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公路建设及管护工作情况的
调查报告
根据‚市万民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领导小组‛工作安排,我局结合‚三万‛活动组织专班,对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及管护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全市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自2007年以来,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尤其是通村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每年以500多公里的速度增长,从全省排名靠后一跃而位居全省前列,彻底改变了我市农村公路建设落后的面貌,极大地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出行,为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5年以来,全市已新建通村公路1903.54公里(沥青路458公里,水泥路1445.54公里),相应地,农村公路管护也得到了加强,特别是通村公路管护从过去的责任主体不明,基本上放任不管的状态,到现在的群众性管护、专业化管护,基本形成了市场化的管护运行机制。
到目前为止,已有1828.01公里的通村公路被纳入管护范围,还有75.53公里因道路破损严重无管护价值未纳入管护范围。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领导高度重视,设立专门机构。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我市把农村公路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投入力度大,具体措施实,发展速度快,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乡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要致富、先修路、常管护、久使用‛的理念,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通过争取国家、省、市资金支持以及社会捐助、农民投工投劳等有效形式,积极筹措乡村道路建设资金,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2、出台管理办法,落实专项经费。
市交通运输局积极探索农村公路管护方式,于2008年6月争取市政府出台了《天门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细则》,确定了乡镇(村)为农村公路管养责任主体,负责确定每条公路的管护责任人,落实管护工作、监督检查,负责养护维修的安排。
确定了通村公路管护维修资金的筹措渠道: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市交通运输局争取省交通运输厅每公里补助1000元,由乡镇、村自筹100万元。
维修资金由市交通运输局和乡镇各承担一半。
管护资金由市交通运输局从省补资金中每公里补助500元,有力地保障了农村公路管养工作的开展及规范。
3、加大巡查力度,严格结账兑现。
随着我市通村公路里程逐年增加,管护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为了更好地将通村公路管护工作落到实处,我局在燃油税改革后,从各分局抽
调精干人员,专门成立了近40人的农村公路管护巡查专班,做到了一镇一人。
巡查人员每半月对所辖管护路段进行一次巡查上报,市通村办每月将全市管护情况进行通报。
巡查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督促各地是否设置管护责任公示牌、是否设置限载墩,是否进行道路清扫、除障、排水等管护工作。
根据每月管护通报情况及平时管护检查情况综合对各地通村公路管护情况进行评分、考核,年底根据巡查情况严格进行考核、结账,并据此拨付管护补助资金。
考核评分标准主要是看路肩土是否到位、限载墩是否设置、管护合同是否签订,路面清扫、除障等是否进行。
4、成立专业养护机构,启动专业化修养护。
我们从2008年开始启动全市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先由各乡镇上报通村公路维修计划,然后根据各地上报维修计划的情况,派专人进行现场核实并拿出具体的维修方案、预算批复,再由乡镇根据批复组织实施。
维修补助资金按预算的50%进行补助。
由于通村公路维修工程量小,资金筹措困难,许多专业队伍因利润低,不愿意参与通村公路维修。
根据这一情况,我们为了保证全市通村公路维修工作顺利进行,在2009年经市政府批准,成立了天门市农村公路养护中心,将原来从事交通行政管理的人员,转变为农村公路养护生产人员,负责受各地委托对非列养农村公路进行维修养护。
2009年以来,已完成111.9公里通村公路维修。
通过近几年的运行,各乡镇办
场的反应较好。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近年来由于建材价格上涨,农村公路建设成本猛增,水泥路每公里造价需 25 万元左右,国家每公里仅补助 10 万元,市财政补助1万元,资金缺口每公里达 14万元。
许多乡镇、村因建设通村公路而形成新的债务。
2、通村公路附属设施建设不到位。
由于乡镇、村无专项资金,无力组织实施。
