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汤》讲课稿教学目标:1、学习阅读绘本,让学生理解煮石头汤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品读故事,在村民无形的变化中,感受他们的纯朴、慷慨。
3、感受愉快付出,快乐分享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石头”导入故事1、石头可以用来做什么?石头可以用来搞建筑,石桥、石房子还有石子小路,都是用石头做的。
石头还可以用来搞装饰,假山就是用石块做成山的形状,非常的漂亮。
另外呢,石头还可以让我们美美的,比如红玛瑙做成的项链,用玉石做成的手镯,也是装饰用的。
2、石头的故事(1)乌鸦喝水一只乌鸦又热又渴,他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装着水的瓶子,可是只有半瓶水,喝不到,怎么办呢?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的放进瓶子里,水一点一点的升高了,终于喝到水啦!(2)石猴出世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傲来国,傲来国上有一座花果山,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有一天仙石崩裂,从石头中跳出来一个石猴。
那猴能走、能跑,渴了就喝些山涧中的泉水,饿了就吃些山上的果子。
整天和山中的动物一起玩乐,过得十分快活。
一天,猴子们跑到山涧里洗澡。
它们看见这泉水哗哗地流,就顺着涧往前走,去寻找它的源头。
猴子们爬呀、爬呀,走到了尽头,却看见一股瀑布,像是从天而降一样。
猴子们觉得惊奇,商量说∶“哪个敢钻进瀑布,把泉水的源头找出来,又不伤身体,就拜他为王。
”连喊了三遍,那石猴呼地跳了出来,高声喊道∶“我进去,我进去!”那石猴闭眼纵身跳入瀑布,发现自己站在一座铁板桥上,石猴走过桥,发现这真是个好地方,石椅、石床、石盆、石碗,样样都有。
石猴高兴得不得了,忙转身向外走去,嗖的一下跳出了洞。
石猴出来后笑嘻嘻地对大家说∶“里面没有水,是一个安身的好地方,刮大风我们有地方躲,下大雨我们也不怕淋。
”猴子们一听,一个个高兴得又蹦又跳。
猴子们随着石猴穿过了瀑布,进入水帘洞中,看见了这么多的好东西,猴子们都遵照诺言,拜石猴为王,石猴从此登上王位,自称“美猴王”。
(3)女娲补天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位女神,她叫女娲。
女娲是个什么样的呢?传说她是人首蛇身。
女娲是一位善良的神,她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
最令人们最为感动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
有一次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到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但败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
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
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很难过,于是她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
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一点点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
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
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也不敢再出来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
(4)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
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的小女儿,有一天她到东海游玩,淹死在水中。
精卫失去了生命,心中充满了怨恨,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她变成了一只鸟,她常常飞到西山去衔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
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飞翔着,把石子或树枝投下去,要想把大海填平。
同学们说,单靠一只小鸟的力量它能够把大海填平吗?不会的,你们是不是觉得精卫有点儿傻?但是我在这里告诉大家,虽然精卫的力量是微小的,它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把大海填平,但这是它身为鸟类而唯一能表达仇恨的力一式,它那种顽强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却在感动和激励着后人。
(5)推石上山还有一个西方的故事叫做“推石上山”,跟精卫填海的故事很像。
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同学们,在我们看来,精卫和西西福斯,他们好像在做一件永远都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完不成,或者重复的失败而觉得灰心,他们还是很有热情的日复一日去做这件事情,我觉得这种精神需要我们学习。
3、石头可以煮汤吗?今天我们一起读的这本书叫做《石头汤》。
同学们一定会很疑惑,鸡蛋能煮汤,青菜能煮汤,石头怎么能煮汤呢?我可以告诉大家,答案是“能”,石头不仅能做出一锅汤,而且还能开一场宴席呢!不信的话,就和我一起进入这个故事吧。
(二)分享故事内容1、请大家观察这本书的封面上画了什么?——三个和尚和一个小女孩正围着一个大锅看煮石头汤2、他们的表情是怎样的呢?——老和尚笑呵呵的,小和尚好像很惊奇、小女孩和另一个和尚专心地看。
