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民工就业工资劳动保障及其子女教育状况

农民工就业工资劳动保障及其子女教育状况

附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对农民工就业、工资、劳动保障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农民工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问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他们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农民工的贡献是在工作环境差,各方面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做出来的。

他们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用工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和市民的利益,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是一项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也是全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一、农民工就业问题(一)就业渠道不规范绝大多数的农民工是通过老乡、亲友介绍等方式就业,无论是乡(处)的劳务输出,还是用人单位的输入,在管理方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这反映出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合法机构少,从业的选择余地小,农民工需求的市场信息不畅,政府引导就业工作不力,管理服务工作相对薄弱,合法职介机构作用发挥不够。

(二)劳动技能匮乏农民工文化素质低,大多数农民工缺乏劳动技能,服务形式单一,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甚至有的少数民族妇女还不会说汉话,存在语言沟通障碍,给用人单位的管理带来困难。

调查表明,农民工法律观念淡薄,自我维护意识不强,在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不能够有效地自我保护。

(三)不稳定性“流动大、不稳定”是农民工的共性。

调查中发现,餐饮服务业的农民工年纪轻、自主性强,大部份打工者认为工资低,没有必要签订劳动合同。

相对于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来讲,工厂、企业的农民工较为稳定,他们的工资相对要高一点,并且均与用工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有的单位还为他们购买工伤保险和意外伤亡保险,但大部分用人单位存在着季节性用工,农民工的工作仍然不稳定。

二、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实例一:渠县贵福镇洞子村庞佑清,夫妇外出务工已有多年了,2004年经亲友介绍,夫妇同到福州某建筑工地干活,一年下来不但没有拿到应得的近20000元的工资,还在亲友处借了近3000元的生活费。

每次问老板要钱时,老板都以工程未结束不给。

当我们问他为什么不签劳动合同时他说,别人都没有签,我也没办法。

实例二:渠县涌兴镇勤俭村三组30岁的刘小琴在老乡的介绍下,到福州一制衣厂干活。

刘小琴同公司的老板谈妥,做记件工资,多干多得,结工资的方式是一月押一个月,即第一个月进厂干活的工资为压金。

入厂前几个月工厂效益好还能按双方约定领取工资,可是后来几个月厂里没活干,她拖不起就于2004年10月份到另一厂家去打工了,到现在她还有700元的工资未领,而她去要工资要了几次都没要着,她说看来是要不着了。

当我们问她为什么不签劳动合同时,她说:“我在外边打了这么多年的工,我很想签个劳动合同,可就是从来没有签过什么合同,因为如果签合同就进不了厂”。

实例三:渠县贵福镇洞子村李旭明在山西煤厂打工,今年本应收11000元的务工款而他只收了3600元。

按理说今年煤价上涨,务工款是不成问题的。

但还是没有领到工资,其主要原因是煤厂管理不善出事了没钱支付。

实例四:渠县涌兴镇勤俭村农民工张永祥现年41岁,于2004年3月去广州建筑行业干活,去时与老板说好了包吃包住一天30元,由于家中无钱买肥料,他在中途问老板要了500元,到12月下旬回家算工资帐时,老板说工程未结束不能算帐,你借了500元钱还算什么帐?要回去就等明年来。

张永祥无可奈何的回到了家中,如按800元一月算他有6700元的工资没有领取。

当我们谈到此处时周围的一村民说道,他那还算好的,说不定能要回来,我认识的李学明在福州建筑行业干了一年多的活,不但没有领取到工资,在要工资时还被老板打了一顿,弄得他在下水道里躲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偷偷地乘火车跑回了家。

因为老板在当地有权有势他再也不敢去要了。

他们认为,打工不要找那些小包工头,尤其是那些不守信用的包工头。

他们用预支的方式支持你的的日常生活之用,如果哪一天你走了,他欠你的那些钱就很难拿回来了。

综上所述农民工工资拖欠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垫资施工是欠薪的根本原因之一。

据调查,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潜在规则”:多数开发单位都将“施工企业先行垫付工程款”作为招标的一个必要条件,等工程进展到一定程度,开发商再将工程款分期分批拨付给施工单位,这就给拖欠工资问题埋下伏笔。

一个经常出现的情形就是:等到工程完工,开发商往往以商品房销售不畅为由,拖欠施工单位工程款,这就直接导致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

由此看来,预先垫资、层层转包是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一个重要原因2、将拖欠工资做为留住人的一种手段。

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用尾欠作为留人的手段。

包工头普遍担心春节后人手缺乏,或者跑到其他包工头那里,往往拖欠农民工一部分工资,一般在600元左右,强迫农民工来年继续在其手下干活。

3、雇主有意拖欠。

多见于餐饮、制衣、制鞋等企业,雇主有意拖欠,有钱也不发给农民工。

如4、一些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使农民工的工资不时能按时领取。

5、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导致欠薪。

农民工运用法律自我保护的能力较低,认为老板给不给钱,或者什么时候给钱,是老板的事,自己拿他没办法。

6、政府工程资金缺口大,造成拖欠。

有些地方政府领导,为了搞“形象工程”,不是没有钱乱上马,就是决策失误,导致资金无法回笼等等。

如此这般,就形成一条解不开的巨额“债务链”:建设单位不支付工程款给承包商或包工头,承包商或包工头就无钱给农民工发工资。

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承包商或包工头也是受害者,并且受害程度比农民工更厉害。

建筑商往往与农民工结成“同盟”,支持、鼓励农民工索要工资。

三、当前农民工权益保障情况从调查中发现农民工普遍受到不公平待遇,如:调查中用人单位对调查不予支持配合、数据的真实性有待考证。

由于农民工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直6、农民工是危险行业、危险工种和职业危害严重作业场所的主要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大大高于其他群体。

