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土地利用工程的产生和发展1.土地利用工程的概念土地利用工程是根据土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原理,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或不同利用目的的土地,进行规划、开发利用、改造治理与保护的综合工程技术。
2.土地利用工程的特点整体性:将资源要素作为一个整体综合性:考虑各种措施的综合作用3.土地利用工程产生的背景(1)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每年都要占用数量十分惊人地耕地,产生了一个以耕地大量丧失为中心的新的土地问题。
(2)由于工业化及随之而来的对于人类自身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各种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和危害以及建设用地的扩展,大量占用耕地,影响和阻碍了农业的正常发展。
(3)农用地与非农业用地的矛盾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矛盾亟待解决。
4.土地利用工程的研究对象在土地利用中的人对土地所进行的工程实践活动5.土地利用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土地开发、土地利用、土地治理、土地保护以及土地规划等项基础工作6.土地利用工程研究的方法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分析第三章村镇利用工程1.居民点:人们集中定居的场所;是工商业、文化教育事业单位集中的地方,是劳动力聚集的场所;也是各类建筑群、街道网、绿化系统及其他生产和公共福利设施的配置基地。
我国居民点的类型及体系——城镇居民点:城市(特大、大、中等、小);城镇(建制镇、其他非农村居民点)农村居民点:农村集镇(中心、一般);村庄(中心村、自然村、生产经营中心)2.我国居民点中城镇的划分标准及村庄的划分标准城镇:(1)总人口2万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的,可以拆乡建镇;(2)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
可以拆乡建镇;(3)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等,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00人,如确有必要,也可建镇。
凡具建镇条件的乡,拆乡建镇后,实行镇管村的体制。
村庄:村——是乡以下的农村居民点,也是聚集农业人口、组织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
村可分为中心村和自然村。
中心村——一般指行政村,即村民委员会所在地(人口平原区200-1000人、山区100-500人)。
自然村——小村庄,也称为基层村。
生产经营中心——指村外配置主要生产资料及进行固定、半固定生产的基地或场所。
如村外独立的畜牧场、仓库、农机站、工副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初加工基地)等。
3.村镇规划:指在一个时期内指导村镇建设发展的纲领和蓝图;是对村镇居民点进行的社会规划、经济规划以及实体环境规划三种规划的综合。
村镇规划的两个阶段:村镇总体规划、建设规划4.村镇总体规划:指以县、乡行政区划为规划范围,对一定地域范围内居民点群体进行的布局。
建设规划:指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某一个村镇的内部进行总平面规划设计。
5.我国居民点的布局形式及特点(1)卫星式:分级布局,作为由分散向集中布置的一种过渡形式,最大的优点是把现状和远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条带式:区位条件好,交通方便;安全保障程度低;阻塞交通,交通噪音及粉尘和尾气对居民居住环境造成极大污染。
(3)块状式:分布较均匀,有利于生产发展;对布局条件有较严格要求。
(4)自由式:规模小,质量差,交通不便;居民点面貌差,不利于建立集中地各项公共设施;占地面积大;耕作面积半径小,农民下地劳作方便。
6.我国居民点布局的原则(1)以经济联系半径为主要依据;(2)从经济建设出发,达到全区居民点布局的整体性;(3)有利生产,方便生活;(4)合理利用土地,节约耕地。
7.我国居民点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便于生产;便于运输;宜于建筑;应有继续扩建的余地;有利环境卫生与安全;充分利用原有村庄的基础。
8.在概算居民点规划末期人口时通常采用的两种方法以及分别适宜的居民点:自然增长法——适宜于现有居民点劳动力平衡法——适宜于新建居民点9.居民点用地面积概算的方法及计算方式。
(见书本62页)第四章交通用地工程1.交通运输的方式及特点铁路运输:载运量大,行驶速度快,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连续性强;建设技术要求严格,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只适合长途大宗货物运输。
水路运输:载运量大,可运输特大件货物,耗能少、成本低,建设投资低,占用耕地少,劳动生产率高;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连续性差,速度慢,转运条件更差;只适合运输对速达性要求不高的货物。
公路运输:对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机动灵活,空间活动范围大,可以直接深入广大的中小城镇和偏僻的山区农村,实行门对门的直接运输,减少转运环节,投资较铁路少,速度快,在短途及某些货物的中途运输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装载量小,耗能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占用土地多,对环境有较强的污染性。
是现在和未来最主要的运输方式。
航空运输——最快速的运输方式:速度快,径路短,航程长,能够达到地面运输方式难以到达的地区,劳动生产率高,航空线路不占耕地;载运量小,投资大,成本高,受天气状况限制大,只适宜于远距离、急需、贵重、时间性较强的运输。
管道运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最经济的运输方式之一:连续性强,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损耗少,没有运输设备的空间问题,运输成本低,安全可靠,管理和使用简便,占用土地少,没有污染;一次性投资大,消耗钢材较多,运输对象限制较大,只适宜于液体、气体等流体货物。
