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今中国政治制度
广工-----阳光的森林
在很多国人看来用“不民主,不自由,不开放”可以精准的来描述当今中国政治制度,很多人由此而愤世嫉俗,炮轰当局,强烈要中国引进民主,甚至要效仿西方多党执政来增强所谓的中国民主。
这里也并不是说这种观点是纯粹的错误的,但是有一点应该是持这些观点的人所没有注意到的:当今中国还不具备这种民主所生长的环境。
一个环境和氛围的形成和它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是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的,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文化背景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当中,中国政治的最大特色就是“国与家的统一”。
《大学》中说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链状公式,在两千余年间,既是政治家的行为指南,又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内涵。
由国与家的统一,就很自然地使国家政治制度陷入伦理化,这样对国的不忠就体现为对家的不孝,各级贵族地位和皇权也依靠这一理念来维护,这就是所谓的“以礼治国“。
西周的礼制:“上自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全都安排得井然有序。
正如孔子所言:“为政先礼,礼,政之本钦”,秦王朝试图以刑罚规范取代礼仪规范,但很快便失败了。
此后的西汉王朝,重新祭起了“礼”这面大旗。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论,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事,苍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
国与家的统一制度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起来,使得国君就是国这样一个大“家“的家长,从而最终导致权利的一元化,在中国古代盛行着各种治国和修身学说,有很多派别的观点甚至是对立的,但是在国家本位和权利一元化上却是有着惊人的相似。
孔子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管子言“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也”(《管子·霸言》);连豁达的庄子也道:“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庄子·天下》)。
孟子回答梁襄王“天下恶乎定”的提问时道:“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
介于儒法之间的荀子则称:“隆一而治,二而乱。
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
”(《荀子·致士》)法家的权威韩非则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扬权》)杂揉百家的《吕氏春秋》也道:“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
一则治,两则乱。
”(《吕氏春秋·执一》)。
在这些观点的影响和沉积之下,中国特色的专制统治就得以出现并维持了下来。
二:历史背景
自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到明中后期也就是16世纪后期以来,中国长期处于这种权利高度集中和专制的封建状态。
当历史将要给这个残跛和封闭的社会带来一些开放的思想(资本主义的萌芽)的时候,历史就像个调皮的小孩,给中国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清兵入关了。
当吴三桂同志决定将投降书交给了多尔衮的时候,他可能不知道他的那份投降书不仅埋葬了明王朝的江山,更重要的是他将中国历史的车轮向后耗动了100多年。
为什么这样说?在先前的中国封建社会已经是处于农耕社会,但是清朝的满民族却是一个彻底的游牧民族,他们的思想不能驾御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
当然会有人问:清朝不也出现了康乾盛世吗?不错,但是那完全是一个泱泱大国最后的回光返照而已,在乾隆时期中国就已经完全锁国了。
从那一刻起中国就注定要受到外来残酷的侵略。
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但是我们现在可以这样坐下来看看,当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如果清兵没有入关。
资本主义的那些小芽苗
或许现在就已经长大了。
这样的一段史实使的我们本来可以接受外来思想,开放中国社会的机会溜走了,剩下的就是高度的自闭和保守了。
要让一个社会步入民主的殿堂它最需要的就是历史和文化的长期积累。
但是从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中国当今社会还残留的保守和封建思想受以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影响很深刻。
那么我们要问在西方怎么就能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制度呢?这个问题却是一个相当宏观的话题,不是很简短的几句话能够说清楚。
但是我想西方的宗教制度和不一样的文化内涵确实起了一个很大的作用。
西方的宗教不和我们国家的儒教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完全独立于王权甚至可以和王权抗衡的派别,而后者只是为国家政治服务的附庸派别而已。
西方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有了原始意义上的民主政治,经过2000多年的演变和发展才形成了现在意义上的民主制度。
而我们现在却要急着去效仿西方民主制度,着实是为难了这个“巧媳妇“了。
如果我们现在非得要去实行的话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摆在我们面前,台湾政局。
如果说台湾也是民主的政局话,我想那些倡导民主的专家和学者们会发出悲惨和绝望的哀号。
还有一个是中国附近的不丹王国,他们国王看着现在民主潮流不可逆转,也想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搞个民主选举。
但是他们的臣民却呼吁国王“不要去选举,不要什么民主。
这样被国王统治着很好,如果没有一个专制的人来统治他们会觉得不舒服。
”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但是这也折射出民主社会的创立是需要时间积累和文化氛围的,不可匆忙行事。
那么我们现在这个社会要怎样才能步入一个民主的环境,我想既然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改变这两个因素就可以了。
这句话说出来很简单,但是要做到却是需要时间。
列宁说过:“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从而可以看出要提升政治制度首先就需要提高国民素质,如何提高国民素质?大力发展教育。
俗话说的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相信在“百年”之后中国的后起之秀会给中国带来一个全新的民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