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奎案的反思
摘要:李昌奎案件渐渐的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该案引发的一些问题值得后人反思。
如死刑的存废,死刑与民意的关系,乃至再审程序的启动和中国司法独立。
关键词:李昌奎案件死刑再审程序的启动
一、案情简介
李昌奎将同村村民王家飞强奸后杀害,之后又将其三岁的弟弟王家红残忍杀害,云南省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以故意伤害罪和强奸罪判处李昌奎死刑立即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后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定罪准确,程序合法,但量刑失重,判处李昌奎死刑,死缓二年执行的终审判决。
二审宣判后,被害人家属不满,提出质疑,而且引起社会和网络上广泛的讨论。
最终云南省高院不得不决定再审,最终改判李昌奎死刑,以民意“公众狂欢”的审判收尾。
二、死刑的存废问题
李昌奎案一波三折,到底是杀或不杀,死刑在中国应不应该废除,引起了人们广泛的讨论。
在笔者看来李昌奎案表面上是个案杀与不杀,实质是当今我们国家老百姓心中那根传统的观念——杀人就必须偿命在根生地固地影响着人们,同时也导向了舆论,最终也是干预了法官的司法。
最终云南高院也没有像他们说的那样把“标杆”竖起来。
死刑的存废一直是最近法学界讨论的的热点问题,也取得了一
些实质性的改革和进展。
2007年国家将各省的死刑的核准权收归最高法院,去年的刑法修正案(八)中又废除了13种死刑。
国家对死刑的适用越来越谨慎和严格。
坚持“少杀、慎杀”思想。
表明的我们现在司法是倾向于废除死刑,只不过由于中国国情和民众的死刑观念等各种因素,只能通过严把关口,逐步改革。
云南省高院对暴力性犯罪死刑案件的“试水”,二审将几乎舆论“一边倒”的李昌奎改为死刑,企图“引领”和“改造”民众的死刑观念,试图树立“标杆”推动我国死刑观念的改革,无疑是很好的尝试和司法的表率先锋,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最终司法没有掰过舆论这头野兽。
但不得不承认二审的审理是一个很好的对民众死刑观念的挑战。
三、死刑与民意的关系
死刑和民意是最近几年司法中经常提起的话题,在司法实践中民意影响死刑案件的适用,也不是一个个别现象了,最有代表性的有刘涌案,崔英杰案,药家鑫案,这些案件中均不乏印刻着浓浓的民情、民意的烙印。
就像李昌奎案件那样,本来被告人有自首情节,本来可以判处死缓,但由于民愤的强烈。
法院不得不改为死刑立即执行。
有资料显示二审改判后,巧家县鹦哥村就有200余村民联名上书,向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启动再审程序。
要求判处李昌奎死刑立即执行。
在死刑和民意的关系上,有二种有争议的观点,一是考虑和平息民愤是死刑适用是应当酌情考虑的一个因素,死刑的公正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民群众的社会正义感。
另一种观点是,民意并不必
然代表争议,它只是案件发生地区社会民众价值观的体现,同时这种观点指出,民意是个很模糊的概念,多少才算是民意?又有谁可以代表民意?不同的案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愿,司法又应当以哪个民意为准呢?如果以民意来审判,虽然有时会兼顾司法公正和社会效益,但时如果舆论错误,很难阻止“舆论杀人”的悲剧发生。
笔者支持第二种观点。
我国刑诉法明确规定,法官审理案件“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有些案件民愤大不一定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就大,民愤不是事实,不是法律,如果司法一味的去迎合民意,那么司法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将荡然无存。
法官审理案件只能依据事实和法律来判案定罪。
四、再审程序的启动
在李昌奎案件中有不少人质疑云南省高院再审程序的合法性。
我国刑诉法204条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申诉中,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审判:(一)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的;(二)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或者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三)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四)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的时候,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从李昌奎案件来看,只有被害人的家属不满,也没有新的证据来证明原判决事实认定错误,也没有发现原判决适用法律有错误,仅仅根据被害人和社会大众朴素的正义观,即“杀人偿命”,从而启动再审程序,丝毫不顾二审中考虑的自首
情节和再审启动的合法性,正如复旦大学谢佑平教授认为云南省高院作为一个具有权威性裁判的法院,在没有任何申诉的提起和新情况的出现而改变判决,这无疑是对司法权威的践踏。
虽然本案的审理确实符合大多数人的期待,我姑且认为符合实体正义吧,但是从实体和程序的关系角度来看,如果司法一味的满足老百姓朴素的正义要求而违背法律的程序价值,那么防范冤假错案将成为虚设,程序也将失去其自身内在价值。
正如本案,一审处死刑,二审改为死缓,再审又改为死刑,司法的公信力和权威受到破坏,虽然对实体正义的破坏只是个案,但对程序正义的破坏却是毁灭性的。
这让我想起杰克逊大法官有句名言,“我们不是因为没有错误而成为终极权威,而是我们因为终极权威而没有错误”。
因此再审的启动只能是有新的证据、原证据认定事实有错误、原裁判适用法律错误、或者有贪污枉法行为才能启动,在李昌奎案件中并不具备以上要素,云南省高院启动再审无疑是违背法律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