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地理》部分测试题分)分,共5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 2题。
~下图是全球某日某时刻的昏线(线上的数据为经度),据此回答第1( )1.此时北京时间为20 D. 15::20 C. 2120 A. 14:40 B. 9: )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若C点为69°N 2. A. 天山牧民利用云杉林以下的牧场放牧B. 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南极大陆终日斜阳C.D. 黄淮海平原土壤盐分全年最低题。
~4读图完成3而且同时到达,°经线,1803.假设甲、乙、丙三地有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 )速度最快的是.乙和丙D .丙B.乙 C .甲A( )丙附近三个阴影区域比例尺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4.有关甲、乙、A.甲处比例尺最小,丙处比例尺最大B.甲、乙、丙处比例尺相同.甲处比例尺大于乙,乙处比例尺大于丙C .乙处比例尺最小D题:~6下图代表晨昏线与某地方时经线的交点日移动示意图,回答5( )若该点移动速度最快,则该地方时为5. .12时 D.6时 C.9时 B A.3时( )若该点地方时为24时,则在下面日期中,该点移动最快的是6. 日1 D月1日.7月6 C15 B14 A.月日.月日.题。
7下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现有两组队员在此活动。
回答~8.甲组队员准备在图示地区宿营,为避免突发的山洪,你认为在①②③④四地中,最不适7( )宜宿营的地点是 1A.① B.② C.③ D.④8.若乙组队员已经宿营在图中最高处,为了可以互相观测到对方,从安全角度考虑,甲组应该把宿营地选择在图示四地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下图为a、b两地北半球夏至日太阳视运行图,据此回答9~10题。
9.a地的纬度是A.66°34'N B.83°26'N C.70°23'N D.90°N10.如果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夹角稍稍变大,则A.a、b两地的气温年较差将变大B.a、b两地的气温年较差将不变C.a、b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之差将变大D.a、b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之差将不变地理教学中经常用一些示意图来表示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
回答下列11~13题11.图l显示的是沿海山地迎风坡成云致雨的过程,这种降水类型称为:A.锋面雨B.对流雨C.台风雨D.地形雨12.图2显示的是某一自然地理现象的循环过程,该过程为:A.海陆间循环B.海上内循环C.夏季风环流D.冬季风环流13.图3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A.南半球7月等温线B.南半球1月等温线C.北半球7月等温线D.北半球1月等温线6月22日,“网络天文爱好者协会”的四位会员展示了各自所在地的太阳视运动状况,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14~15题。
14.对纬度介于甲、乙之间的地区来说2A.正午时,太阳位于当地北方上中天.正午时,太阳位于当地南方上中天B日这一天,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从西南方向落下2 2C.6 月日这一天,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2 2D.6 月15.下列关于昼夜长短的说法正确的是A.此日,乙、丙、丁三地昼长为一年中最大值B.此日在乙地向北,昼越来越长C.在一年中.丙地的夜长一直短于丁地D.在一年中,甲、乙、丙三地不可能同时出现昼夜平分的现象题。
~19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616.大气中CO浓度增加将导致2B增加B.减少A.A 1D 增加D.C.C 增加17.一次强烈的火山喷发可能导致B增加B.A.A 增加 1增加D.E C.B 增加.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18C C.B B.和D.DBA.A l.晚秋至第二年的早春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与其有关的是19 BDD..C.A B.B A l题。
~22读某区域某季节等压线(单位:hPa)图,回答20 20.甲处的气压值和所处大洲可能分别是1 016、亚洲、北美洲B.A.1 0201 005、北美洲D..C1 008、亚洲°经线交点处的风向是1°纬线与4021.图中20.西北风.东北风BA D.西南风C.南风此季节北半球是22. .冬季DC.秋季夏季A.春季 B.据此回读下图反映了不同地质时期某地自然环境的变化,题。
答23~25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23.B.地壳运动A.水热条件的变化.岩浆活动C.植被类型的变化D下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③阶段类似的是24. .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A B.天山山脉南北两侧C.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西两侧D.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25.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 C.地理环境的复杂性D.地理环境的稳定性3综合题(本大题共四小题,共50分)二.: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分)(26.9地比同纬度内陆地区(1)冬季a,说明其原因。
温度,并简述其原因。
)与a地气候类型相符的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图的代号是2(渔场,说明该渔场形成的自然原因。
海区是世界著名的 3 ()b27.读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分析归纳图示地区气温年较差的分布规律。
(6分)4)比较ABC三地年较差的大小,并简述其原因。
(7分)(2部”示意图,乙图是“地球上的行星风带((部分)28.甲图是“世界主要农业生产地域类型12)”示意图,读图回答。
(分)带,(1)风带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地区所属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名称是A _______________。