在调查中见到大部分通村公路无警示标志、标牌等附属设施,路肩土回填不到位,限载墩损坏没修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管护机制不完善。
部分乡镇责任不明确,无专门管理机构,整体管养水平较低,普遍存在乱堆杂物、垃圾、建筑材料,严重破坏了路面。
农村公路管护虽然已明确由乡镇、村为责任主体,但存在着管护意识差、重建轻养的问题,认为通村公路建成后可以高枕无忧了,无需浪费人力财力去养护,村民理事会路修完了就解散了,没有把管护工作真正摆上位置,没有落实管养资金,导致通村公路管养失控。
4、经费无保障,管养维修资金难筹措。
这是影响通村路管护的最大瓶颈。
按现行物价水平,要维持农村公路正常管护,每公里应每年有1000元左右的投入,而目前除市交通部门补助500元/公里外,需地方另筹500元左右,落实
较难。
主要是相当部分村级经济状况较差,在化解乡村债务,减轻农民负担及农村税费改革等方面的大背景下,使得公路养护管理资金筹集变得更加困难,各级政府财力又有限,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自筹资金部分得不到保障。
村级‚一事一议‛政策难落实,出现‚事难议、议难成、成难行‛的局面,很难筹到常年用于通村公路管护的自筹资金部分,造成少数管护人员不愿干。
5、超载管理手段欠缺。
目前,全省只是在国、省道上设立专业检测站进行治超,对于农村公路县、乡、村道的治超,现在无法实施,完全靠村民自主管理。
加之一些司机为逃避干线公路超载检查,人为损坏限载墩,而绕行农村公路,加之沿线村民缺乏爱路、护路的意识,任由超载车辆进入农村公路行驶,造成许多的道路严重损坏。
三、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深化思想认识。
各地应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积极引导和保护好农民群众修建农村公路的积极性。
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公路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认识建设和管护农村公路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农村公路在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有效宣传手段,广泛深入地宣传农村公路建设和管护的重大意义,宣传在农村公路建设和管护工作中涌现出的模范
和典型,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农村公路建设和管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市上下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工作合力。
2、建议加强对广大乡村干部的主体意识教育,使其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建设与管护的关系,克服重建轻养的思想倾向,做到建设与管护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群众的管护意识。
加强对《湖北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细则》、《天门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到村、到户、到人,增强广大群众爱公路、管公路、护公路的意识。
3、加强筹措资金,提供经费保障。
一是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管护资金可按照‚群众‘一事一议’筹一点、有识之士和受益车辆捐一点、乡镇挤一点等方式进行筹集,达到自筹100万元的要求;二是市级财政要将农村公路管养资金列入年度预算,从而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筹资途径。
同时加大市财政补助比例,对维修工程由市补50%,提高到70%;三是管好、用好有关资金,使养护资金真正用在实处。
4、要强化责任,实行专人管护。
按照《天门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细则》农村公路责任主体是乡镇、村的要求,督促各乡(镇)要切实担负起辖区村级公路的管护责任。
由各
乡镇通村办,负责公路管护的日常工作,各交通分局协助各乡镇通村办督促各村落实好通村公路管护责任人。
建议市政府将村级公路管护工作列入乡镇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对管护规范、路况良好的单位,给予表彰;对管护不到位、路况较差的乡镇给予通报批评,并把奖惩情况与拨付市级管护资金挂钩,以此促进管护。
各地应引入竞争机制,对日常管护工作可以乡镇为单位,打破行政村的界限,实行连片集中管护,面向全社会公开选聘责任心强、相对年轻并具有管护经验的管护人员,实行目标管理,严格检查督导。
同时督促镇、村从自筹资金中拿出500元/公里管护费,达到1000元/公里,保证管护经费到位。
与此同时,要积极动员群众参与管路护路,投工投劳回填路肩、疏挖水沟、修复涵桥、管护路树。
5、采取限载措施,严禁超载车行驶。
建议出台对农村公路超限车辆进行管理的相关政策,提高群众爱路、护路意识,让群众人人都参与管理驶入通村公路的超限车辆。
同时各地公安机关要对人为损坏限载墩的行为,按破坏公共财物罪给予坚决打击,严重的应追究其刑事责任,从根本上遏制农村公路恶意超载行为。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