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见与不可见——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媒介与女性

可见与不可见——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媒介与女性


嫁得好”的性别话语,并通过各种媒介样态如婚姻家 庭剧、征婚节目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这一话语 中,女性的素质被分割为两个方面:一是基于个体主 义原则的现代竞争能力,即所谓的“干得好”。另一 个是基于两性关系中女性作为附属角色的定位。即所 谓“嫁得好”。田 传统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夫唱妇随”的关 系模式,两性关系上主张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等级 模式,形成了男性承担养家责任、女性相夫教子的社 会习俗。女性个人的能力不被重视,反而以女性婚姻 的对象衡量女人个人价值。
可见与不可见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媒介-9女性

刘利群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媒介与女性关系进行深入观察,透过一些可见的议题和现象,以
及不可见的社会深层机制与缘由,对当代纷繁复杂的中国媒介与女性景观进行学术层面的系统梳理。 作者认为"-3前中国的媒介与女性关系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可见的呈现:媒介成为性别议题呈现的主 要场域”、“可见的推动:媒介成为为女性赋权的利器”、“不可见的制造:消费文化与传统性别文化结 盟”、“不可见的缘由:理论研究与பைடு நூலகம்介现实错位”。
【关键词】
中国媒介;女性研究;社会性别;显性;隐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环境和拟态环境共同呈现的时 代,一个媒体建构与真实现实相互作用的时代。在这 个时代中,海量的复杂信息正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认 知和行为,同时也颠覆着新闻教育强调的所谓“眼见 为实”。尽管传媒建构的“真实”都是来源于社会现 实,但我们常常发现,这种经过传媒建构的拟态现实 似乎比现实更加逼真,更令人相信。 传播学教材里有个经典的例子:一个小朋友问他 的父亲,如果一棵树倒了,媒体没有报道出来,这棵 树算不算真的倒了?这个看似童言无忌的稚嫩语言反 映出深刻的传媒逻辑:在一个媒介化的时代背景下, 可见还是不可见,并非仅仅取决于个体的物理形态, 而取决于被媒介呈现的虚拟镜像形态。 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发轫于1995年北京世界妇 女大会,这一研究不仅是女性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也 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流派;不仅是中国学术研究的重 要领域,也是世界范围的重要研究议题。媒介与女性 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 果,但另一方面,这一研究依然在传播研究中属于比 较边缘的学科,聚焦于这一领域的学者还比较少,而 且,对于中国媒介与女性的发展现状还缺乏系统的梳 理和深入的思考。 在本文中,我们希望对当代中国媒介与女性关系 进行深入观察,透过一些可见的议题和现象,以及不 可见的社会深层机制与缘由,对当代纷繁复杂的中国 媒介与女性景观进行一次学术层面的系统梳理。努力 去发现和阐释当代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中的事件与事 实,行为和理论,勾勒出当代中国媒介与女性状态的
三、不可见的制造:消费文化与传统性别文化 结盟 性别议题在媒体中的高频度出现,并非只是源于 媒体的责任意识,也是媒体自身生存发展的客观需 要。近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消费文化逐渐成为影 响巨大的社会浪潮。消费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实际 需要,同时也在不断制造、刺激大众的物质欲望。其 背后是商家赤裸裸的利益追求。消费文化巧妙地利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因子,特别是传统性别文化要 素。大众传媒既是性别议题呈现的场所,也是消费文 化和传统性别文化合谋的场所,还是二者合谋的推 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制造具有消费示范性的女性形象。 对女性美的强调是传统性别文化的一个重要内 容,虽然对“美丽”的界定各不相同,但“女为悦 己者容”,女性的美丽的最终目的是为取悦男性。消 费文化下,女性的身体、外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 为商业化的资源和消费欲望的载体。 消费文化与大众媒介合谋,塑造了大量时尚的女 性媒介形象。她们共同的特征是:美丽性感,她们似 乎不受传统性别文化的束缚,但她们无一不体现传统 文化说界定的女性气质,即便是“女强人”类型, 仍然是妆容精致,名牌傍身。这些时尚的女性形象更 多地具有消费品的意义。女性被进一步物化和商品 化,强化女性作为“第二性”的地位。 其次,制造促进消费需求的性别议题。 媒体和传统性别文化、消费文化合谋制造一些吸 引眼球的性别议题,制造消费焦虑,促进消费需求。 同样以剩女为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媒
35
现代传播2013年第2期(总第199期)
万方数据
