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3月(总第151期)今日南国THESOUTHOFCHINATODAYNO.03,2010(Cumulatively,NO.151)迄今为止,全球经济仍然处在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中,可是,人们对于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的认识,还依旧仅仅停留在表层上,比如:第一,从危机的性质与具体形态来看,这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其影响范围已经波及全球;第二,这是一次首先在最发达国家爆发的危机,不仅造成了世界经济的衰退,而且已经发展为全球经济危机,其危机持续期难以预测;第三,美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都出了问题。
但问题是否真的如此明晰?其背后是否还存在着更为根本的原因?次级贷款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金融危机为什么与房地产市场联系得如此紧密?金融危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恐怕更值得认真思考。
造成美国金融危机的一个直接原因是金融创新产品违背了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信用衍生产品的基础产品违背了银行信贷可偿还性原则,无视借款人的第一还款现金流,而寄托于抵押物品上面。
银行信贷的可偿还性是金融业最基本的原则,如果说美国金融业对这一基本原则都缺乏认识,显然说不通。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美国金融业放弃了这一基本原则呢?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决定着美国金融创新的方式和方向呢?首先,从美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创新产品的关系上看,美国金融创新的核心是通过信用扩张来支持房地产市场。
其次,从经济发展方式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就进入了典型的消费推动型发展时期,这种发展方式的基础是高消费率。
维持高消费率一方面需要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则需要对超前消费———跨时预算约束(在没有流动约束的前提下,消费者可以借贷的手段在现时支出未来才能获得的收入)消费观念的不断强化。
维持高消费率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只有维持高消费率,才能保证美国经济的运转,维持其经济繁荣。
美国长期的低利率(连续13降息)、扩张性货币政策、信用扩张、各种金融创新,说到底,都是为了弥补受居民绝对收入平均水平制约的现时一期消费实际购买力的不足,为了持续地促进高消费。
因此,银行信贷的可偿还性原则并不是不重要,而是这个原则在生产能力过剩所导致的消费品大量过剩的“过剩时代”,远没有化解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紧张压力重要。
客观地说,美国的次贷危机是在认识到“过剩时代”生产与消费的严重失衡,试图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信用扩张和金融创新,延缓经济危机过程中出现的金融危机。
次贷只不过是一个突破口,进一步加剧并扩大了经济危机,而不是经济危机的最终根源。
“对于耐用消费品,即使它的使用被有规律地消费掉,但在大部分时间里任何一个消费者的需求都将是零。
”其实,所有消费品的需求都存在一个需求为零的时间,不过耐用消费品需求为零的时间更长而已。
汽车需求为零的时间在发达国家一般为五年左右,与之相比,住房需求为零的时间要更长。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即便是住房需求旺盛,还存在一个实际购买力的问题。
也就是说,“住房梦”人人都有,而且很强烈,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圆这个梦,现期的收入水平制约着居住性需求的住房消费状况(不仅美国,其他国家同样如此)。
中、高收入阶层住房需求为零,与低收入阶层居住性需求旺盛但现期收入根本无法满足其住房需求,必然造成过高估计需求状况的房地产市场商品房供应严重过剩,从而构成房地产业的潜在危机。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危机就不仅仅限于房地产业了。
房地产市场对银行信贷的高度依赖性,决定了金融危机与房地产危机的伴生性特征。
因此,美国搞次级贷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化解其房地产市场长期存在,并且随时可能爆发的房地产业与金融服务业的伴生性危机。
在这一点上,美国政府与金融业是清醒的,次贷也的确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我们不能因为次贷出现了问题,就否认次贷的作用)。
第一,推动以跨时预算约束为特征的超前消费,为不具有或只具有部分住房购买力的人提供信贷支持。
次贷产品主要是满足这部分购房者需要的,它解决了这部分购房者的两个困难:没钱付高额首期付款,没有足够的收入获得贷款资格。
第二,通过次级抵押贷款证金融危机———后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危机佟维学(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吉林长春30000)[摘要]次贷只不过是一个突破口,进一步加剧并扩大了经济危机,而不是经济危机的最终根源。
房地产市场对银行信贷的高度依赖性,决定了金融危机与房地产危机的伴生性特征。
这不仅是所有国家房地产危机的共同特征,同时也是后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危机的显著特征。
经济危机的根源是商品过剩,但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危机的具体形态是实体经济危机,而在后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危机则具有实体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伴生性特征,而且对于金融服务业依赖性越高的产业,如房地产业、汽车业,一旦出现危机,便是一种伴生性危机。
这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后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危机。
[关键词]金融危机;伴生性危机;后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危机[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190-(2010)03-0095-02[作者简介]佟维学,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ECONOMICRESEARCH经济学研究95THESOUTHOFCHINATODAY2010.3今日南国券化提高住房的涨价预期,在这方面它与美国长期的低利率相互作用,助长着普遍的通货膨胀预期。
第三,通过信用扩张支持供应过剩的房地产市场,以信贷无限制的方式鼓励对于未来的无限度透支。