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在恶劣的劳动条件下工作,农民工队伍负责人无法按质按量的提供基本的劳动防护用品,加之经常性的加班加点,农民工在身体疲劳,又缺乏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工伤事故。

接影响农民工本人及其家庭生活,影响其子女就学问题,为社会的稳定留下隐患。

(一)劳动安全和卫生保障情况在危险系数较大的工厂、矿山、建筑行业,农民工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不能按时领取,从事高危工作时得不到有效保护,存在职业病隐患和安全隐患。

居住地的卫生条件也无法保证,大多数农民工衣着陈旧,居住简陋,饮食简单,住宿问题急须解决。

(二)农民工维权工作随着中央到地方对农民工问题的关注及一系列针对农民工政策措施的出台,政府和用工单位也开始重视农民工的维权问题,共同做了许多工作,农民工维权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拖欠工资现象得到遏制在调查者看到,并无长期拖欠工资现象,只有极少数的不能按时发放工资,但可以通过预支生活费等方式得到货币,生活得以保证。

2、生活费、子女学费有了保障由于拖欠工资现象得到遏制,农民工的生活费、子女入学费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自学校实行“一费制”后,农民工子女入学与市民同等待遇,大大减轻了农民工的负担,解除了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3、用工方对农民工待遇有所提高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型管理理念的冲击、工会组织的介入,用人单位逐渐接受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用人方及工会等组织在逢年过节时经常举行农民工座谈、聚餐,给农民工发放过节所需物资,通过农民工自己的基层工会组织不定期的开展工会活动,同时还能对家庭困难的农民工进行帮扶。

4、民主权利及精神文化权益保障情况据调查,在农民工数量多,且相对集中的地方,用人单位并没有成立基层党支部、团支部的组织,农民工们没有任何组织生活可言,业余生活单调。

少数建有工会组织,建有“职工之家”的,能通过开展活动来丰富职工业余生活。

绝大多数农民工在业余时间的主要消遣方式是闲聊和睡觉,年纪较轻的多半是结伴进城游玩,基本上没有其它的精神文化娱乐方式。

通过调查中反映出,大多数用工部门和农民工队伍负责人眼里,农民工只是单纯的劳动力,基本上不用管他们的培养和教育。

而大多数农民工从不自己主动学习,没有学习的观念意识。

研究、共同努力、共同推动,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努力。

四、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一)农民工子女面临的现实问题他们从农村到了一个繁华的都市,因为经济,因为地位,因为父母的艰难处境,农民工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他们本身就在经济条件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好不容易能与城里的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质量较高的教育,却又要承受来自城市孩子的种种不理解。

生活上的困难没有让他们退缩,可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抚平。

“亲情失落、心理失衡、行为失控、学习失教、安全失保、监护失助”已成为他们中的普遍现象。

引起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环境的“软歧视”。

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常常被另眼相看。

二是民工家庭的负面影响。

民工家庭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三是流动频繁的惯性效应。

一些家长工作不稳定,造成子女频繁转学。

由于生活环境比较复杂,他们很难保持心理平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在我们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发现,农民工子女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烦恼,其中学习基础不好,难以接受老师教的知识,有个别老师有偏心现象,有受同学排斥的情况,没人辅导作业等情况都有呈现。

拒有关资料显示,有10位受访者表示在学校曾因为自己是农民工子女而遭受过老师或者城市的同学的不公平待遇。

“我的普通话不标准,一开口说话城里的孩子就笑话我,而方言又听不懂,很难和他们沟通。

所以我在学校很少开口讲话。

”这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无奈地表示。

尽管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度都充分考虑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尽管许多城市的主管部门都在承诺着手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但实际上都收效甚微。

农民工子女教育困难的原因究竟在深层次的体制矛盾上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的看法是:1、许多地方在计算经济发展总量或列举政绩的时候,基本上是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

如果增加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既要增加财政投入的支出,还要拉低已经被人为高估的教育水准,影响到部门的政绩和形象。

因此,当地主管部门只得采取排斥和关闭的办法,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2、出于对农民工进城数量增加的担忧。

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步习惯于单身农民工在城里就业。

因为他们只提供廉价劳动,来去自由,由于没有子女和家庭的负担。

可是一旦要把解决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作为城市政府必须要解决的日常工作,直接导致的现象就是,农民工家庭的整体进入。

那么城市政府要解决的就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还要涉及到他们的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及就业问题,甚至对于城镇公共设施供给的压力。

3、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问题。

尽管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在对农民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公平现象,而且也需要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和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逐步加以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