2.交通量:又称运输量,分为货物运输量和客运量。
货物运输量系指各种运输工具实际运送的货物重量,其计量单位为吨;客运量系指实际运送的旅客人数,其计量单位为人。
交通现状调查的内容:运输方式的种类、主要交通线路的布局、区内外各主要交通点之间的距离和客货交通数量、交通工具种类、货运类别、客运项目等3.交通量预测的程序(假定交通量和人口、经济指标、土地利用的关系,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变的前提下)(1)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区域内和各交通点的人口、经济指标等因素与交通量、运输量的相关关系,即建模。
(2)根据远景人口、各种经济指标的数值推算远景发生交通量。
即以各点为起点和终点的总出行数Ta。
(3)根据OD表调查所得的出行特点,分析交通量在各地的分布比例,并以此推算远景的分布交通量。
即各地间互为起迄点的交通量之和Tab。
(4)推算远景分配交通量,即根据运输对象和交通特点,确定各运输线路的交通量。
4.我国公路进行分级的依据和级别以及每级的标准分级依据和级别:公路根据交通量及其使用任务和性质分为五个等级;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根据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
四车道:25000——55000辆六车道:45000——80000辆八车道:60000——100000辆一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根据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5000——30000辆(四车道)。
二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根据各种汽车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5000——15000辆(双车道)。
三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根据各种汽车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0——6000辆(双车道)。
四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根据各种汽车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双车道2000辆以下,单车道400辆以下。
5.公路平面图:公路路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公路纵断面图:在道路中线立面上的投影。
公路横断面图:在垂直于道路中线立面上的投影。
计算行车速度:指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公路受限制部分所能允许汽车到达的最大行车速度。
行车道宽度:指根据汽车大小、车速高低而确定的车辆行驶时所需的宽度。
路基:指在一个横断面上两路肩外缘之间的宽度。
平曲线:公路在平面拐弯地形成的曲线。
平曲线半径:公路在平面拐弯地形成的曲线圆弧半径。
停车视距:为确保汽车行驶安全,自驾驶员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
纵坡:根据公路等级与自然条件等因素所限定的路线坡度。
6.公路选线: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保、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择最佳路线方案的全过程。
公路选线的原则:(1)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交通量需要;(2)根据当地地形因地制宜;(3)顾及居民点布局,使路线顺直短捷,节约用地;(4)与其他交通线路协调统一;(5)经济合理,保证工程造价和运营及管理费用不高;(6)满足环保要求。
公路选线的方法:(1)先在地形图上初步选线,再到现场实地定测,即先选后定测。
(2)在实地勘测选线后,进行图上移线,即先勘测后选。
7.公路占地宽度和面积的计算首先,确定公路的技术等级,则有:占地宽度= 该级公路路基宽度+ 路沟+ 绿化带占地宽度占地面积= 公路占地宽度* 公路里程第五章水利利用工程1.水资源: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水资源类型:地表水、地下水、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2.河川径流的利用方式:水力发电、供水功能、河流航运、水产养殖3.河流水资源进行灌溉和城市供水时的形式:无坝渠道引水、有坝渠道引水、机械抽提水4.利用地面径流进行农业灌溉的方式:选择适当地点修建水库或蓄水池5.水土资源平衡:指综合考虑地区内水资源的供给能力和需求状况,找出本地区水资源的余缺状况,合理协调水资源的供求关系,以寻求水土资源的平衡。
水土资源平衡计算的步骤:选择灌溉保证率;来水量计算;需水量计算;水资源的供求平衡6.水利工程的类型:防洪工程、灌溉工程、治涝工程、水力发电工程、综合利用工程水利枢纽分为5级,显示如下:7.灌溉排水系统的组成及各自的任务水源和取水枢纽:根据灌区作物的需要,引水入渠;输水配水系统:把灌溉水量通过各级渠道输送和分配到田间;田间调节系统:把来自农渠的水送至田间,以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排水泄水系统:将田间多余的水量排至容泄区;排水枢纽和排水容泄区:容泄、储存洪水和田间多余的水量;灌溉排水系统上的建筑物:保证渠道顺利通过各种天然地物和人工建筑物等障碍。
8.水库用地选择应满足的要求(1)地形应肚大口小。
(2)水源丰富,有足够的集雨面积(3)为了利用水库发电,库址河段应有适当的落差,同时应能集中满足发电所需要的流量(4)坝址地质条件好,地基稳固不漏水;(5)库址距离灌区近,地形高于灌区地面以使得引水渠道短,沿渠水量损失小,建筑物少,并保证自流灌溉。
(6)库区淹没损失小。
(7)水库集水区域应当水土保持良好,泥沙入库量少。
9.抽水站站址选择应满足的要求(理解)(1)抽水站位置应选在便于灌排的适中位置。
从灌溉要求考虑,站址应选在较高的地方,以便于控制较多的灌溉面积;从排涝要求考虑,站址应选在较低处,并靠近容泄区,以提高排涝控制面积。
灌排两用站应选在靠近低田的地势较高的位置,以便灌排兼顾。
(2)站址地形要使抽水站工程和灌排渠系布置方便,经济合理,并靠近水源,有足够的灌溉水量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