刘利群:可见与不可见 邀请全国单身女性直接上台征婚,收视率颇佳。此 外,以“剩女”为题材的电视剧也不断播出,也收 到了较好的反响。通过将个人感情公开化的方式,媒 介成功将公众目光聚焦于“剩女”群体,并引发了 社会对于剩女现象的热烈讨论。 其次,媒介引导公共舆论,推动公共政策。 媒介成为性别议题集中呈现的场域,还体现为通 过媒介传播,构建话语体系,引导公共舆论,从而推 动政策的改善,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 如近年来媒体普遍比较关注的“男女同龄退休” 问题。上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规定男干部的退休 年龄为60岁,女干部为55岁。80年代后,该政策越 来越遭到质疑。2003年中国妇女“九大”召开期问, 有代表直接提出“男女公务员同龄退休”的建议, 经媒体发布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② 从2003—2012年,近十年间,媒体为公众意见 的发表搭建了平台,围绕“男女同龄退休”展开的 争论,持续时间之长、跨度之大、涉及人群之广,都 是非常罕见的。如凤凰卫视曾邀请专家座谈,深入探 讨该话题;大型门户网站新浪网曾发起相关调研,吸 引了7万余名网友参与并发表意见。这些公共讨论形 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直接推动了政策的改善。目 前,上海等七、八个省市已率先实施处级女干部60 周岁退休的政策。④ 可见,媒介的持续聚焦,打破了现实社会的封闭 和凝滞,以营造拟态环境的方式,构建虚拟空间和场 域,让性别议题得以凸显在公众面前。并通过议程设 置,不断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激发公众的代入感,发 挥舆论导向的效能,引发全社会共同关注、思考、改 善性别问题。 启蒙,传播发挥其真正的功能,即沟通、在社区组织 和成员之间建立共识,推动具有更全面涵义的发展的 实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及相关的国际发展 机构基于国际妇女运动实践经验,提出赋权妇女是实 现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的重要途径。1994年,联合 国在开罗召开的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行动 纲领》中,专门将“男女平等、公平和赋权妇女” 作为一章,指出“赋权妇女,让她们自主,提高她们 的政治、社会、经济地位,改进她们的健康状况,本 身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 重要。”㈣在中国,媒介对女性赋权的作用也日益 显著: 首先,媒介为女性提供信息资源。 赋权意味着增加对资源和决策的控制力和支配 力。而信息则是人们进行判断、思考、行动的基础。 媒介是信息的载体,并具有实时性和广泛覆盖性,因 此成为赋权的有力工具。2010年,中国有广播电台 227个、电视台247个、广播电视台2120个、教育电 视台44个。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78%;电 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62%。2011年全国共出版期 刊9849种,出版报纸1928种。④多种媒介形态交织成 一个巨大的信息网,为更多的女性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资源,推动她们的发展。 其次,媒介为女性提供表达空间。 在历史长河中女性长期是沉默者,媒介的兴起为 女性带来更多表达机会与更广的表达空间。近年来中 国妇女组织积极争取大众媒介的支持与合作,传达弱 势群体的声音,表达女性的诉求与观点。 近年来中国妇女组织积极争取大众媒介的支持与 合作,传达弱势群体的声音,表达女性的诉求与观 二、可见的推动:媒介成为为女性赋权的利器 女性赋权概念是在总结当代世界妇女运动、特别 是总结妇女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取得的 重要成果。④其含义是,女性要想从社会的发展中受 益,要在就业、教育和其他发展机会方面与男子平 等,不能一味依靠社会来保护,更重要的是赋权于女 性,使女性掌握主动权,成为发展的主体。 在女性赋权的课题中,媒介功能独特,而又责任 重大。赋权的本质特点就是赋予社会成员管理自我、 社区及相关事务的权力,并在管理和解决问题中与他 人分享知识和技能。在赋权的视野中,传播必不可 少。⑨传播是人们彼此间的对话、理解、认识共同问 题的有用渠道,是解放精神和心理枷锁的工具。通过
体制造“剩女”而非女农民工,是因为剩女是“三 高”群体(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也是具有有 购买力的群体。传统文化对婚姻的重视,被消费文化 所利用。媒体在关注剩女婚恋的同时,也将她们塑造 成了一支消费主力军。举凡地产、IT、奢侈消费,全 都主打剩女市场。在大众传媒的推动下,奇特的“剩 女经济”现象得以出现。 再次,传播适应消费文化的性别话语。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出现过以“男女都一样” “妇女能顶半边天”之类的性别话语。这些性别话语 体现了政府对于男女平等的倡导。改革开放后,中国 出现了一些新的性别话语,如全国妇联倡导女性要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积极提升女性独立和 自身素质。 在消费文化的刺激下,社会制造了“干得好不如
现代传播2013年第2期(总第199期)
万方数据
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如,十多年来中国大众媒介成为 “家暴”公共讨论的重要平台,家庭暴力得以由一个 隐蔽的、私人领域的问题变成一个公共问题。这也是 一个女性参与的过程。家暴案件中的女性当事人、性 别学者专家、妇女团体、女性传媒工作者以及众多普 通女性长期不懈的参与,汇聚起声音和力量,在社会 中形成越来越多的共识,推动着公共政策的优化。 《反家庭暴力法》已纳入全国人大201 1年首批立法立 项论证试点项目@,代表着中国女性赋权的一项重要 进展。中国女性运用媒介进行公共参与的意识在不断 增强,深刻推动着女性赋权。 总之,媒介是呼唤正义和公平的利器,是为女性 赋权的公器。中国媒介的大力实践,有力地提升了女 性在社会发展中的“可见度”。
四、不可见的缘由:理论研究与媒介现实错位 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呈现出来的众多复杂特征和 现实问题,其实也和这项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状态 有密切关联。 首先,舶来理论与中国本土国情的磨合。 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来自西方 学界的社会性别理论和传播学理论,这两种理论作为 舶来品,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并不是天然的契合。中国 几千年的历史有自身的性别文化和价值观,中国女性 的发展历程也和西方女权运动历次思潮的发展并不 一致。 例如,近代中国是由男性精英发起“妇女解放运 动”,它是整个中华民族国家革命的一部分,而不是 一场自觉的女性运动,因此女性研究也和民族国家革 命的政治话语密切关联。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将“男女平等”作 为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一,在国家化的性别叙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