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智慧(复旦陈引驰)
本论 庄子的智慧
一 开阔心胸看世界
1,突破局限
(1)突破空间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本论 庄子的智慧
一 开阔心胸看世界
1,突破局限 (2)突破时间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一 开阔心胸看世界
1,突破局限 (3)突破文化
二 什么是老子之“道”?
3,道能化生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二 什么是老子之“道”?
4,道之难言难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三 “道”是如何运作的?
1,二元对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寓言中的庄子形象与风格 (二)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 “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 郢人立不失容。
寓言中的庄子形象与风格 (二)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 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 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 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老子的仕隐故事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 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 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 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 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 其犹龙邪!”
老子的仕隐故事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 我著书。”
兰亭集序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 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 于斯文。
老子的仕隐故事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 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寓言中的庄子形象与风格 (一)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 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 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 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 ‘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 活我哉!’
四 世间如何实践“道”?
(2)依仿天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 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 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四 世间如何实践“道”?
(2)依仿天道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 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2,超脱生死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 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 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 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 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 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 通乎命,故止也。”
2,超脱生死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 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
四 世间如何实践“道”?
2,无为治理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 为。 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 治大国若烹小鲜。
四 世间如何实践“道”?
3,欲知足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
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 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 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 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 水,列坐其次。
兰亭集序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 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 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老子、庄子的智慧
复旦大学 中文系 陈引驰 教授
导言 道家与老庄
一 儒家和道家如何不同?
二 庄子与老子有何差异?
1,智者老子和庄子情智兼备 2,寓言中的庄子形象与风格
老子的仕隐故事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 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 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 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 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 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2,反者道动 (2)人世间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四 世间如何实践“道”?
1,天道人道 (1)天人不同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四 世间如何实践“道”?
1,天道人道 (1)天人不同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前论 老子的智慧
一 《老子》的集体智慧
曲则全,枉则直,洼 则盈,敝则新,少则 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前论 老子的智慧
一 《老子》的集体智慧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二 什么是老子之“道”?
1,道精微而实存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
相贱。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 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一 开阔心胸看世界
(3)宽容理解的态度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 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二 依循本性地生活
1,纯朴自然:保有原初与强调本心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 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 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 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2,珍重性命:否弃知识、道德、欲望、名位
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 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 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 为殉,一也。
3,生活智慧:处世与人之相与
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 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四 世间如何实践“道”?
3,无欲知足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
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四 世间如何实践“道”?
4,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
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 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四 世间如何实践“道”?
寓言中的庄子形象与风格 (一)
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 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 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 子行矣!”
寓言中的庄子形象与风格(二)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 “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 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 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 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寓言中的庄子形象与风格 (一)
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 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 ‘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 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 之肆。’”
寓言中的庄子形象与风格 (一)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 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 见庄子,曰:“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 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 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4,小国寡民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 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 来。
本论 庄子的智慧
一 开阔心胸看世界
1,突破局限
(1)突破空间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 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 真,其中有信。
二 什么是老子之“道”?
2,道之根本性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
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 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二 什么是老子之“道”?
2,道之根本性质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 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一 开阔心胸看世界
2,包容歧异 (1)差异间的相对性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一 开阔心胸看世界
(2)差异产生的立场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
(1)自然界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 下莫不知莫能行。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 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反者道动 (2)人世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3,生活智慧:处世与人之相与
《论语·子罕》:“可与共学, 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 可与立,未可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