第四,投资银行在房地产贷款与次级贷款的扩张中,获取利润。
鼓励与刺激超前消费的信贷支持解决了住房需求旺盛但购买力不足的问题,而涨价预期则不仅在住房需求为零时将其转变为投资需求,而且为借贷消费者提供了居住/投资的双重理由。
如果单纯从刺激住房消费的角度看,次贷是富有成效的。
可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供应的长期过剩所造成的巨大消费压力,却不是次贷或其他金融创新方式能够解决的。
目前,经济学界有一种说法:这场金融危机已经发展成实体经济危机。
这种看法不仅没有认识到在这场危机中,金融危机与房地产危机的伴生性特征,而且颠倒了两者的关系。
在“过剩时代”,生产能力的过剩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它所导致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严重失衡,使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紧张压力全部集中在消费领域。
美国的金融危机实质上是其实体经济危机———房地产危机的必然结果,而不是相反。
这也恰恰说明了当实体经济出现危机后,如果不从实体经济自身着手,切实有效地解决生产能力过剩所造成的巨大消费压力,而试图通过金融服务乃至金融创新产品证券化来提高实体经济基础产品的涨价预期,只能进一步扩大危机,起码造成危机的不断加剧。
因此,我们只有认识到美国金融危机所具有的阶段性特征,才能准确地把握它的本质。
美国经济危机虽然首先发端于房地产市场,但房地产市场对于银行信贷的高度依赖性———开发信贷与购房信贷的双重依赖,已经将金融服务业拖入了危机的泥潭,所以这场危机必然是一种房地产业与金融服务业的伴生性危机。
这是美国金融危机的第一阶段:局部危机阶段,以金融危机与房地产危机的伴生性为主要特征。
第二阶段则是整体危机阶段,次贷缓解房地产危机的当下有效性,及其为房地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带来的巨大利润空间,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泡沫,伴生性危机发展为普遍的金融危机。
弄清楚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
房地产业对于银行信贷的高度依赖性,决定了它一旦出现危机,必将发展成一种房地产业与金融服务业的伴生性危机,并最终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
这不仅是所有国家房地产危机的共同特征,同时也是后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危机的显著特征。
经济危机的根源是商品过剩,但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危机的具体形态是实体经济危机,而在后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危机则具有实体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伴生性特征,而且对于金融服务业依赖性越高的产业,如房地产业、汽车业,一旦出现危机,便是一种伴生性危机。
这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后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危机。
另外,从房地产市场自身来说,房地产危机的根源主要来之于基础产品———商品房供应量的持续过剩,与对投资性需求的盲目夸大和无限制的信贷支持。
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产生于投资需求而非居住性需求领域。
可是,在房地产市场的每一轮扩张过程中,都存在着混淆居住性需求与投资性需求的问题:不考虑实际购买力因素,过度夸大居住性需求,甚至将居住性需求的旺盛等同于投资性需求的旺盛。
当房价持续上涨后,房地产市场则完全颠倒过来了,当初支撑房地产市场扩张的,旺盛的居住性需求根本无法得到满足,随着房价的上涨,这一消费群体的实际购买力却在不断下降,相反,投资性需求不仅成为房地产市场唯一可以满足的需求,而且不断增加着房价上涨预期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风险。
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带动的行业固然很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为有效的环节,但其基本前提是必须具有实际购买力的支撑。
住房信贷及其在房价上涨后必然出现的信用扩张———降低首付额度或信用等级,所造成的购买力假象,只能进一步加剧房地产市场的不断扩张,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原材料价格大幅度提高、地价居高不下、银行信贷资金大量流入、房价持续上涨、实际购买力不断下降,商品房供应量极度过剩。
因此,房地产市场繁荣带动的行业有多少,危机爆发后影响的面就有多大;房地产行业对金融服务业的双重依赖度越高,潜在的金融风险就越大。
生产能力过剩所造成的生产与消费之间严重失衡,是进入“过剩时代”以后,所有发达国家现在和发展中国家在不远的将来,都难以摆脱但又不能不面对的普遍困境。
新古典主义消费理论所尝试解决的正是这个最根本的问题。
但遗憾的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与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固然无法解决“过剩时代”巨大的消费压力,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包括其一贯坚持的自由市场机制,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理念)以及它所支撑的“超前消费”———跨时预算约束,也无法解决我们这个时代普遍面临的巨大消费压力。
20多年来,美国的超前消费累积了大量问题,但是,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超前消费与否,而在于人们不仅长期无视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和由此造成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极度失衡,而且一味地将生产能力过剩所造成的商品极度过剩,看作是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和科学技术取得的辉煌成就,结果,巨大的经济与社会压力都被集中在消费领域。
因此,无论选择超前消费也好,不选择超前消费也罢,生产领域的长期持续扩张都只能产生一个必然结果———经济危机,而这种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形态就是金融危机。
如果说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是一个先兆的话,那么,2008年至今这场金融危机,则是进一步证实了后资本主时代经济危机的形态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
我们并不否认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所采取的加大投资的经济刺激方案,作为应对危机的紧急措施,在短时期内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