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单元知识点汇总第一课《观潮》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师导学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揭题课题1、“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留下了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
当浪潮犹如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吧!2、[板书课题:观潮]学生齐读课题老师的谈话让孩子想了钱塘江大潮,诱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观潮(cháo)称为(chēnɡ)笼罩(lǒnɡzhào)盐官(yán)蒙蒙(ménɡ)薄雾(b áo)昂首(ánɡ)沸腾(fèi)横贯(ɡuàn)依旧(jiù)恢复(huī)若隐若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
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山崩地裂:崩,倒塌。
裂,裂开。
本课形容声音很响。
漫天卷地:天和地随风浪翻卷。
本文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的情景。
3.学生默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
(1)题目中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明确:“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2)“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有什么不同?明确:前者指看到的景象,后者是看的意思指名逐段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让学生评价,并指出错误。
老师强调易读错的字音。
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梳理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学生齐读课文,并讨论明确:作者是按时间和空间顺序来描写的。
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去时。
空间顺序:由远及近。
(2)按文章的描写顺序,可以将课文分成几段呢?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色。
第三段(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写潮退去时的景象。
2.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感情。
老师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总结明确:本文通过对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来时、去时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了奇特的自然景观,赞美了“天下奇观”的壮丽,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小组讨论文章写作顺序。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多种感官参与读书,提高学习效率。
梳理文章写作顺序。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四)、精读课文,重点探究同学们,我们刚刚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现在,我们来仔细阅读课文,按作者观察的时间顺序来梳理课文。
1.潮来前的景象。
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1)作者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学生思考明确: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
(2)潮来前的江面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明确:平静。
宽阔的钱塘江……薄雾。
[板书:平静]“横卧”是什么意思?(横着趴下)师:平静的江面、雨后的阳光、蒙蒙的薄雾,还有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以及远处的小山,构成了一幅多么平静美丽的山水画啊!要想把这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读的时候,声音应该——(轻点儿)速度应该——(慢点儿)请同学们一齐来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教师指导纠正)(3)“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明确:“人山人海”说明人多,正由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所以有这么多人来。
“昂首东望”说明潮从东边来,人们心情急切。
“等着、盼着”也说明人们心情急切。
[板书:昂首东望]2.老师总结:这一段写潮来前的景象,人们等着,盼着江潮的到来。
学生分小组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
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联系课文,为突破重难点做准备五、布置作业1.重点预习课文第3、4自然段。
2.收集有关描写钱塘潮的诗句。
3、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板书:钱塘潮—————天下奇观潮来前:潮来时:潮去时: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导学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学生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回忆作者所描写的潮来前的景象。
接下来,我们继续随作者去看看潮来时和潮去时的景象学生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回忆作者所描写的潮来前的景象。
温故而知新(二)精读课文第3~5自然段1.潮来时的景象。
上节课,同学们已明确第3、4自然段描写的是潮来时的景象,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这两段,思考问题。
(老师范读)(1)江潮是什么时候来的?明确:午后一点左右。
老师指导:人们知道大潮到来的时间,但还是一大早就来到海塘大堤上,更表明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2)第3、4自然段各写了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第3自然段:远处;第4自然段:近处。
[板书:远近](3)第3自然段是写大潮在远处的情景,可以分成两层。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思考如何分层。
明确:1至3句为第一层,第4句为第二层。
是按大潮到来的时间顺序或地点变化来分的。
(4)大潮在远处时人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①听到了隆隆的响声,像什么?说明了什么?明确:像闷雷滚动,说明潮的声音很大,离我们很远。
②这时江面有什么变化吗?[板书:风平浪静]③当人们听到这声音时,会有怎样的反应?讨论明确:人群非常喧闹,像锅里的开水一样,这就叫——人声鼎沸。
[板书:人声鼎沸]④过了一会儿又怎样?明确:听到响声越来越大,看到一条白线板书:一条白线]⑤思考:白线指什么?在什么地方?如何理解?明确:白线指潮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说明潮离我们越来越近。
(5)江潮逼近,这时人群又怎样了?明确:人群沸腾起来。
[板书:人群沸腾]老师总结:第3自然段主要讲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把江潮发出的声音、形状和人们的情绪变化写得清清楚楚。
[板书:声、形、情]下面我们就按学习这1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4自然段。
学生默读思考。
(6)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人们看到了什么?明确:看到了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①两丈多高的水墙写出了什么?明确:写出了浪潮潮头的高。
②为什么先看到的是一条白线,现在是两丈多高的水墙?明确:因为距离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
(7)“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是怎样的景象?从课文中找个词来形容。
明确:浩浩荡荡。
①“浩浩荡荡”写出了什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明确:写出了江潮气势之大。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
②这里实际上是指什么浩浩荡荡?(潮水)③浪潮越来越近,此时的声音是——[板书:山崩地裂]师: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齐读这1自然段,要读出大潮越来越近的那种气势。
(齐读)老师总结:第4自然段写江潮在近处时变化的情景。
(8)小结第3、4自然段。
这两段写潮来时的情景,先写潮在远处的情景,再写潮在近处的情景,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
2.潮去时的景象。
(1)潮来时的景象是壮观的,那么潮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找出潮去时总的特点。
明确:恢复了平静。
[板书:平静](2)这时江面恢复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相同吗?明确:不同,这时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3)是很长时间涨了两丈来高吗?从哪儿可以得知?明确:不是,从“霎时”可以得知。
(4)小结:这一段写潮去后江面又恢复了平静。
学生思考并讨论3至5自然段的问题。
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学生默读思考。
(三)疑难探究本课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点?明确:1.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
如:“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作者对大潮到来时、大潮过后的江面上的情况采用了直接描写的方法。
这期间人们的反应则是间接描写,用此来衬托出大潮的雄伟气势。
如:“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2.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如:“江潮还没有来”“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再近些”……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大潮过后”的时间顺序,非常清楚地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
在写作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小组讨论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学生掌握此内文章的写作方法。
为今后的写作打基础。
四)总结这篇课文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通过写作者在观察时所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情景,以及人们的情绪变化,把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发自内心地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第二课走月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验月下景色的美丽。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体会浓浓的亲情。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情境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体验月下景色的美丽。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体会浓浓的亲情,激发学生热爱父母、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操。
【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
难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和课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有关月亮的两首古诗,你还记得吗?谁来背一下(指生背诵),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吴然一起到月光下散步,一起走月亮!(板书:走月亮)一齐读课题。
2.解题:“走月亮”是什么意思?(指生回答: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为“走月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按要求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出示生字。
(1)我会认:淘洼灌蚕穗毯烁(2)我会写:盘柔牵俗兔银3.检查读课文情况,并相机正音。
4.听录音,思考:(1)文中写了几次“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呢?”(指生说:四次)(2)请认真读一读这四部分,想一想,每一次我和阿妈是在哪儿走月亮?第一次,在小路上走月亮。
第二次,在小溪边走月亮。
第三次,在田埂上走月亮。
第四次,在许多地方走月亮。
三、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一)小路上走月亮1.出示句子: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洱海”说的是哪里呢?洱海,它是一个形状像耳朵的淡水湖。
在云南省大理市内,西面有点苍山,东面有玉案山,气候温和湿润,是一个景色迷人的风景区。
(出示图片)2.刚刚升起来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它把什么给照亮了(指生说)月亮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3.说说“我”在小路上走有什么感受?(学生说:明亮而又柔和的月亮照亮了苍山、大青树、村间大道和小路,照着我和阿妈,多么优美的乡间月色啊,走在这样的小路上,心情一定很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