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致的小花瓶
教学分析:
对于舟山来说,陶艺不是什么天时地利,得天独厚的课程,特别是城市里的孩子就更不可能了,很多时候都是用橡皮泥来代替,自从有了配套学具,给我们尝试玩泥的机会,学生兴致很高,在课堂上每次都玩得很疯狂。
上学期只是简单让学生学玩泥,手捏出大致动物造型,大部分时间是用颜料来绘画装饰,初步接触了陶艺。
而《别致的小花瓶》更多的是让学生了解了陶艺文化,对陶泥的制作方法认识更进一步。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在这节陶艺制作课上,利用陶艺造型表现手法不同,在本课介绍了三种方法,如手捏成型、盘条成型、泥板成型。
来启发与引导学生大胆创作,发挥想象力,抓住“别致”的特性,自由、开放、个性的表现自己想要做的花瓶,培养自主创新的精神,观察分析能力,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初步认识手捏成型、盘条成型、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
过程与方法:利用手捏成型、盘条成型、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制作别致的小花瓶。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陶艺技法,并将其运用到美化生活的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手捏成型法、盘条成型、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尝试制作一个别致的小花瓶。
难点:花瓶的造型设计、重心的掌握及四人小组的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陶泥、垫板、范作、花瓶、迷你小花瓶作为奖励。
学生:陶泥、报纸、泥工板、泥工刀。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堂四年级课程,根据我校学生情况我的重点比较侧重于陶艺文化的传播,介绍了陶艺的特点、陶艺的种类、以及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区别等,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教育;在陶艺技法上我校四年级学生因校本课程是手工课,在技能技法上比较强,所以我采取了以课件视频演示为主的介绍方法,让视频中大师的制作技艺深入人心,让孩子们体验一回陶艺家们是怎样教制作技能,我认为比我们教师直观演示来的实际,更加上我在班中提倡学生每天5:40定点在中央教育电视台观看《艺术创想》,来激发观看后的记忆能力、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所以学生的创新与制作时不成为题。
如果是两节课听课,这堂就更加完美了,学生的作品就更加精美了。
在四小上课前我通过了解他们学校已经上过该课程,改成了三年级授教,这样的话我就重新设计了课程,适合三年级学生水平的陶艺课程,侧重点着重放在手把手教学生怎么
样做花瓶。
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如泥塑方法回忆,泥塑技法的介绍,普通花瓶与别致花瓶的区别,大师与学生作品的欣赏、四人小组合作指导等过程都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基础技能的基本功。
我认为1-3年级美术,学生应该在这方面加强指导,通过学生自主能动性,教师巧妙引导提高基础,然后在其中渗透艺术的创新,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审美能力比较适合。
我记得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
学生在本堂课中,学习了最初的涂鸦制作花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玩泥巴的快乐。
新的基础教育理念要求课堂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 如何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兴趣盎然, 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值得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去研究与探索。
为此我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在本课主要放在了开放、沟通、合作。
师生通过相互提问,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启迪智慧。
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还给学生无拘无束的学习空间,本课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由发言,充分活动和表现自我的机会,特别对小组合作能力的提高也有了很大的帮助。
《别致的小花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掌握陶艺成型的基本方法和装饰方法。
能力目标:利用泥条成型法、手捏成型法、泥板成型法、挖空成型法等陶艺技法制作小花瓶。
情感目标:了解我国灿烂的陶瓷文化,了解陶艺技巧,并将其运用到美化生活的活动中,提高审美的能力。
重点:学习泥条成型法、手捏成型法、泥板成型法、挖空成型法,尝试制作一个别致的小花瓶。
难点:花瓶的造型设计,重心的掌握。
设计意图:本课的设计意图是启发同学们在学习运用泥条成型法、手捏成型法、泥板成型法、挖空成型法的同时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们利用已经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
学习材料:造型、材质各异的花瓶、课件、陶艺花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的第一时间起,就应该注重吸引学生的兴趣。
所以我事先制作了精美的瓶子的图片,吸引同学们,然后让他们用精美的语言表达自己对造型各异的花瓶的感受。
由于在课前我就布置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花瓶的资料和图片,所以接下来我就让各个小组汇报他们小组查找的资料。
通过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启发学生归纳出花瓶的作用,种类,传说,不同的花瓶给你的不同的感受。
这一教学环节,训练了学生搜集资料、选择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也使他们的语言的组织能力得到了提高,即增长了学生的见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体现了文化的传承,可谓一举多得。
我接着出示远古的彩陶,黑陶,唐代的三彩,宋代五大名窑,元、代青花、釉里红,清代
的彩瓷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几千年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和古代匠人高超的制陶技巧。
二、讲授新课:
本堂课怎样让同学们更加直观的感受陶艺制作的基本成型方法和装饰方法,令我大伤脑筋。
欣赏图片不直观、感受不到那种立体的感受,可是怎么样能更直观一些呢?泥塑小队的同学们提醒了我——先作出一些样品来。
所以,我和泥塑小队的同学们一起运用陶艺制作的基本的成型方法制作出了好多的作品。
上课时我把这些作品当
作礼物发给每个小组的同学,并让同学们仔细地观察他们小组的礼物——陶泥花瓶是运用什么样的成型方法制作出来的。
同学们经过仔细地观察和小组的讨论,总结出了陶艺制作的基本的成型方法——泥板成型方法、泥条成型方法、挖空成型方法、手捏成型方法各自的特点和给人的不同的感受。
这时,我又给学生播放了精美的录象——《丹麦之花》,使同学们的注意力又再次的高度的集中。
画面当中那精美的画面给了学生再一次视觉上的冲击,录象中解说员的解说会让同学们了解制作花瓶的两种装饰方法——透雕和手捏一些装饰物(动物、花卉、植物、人物、几何形等)装饰花瓶。
同学们受到录象的启发,又会集思广益,总结出了好多其它的装饰方法——用树枝、钢笔帽、钥匙手指等压印,用尖的东西在上面画,划、刻……。
这种直观的方法使学生很容易的就学会了,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三、学生创作。
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我给学生播放了优美、舒缓的轻音乐,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尽情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或团结合作、或自己创作,充分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
四、展示作品,评价。
五.课后拓展。
授课结束时,我还向同学们介绍了拉坯成型法的制作过程。
这一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好让学生运用更多的方法创造不同风格的花瓶,使美术课在课外得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