地区受气压带、风带影响,气(2)B该地区种植业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等种植非常广除麦类外,___________ 泛。
C_________,(3)气压带③的名称是农业_______气流,地区在其控制下盛行是型的主体是________,气候类。
_________________ 风带(写出图上的数字代号)控制,其自然植被是_____________。
_______(4)D地区受气压带、分)162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图形完成要求。
(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表示,我国材料一年开始建设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2007将从南极有站址已确定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附近。
“磁“冰点”“极点”、、4个有特殊意义的“点”:“磁、“冰点”和点”和“高点”,目前“极点”点”已经分别被美国、俄罗斯、法国占据建站,中国将成为第一个在“高点”建站的国家。
,°材料二中山站(6922'S,76°22'E)长城站(62°12'S,58°)57'W( 1 )中国新站位于长城站的方向,离中山站的距离约为千米。
新站将建成的房屋,其出门口3分)(方向。
会朝向2()三个南极科考站建设的纬度越来越高,5从事科考的极昼时间会越来越。
极昼期间,当地时间18点时,房屋顶上的五星红旗杆影朝向方向。
南极的极昼期较北极短一个星期左右,原因是。
(3分)(3)若一架飞机从中国南极长城站飞往中山站,沿直线飞行,则其飞行的方向是。
(2分)(4)南极新科考站的建设会面临哪些困难(4分)?(5)企鹅是南极大陆最有代表性的动物,被视为南极的象征。
而原企鹅的栖息地遭到破坏,迫使企鹅不断地往高处迁移,企鹅的数量也越来越少。
试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6分)6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B2.D解析:①提取图中的有效信息→昏线与160oE经线相交于a 点,与20oW相交于C点。
②根据信息,绘出相应光照图,有以下两种可能情况。
图中可知,此时160oE为12时→北京时间为9时20分。
③当C点为69oN时(即图中φ为69o),则只有乙一种情况→北半球为夏半年。
3.B 甲、乙、丙虽然经度间隔相同但纬线长度不同,相同经度间隔的纬线长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因而乙地船速度最快。
4.D 结合上面的分析可知甲、乙、丙三个阴影区域的面积是乙>丙>甲。
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代表的实际面积越大,比例尺越小,从而可以判断三地的比例尺是甲>丙>乙5.B 晨昏线与6点、18点经线的交点位于赤道,自转速度最快。
6.D晨昏线与24时经线的交点的纬度刚好出现极昼或者极夜的纬度,一年之中二至日时极昼范围最大,交点的纬度最低,自转线速度最快。
7.A 山洪流动在河谷中,①处位于河谷处,因此最不适宜。
8.D ④处等高线从山顶到山脚,先是等高线比较密集,后等高线比较稀疏,是一个凹坡,因此能相互看到。
0026'Na83 309.B a。
,因此可算出地的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地的为10.D 如果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夹角稍稍变大,则黄赤交角的度数将要变小,由图中信息可得b为北极点(南北极点无太阳日变化,极点的太阳高度就等于太阳直射该半球的纬度数),若黄赤交角变小,则a、b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之差将不变。
11.D 地形雨就是湿润水汽遇到地形阻挡,在山地的迎风坡形成的降水类型;12.C关键要区分水循环和季风环流,海陆间循环中,水汽的输送应在高空由海洋到陆地,应该是逆时针方向的,所以该图为季风环流;近地面的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应为夏季。
13.A根据等温线越往北,数值越高,可判读该图是南半球,还可看出:同纬度地区,海洋的温度比陆地高,应为冬季(注意南半球的冬季是北半球的夏季)。
14.D读图可知甲地应为太阳直射点,乙地位于北极圈,丁地为北极点,丙地位于北极圈与北极点之间。
位于甲、乙之间的地区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正午时太阳位于当地南方的天空。
15.A 此日,北半球各地都达到一年中昼长的最大值,乙地向北昼长都为24小时;春秋分时全球昼夜平分。
16.D 大气中CO 浓度增加,则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增强。
2 717.D 火山喷发使大气中悬浮物增多,可导致大气云系增多,反射增强。
18.D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19.A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夜晚温度低,所以晚秋至第二年的早春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20.D 由图可以判断此时在图示左侧出现的高压中心位于太平洋,太平洋上出现强大的高压说明此时应为北半球夏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甲处所在的美洲大陆应为低压中心。
21.A 20°纬线与140°经线的交点位于高压中心的东南侧,吹东北风。
22.B23.D ①阶段当地为平地,植被为森林;②阶段当地地壳隆起升高,使背风坡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③阶段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沙漠。
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地势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势变化的结果,故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
24.D马达加斯加岛东侧迎风坡多雨,西侧背风坡少雨;天山山脉北侧为迎风坡,南侧为背风坡;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侧没有形成荒漠;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为迎风坡,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侧为背风坡,形成巴塔哥尼亚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