才辈出 , 素有 “ 文化之乡 ”、“ 华侨之乡 ”、“ 足球之乡 ” 的称誉 ,是敬爱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元帅的故乡 。 梅 县是纯客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