看他们的表情,我觉得这锅汤也许很好喝呢!翻开书封的内衬页,是一片灰蓝色的万里江山图。
逶迤的远山,雄伟的长城,劲拔的松树,这是讲的哪个国家的故事啊?我们继续往下看,这是这本书的扉页,通常来说,扉页是故事将要开始的标志,它会再次显示这本书的书名和作者情况,一般扉页的设计非常简练,但是会为我们提供重要的信息。
这幅图画上有一只碗,三块石头。
这个青花瓷的碗,满满的中国元素,能够让我们确认这本书讲的是古老中国的故事。
下面我们开始讲故事——从前,有三个和尚,一个叫阿福,一个叫阿禄,一个叫阿寿,他们走在一条路上边走边聊,聊着胡须、太阳的颜色,还有布施。
(布施——施舍、给予,出家的人,把财物施舍给人,或帮助别人等等叫做“布施”)。
“什么使人幸福,阿寿?”最年轻的阿福问。
阿寿年纪最大,也最有智慧。
他说:“我们去找找看。
”(同学们看图片,哪个是阿福?哪个是阿寿?福禄寿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三位神仙,象征幸福、吉利、长寿。
福,怀抱婴儿表示五福临门;禄,手持如意寓意高官厚禄;寿,手捧寿桃意为长命百岁。
)于是,他们来到了一个村庄,他们不知道这个村庄曾饱经苦难,饥荒、洪水和战争让村民们身心疲惫。
村民们不相信陌生人,甚至会怀疑自己的邻居。
这里的村民很勤劳,但他们从来只顾自己。
村里有一个农夫、一个茶商、一个秀才。
一个女裁缝、一个郎中、一个木匠……还有其他很多人,可他们间相互很少来往。
①了解村民的职业:你知道他们都是干什么的吗?农夫——种庄稼的茶商——卖茶叶的秀才——古代的读书人女裁缝——做衣服的郎中——医生,大夫木匠——做木工活的……②你们想想看,如果阿福、阿禄、阿寿三个人来到这个村庄,可能会遭遇什么?(生猜测想象)生:村民们可能会不理会他们。
可能会把家里的门关得紧紧的,不理会他们。
可能会赶他们走……师:我们看看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当和尚们走到山脚下时,村民们早已躲进家中。
没有人到门前来迎接他们,并且一看到和尚们走进村庄,村民们又紧紧地关上了窗。
和尚们去敲第一家的门。
没有人回答。
接着,房里的灯灭了。
他们又去敲第二家的门,结果还是一样。
就这样,一家挨一家,一户又一户。
他们几乎都敲过了,没有一户人家愿意让他们进屋。
①如果你们去别人家,别人不让你们进去,你们的心情会怎样呢?生:难过,失望②如果你们是那三个和尚,你们会怎么做呢?生1:我可能会立刻离开这个地方,他们一点都没有礼貌;生2:我会充满疑问,他们为什么都这样呢?那我们看看和尚的想法是不是和你们的想法一样呢?他们到底有没有离开呢?“这些人不知道什么是幸福。
”和尚们说。
“可是今天,”阿寿说道,他的脸庞像月亮一样皎洁,“我们要让他们看看我们怎么煮石头汤。
”和尚没有离开,而是想用煮汤的方式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幸福。
煮石头汤和幸福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他们捡来些树枝,点起一堆火。
他们拿出一口小铁锅,盛满井水,架到火上。
一个小女孩一直在看着他们,她勇敢地走上前,问道:“你们在干什么?”“我们在捡柴火。
”阿禄说。
“我们在生火。
”阿福说。
“我们在煮石头汤。
我们需要三块又圆又滑的石头。
”阿寿说。
小女孩帮和尚们在院子里找石头。
他们找到三个正好合适的石头,然后把它们放进水里去煮。
“这些石头可以煮出极其美味的汤,”阿寿说,“可是这么小的锅,恐怕煮不出很多。
”“我妈妈有一口更大的锅。
”小女孩说。
于是,小女孩跑回家。
当她要拿锅的时候,妈妈问她要做什么。
“那三个陌生人要用石头煮汤,”她说,“他们需要我们家的大锅。
”“嗯,”小女孩的妈妈说,“石头满地都是,我倒想学学怎么用石头来煮汤。
”于是跟着小女孩去了。
和尚们把小锅换成了大锅,拨了拨柴火,一时炊烟袅袅。
左邻右舍纷纷探出头来。
那堆火,那口大锅,支在村里的正当中,真是稀奇古怪!村里人一个接一个走出家门,想看看石头汤到底怎么煮。
(观察图)“当然啦,煮传统风味的石头汤,加点儿盐和胡椒粉,味道会更香。
”阿福说。
“不错,”阿禄一边在巨大的锅里搅着水和石头,一边说,“可是我们没带……”“我家有盐和胡椒粉!”秀才说,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充满了好奇。
一转眼他就不见了,回来时拿着盐和胡椒粉,还有一点别的调料。
阿寿尝了尝。
“上次我们煮这么大、这种颜色的石头时,还放了些胡萝卜,那汤可真甜。
”“胡萝卜?”站在后排的一个妇人说,“我家可能有!不过只有几根。
”她转身就跑,回来时捧着许多胡萝卜,多得都快抱不住了。
她把胡萝卜倒进大锅。
“再放几个洋葱,你们觉得味道会不会更香?”阿福问道。
“哦,对啊!放个洋葱进去味道也许不错。
”农夫说着,快步离开。
过了一会儿,他拿来五个大洋葱,把它们放进沸腾的汤中。
“呵!真是一锅好汤!”他说。
村民们都点头称是,因为那汤闻起来真的很香。
“不过,要是我们有蘑菇的话……”阿寿说着,摸了摸下巴。
几个村民舔了舔嘴唇。
还有几个一溜烟地跑开,回来时拿着新鲜的蘑菇、面条、豌豆荚和卷心菜。
“我想要是皇帝在这儿,他会建议我们再放些饺子!”一个村民说。
“还有豆腐!”另一个说。
“再配些云耳、绿豆和山药,怎么样?”又有几个喊道。
“还有芋头、冬瓜和玉米尖!”另一些村民说。
“大蒜!”“生姜!”“酱油!”“百合!”“我家有!我家有!”人们大声喊着,然后飞奔而去,不一会又都满载而归。
他们能拿什么就拿什么,能拿多少就拿多少。
和尚们搅啊搅啊,汤咕噜咕噜冒着泡。
闻起来可真香!喝起来一定更香!村民们一个个都变得那么慷慨好施!汤终于煮好了。
村民们聚在一起。
他们拿着米饭和馒头,拿来桂圆和甜饼;他们端来了香茶,点亮了灯笼。
大家坐下来一起吃。
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在一起欢宴了,甚至没人记得,以前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欢宴。
宴会结束后,他们又说故事、又唱歌,一直闹到深夜。
然后,他们敞开家门,争着把和尚请到自己家,给他们住非常舒适的房间。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和风送暖,杨柳依依,村民们聚到河边给和尚们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