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贵州省温泉旅游设施与服务规范》(DB52T692-2010)
、《贵州省温泉旅游设施与服务规范》(DB52T692-2010)
1
DB52/T 692-2010
a) 溶解固体量:在 500mg/L 以上; b) 主要含量阴离子:碳酸氢根离子(HCO3-)250mg/L 以上、硫酸根离子(SO42-)250mg/L 以上或氯离子
(含其他卤族离子) 250mg/L 以上; c) 特殊成分:游离二氧化碳(CO2)250mg/L 以上,总硫化物大于 1mg/L,总铁离子(Fe+2+Fe+3)大于
6 功能区域与设施、设备要求
6.1 总则
6.1.1 温泉旅游营业场所应配备提供温泉旅游服务的设施、设备,并予以管理,体现地方文化与企业 特色,确保消费者实现温泉旅游的目的。 6.1.2 整体设施布局合理,与温泉旅游全过程相协调。 6.1.3 温泉池内水质应符合 CJ/T 206 的规定。应有完善的消毒措施并落实执行,定期检测、维护、 清洗消毒系统,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6.1.4 各区域设施配置比例适当。 6.1.5 有空调设施,各区域通风良好。 6.1.6 主要公共区域有残疾人出入坡道,配备轮椅,能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服务。 6.1.7 标志明显、清晰,应符合 GB/T 10001.2 和 LB/T 001 的规定。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9663-1996 旅店卫生标准 GB 9666 理发店、美容店卫生标准 GB 9667 游泳池卫生标准 GB 9670 商场(店)、书店卫生标准 GB 9673 公共交通工具卫生标准 GB/T 10001.2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 GB 16153 饭馆(餐厅)卫生标准 GB/T 18971 旅游规划通则 CJ/T 206 城市供水水质标准 LB/T 001 旅游饭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I
DB52/T 692-2010
前言
本标准安装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与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贵州省旅游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省旅游局质量规范管理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炯蠡、殷红梅、吴迈、杨柳。
II
DB52/T 692-2010
6.2.3 淋浴区
6.2.3.1 应分设男女淋浴区,并设置卫生间。 6.2.3.2 淋浴区内应设置与营业场所面积和宾客容量相适应的喷头数量。 6.2.3.3 浴室内应备有洗浴用品。 6.2.3.4 浴室应采用适宜的通风方式,通风设施良好,温度、湿度适宜。 6.2.3.5 浴室地面、墙壁、屋顶、间隔应使用防水、防腐、易于清洗的材料。 6.2.3.6 浴室排水设施为隐蔽型,排水流畅,地面无积水。 6.2.3.7 应保持宾客使用的沐浴设施清洁卫生。 6.2.3.8 应有严格的宾客用品更换、洗涤、消毒制度。浴巾、客服、拖鞋等物品必须一客一换,按 GB 9663 标准的规定清洗消毒。 6.2.3.9 应提醒宾客先淋浴后入温泉池沐浴,保证温泉水质卫生。
贵州省温泉旅游设施与服务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温泉、沐浴温泉、温泉旅游的概念。温泉水资源开发、服务项目、功能区域与设施、 设备要求、安全要求、卫生要求、服务人员要求,根据服务质量监测结果持续改进服务质量要求以及其 他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贵州省温泉旅游服务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温泉 水温超过当地年平均气温的天然泉水。温泉的水大部分是降水和地表水渗入地下,循环至地壳深处, 然后在适宜地形、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下涌出地表而形成。温泉水和地热水其分子组成和物理特性与一 般地下水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温泉水和地下热水具有一定的温度,而温度的高低不是判别物质属性 的标准,温泉水和地下热水具有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双重属性。(国法函[1995]60号文) 3.2 沐浴温泉 在温泉露头或温泉孔孔口测得的水温高于或等于40℃,且水质符合下列各条件之一的泉水:
6.2.2 更衣室
6.2.2.1 应分设男女更衣室。 6.2.2.2 室内应配备与接待量相适应的衣橱。衣橱应牢固、安全、标识清晰,并配有衣架、挂钩,配 备安全独立的锁具,应有便于宾客更衣的座位。 6.2.2.3 应提供相应的化妆设施及用品。 6.2.2.4 应备有拖鞋及浴巾。 6.2.2.5 必须有保暖(制冷)、换气设备。 6.2.2.6 室内墙壁牢固,地面平整防滑,应保持清洁、整齐,及时打扫、消毒,做到无积水、无异味。 6.2.2.7 应定期对衣橱、衣架及拖鞋等用具进行清洗、消毒。
ICS 03.080.99 A 10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 52/T 692—2010
贵州省温泉旅游设施与服务
2010 - 10 - 19 发布
2010 - 12 - 01 实施
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52/T 692-2010
目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温泉水资源开发 .................................................................... 2 5 服务项目 .......................................................................... 2 6 功能区域与设施、设备要求 .......................................................... 2
5 服务项目
5.1 温泉旅游业经营者应向消费者提供与温泉旅游相适应的旅游服务项目,使消费者达到养生、休闲、 度假、理疗目的,确保服务质量。 5.2 温泉旅游业经营者应向消费者提供以下服务项目:
a) 以体验温泉文化为主体的温泉沐浴活动; b) 围绕温泉开展的各项文化或康体活动; c) 提供餐饮、客房、购物、娱乐等活动项目; d) 向消费者介绍各式温泉产品并提供相应产品。
10mg/L 或镭(Ra)大于 1/108curie/L。
3.3
温泉旅游 以沐浴温泉为主要内容,体验温泉、感悟温泉文化为主题,达到养生、休闲、度假、理疗目的的旅 游活动。
4 温泉水资源开发
4.1 温泉水资源开发和温泉旅游应符合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规划要求,温泉旅游规划应以保护温泉 资源为前提,以温泉旅游资源为基础,提出温泉旅游业发展目标,优化温泉旅游发展的要素结构与空间 布局,安排温泉旅游优先发展项目,合理地利用温泉资源,促进温泉旅游业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规划应符合 GB/T 18971 的要求。 4.2 应充分了解温泉水资源的水温、泉质、功效等信息,合理开发利用。 4.3 沐浴温泉水资源的利用,应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开采。
6.1 总则 .......................................................................... 2 6.2 各区域的要求 .................................................................. 3 7 安全要求 .......................................................................... 5 7.1 设施与管理 .................................................................... 5 7.2 消防安全 ...................................................................... 6 7.3 安全检查及救援 ................................................................ 6 8 服务人员要求 ...................................................................... 6 8.1 基本要求 ...................................................................... 6 8.2 职业道德要求 .................................................................. 6 8.3 技能要求 ...................................................................... 6 9 服务质量监测与持续改进 ............................................................ 7 9.1 内部监测 ...................................................................... 7 9.2 外部监测 ...................................................................... 7 9.3 持续改进 ...................................................................... 7 9.4 其他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