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马篇》课件

《白马篇》课件

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 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 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 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 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 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 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公元226年,曹丕病逝, 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 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 12月27日曹植逝世。 他是建安时代最负盛名的作家,诗歌、辞赋、散文都有突出成就。现 存诗八十余首。有《曹子建集》。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白马篇,又作《游侠篇》,选 自《乐府诗集》之《杂曲歌 辞· 齐瑟行》,是乐府歌辞, 以开头二字命名。是曹植早期 的作品。
作者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丕同母弟。封陈王,谥曰思,故 世称陈思王。他自幼聪敏,富于才学,曾为曹操钟爱,几次欲立为太子, 终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而失宠。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 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受曹操宠爱,尝随征伐,诗文多写其安逸生活和建功 立业的报负;后期备受曹丕父子迫害,郁郁而终,诗文多表现其愤抑不平 之情及要求个人自由解脱的心境。
2.连用两个反问句,把这种爱国感情表现得更强烈, 显示义无反顾的气概。 这首诗仅仅是在描写一位少年英雄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这首诗属于曹植的前期诗歌,当时他 才华横溢,胸怀大志。这首诗实际上也抒发了曹 植想要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
四、拓展:
学了本文之后,你认为有什么可借鉴之 处?
1、少年的爱国精神,但是首先要有过人的本 领,所以现在要好好学习。 2、现在的我们虽不能像游侠那样驰骋沙场, 但面对钓鱼岛问题,我可以坚持对日本的经 济制裁,我可以坚持国家领土和主权的统一, 我们可以坚持现在我们所能做的有利于国家 的事情,坚持用知识武装自己,为祖国的繁 荣与团结尽一份力量,做一份贡献。
注释注意:

[7]剽:行动轻捷。螭(chī):传说中的猛兽,



如龙而黄。 [8]虏:胡虏,古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数: 屡次。 [9]羽檄:檄是军事方面用于征召的文书,插上 羽毛表示军情紧急,所以叫羽檄。厉马:奋马, 策马。 [10]蹈:奔赴。 [11]陵:陵蹈,以武临之。 [12]怀:顾惜。 [13]中:心中。顾:念。
听 朗 读 , 明 字 音
解 决 字 词 上 的 疑 问
齐读此诗
注释注意:


[1]羁:马络头。 [2]连翩:飞跑不停的样子。 [3]幽并:幽州和并州,即今河北、山西和陕西诸省的 一部分地区。游侠儿:重义轻生的青年男子。 [4]扬:传扬。垂:边疆。"少小"二句:青壮年时期即 离开家乡,为保卫国家而扬名于边疆。 [5]宿昔:昔时,往日。秉:持。楛(hù户)矢:用 楛木做箭杆的箭。何:多么。"宿昔"二句:意思是说 昔日良弓不离手,箭出尽楛矢。 [6]控:引,拉开。左的:左方的射击目标。摧:毁坏。 与下文的"散"(破裂),都有穿透之意。月支:与"马 蹄"都是射贴(箭靶)的名称。接:射击迎面飞来的 东西。猱(náo挠):猿类,善攀缘,上下如飞。
译文:

听说边境军情急, 侵略者一次次进犯内地。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 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 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 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白马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英勇无畏的游侠少年。
具体谈谈这位游侠的形象特点。
部第 分一 、 二
四第 部三 分、
游侠身世 豪侠英武
勤练武艺 武艺高超 为国杀敌 英雄业绩 弃家保国 视死如归
名望高 武艺高 功劳高
品德高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是写马吗?为什么? 不是。骏马配英雄,英雄驭骏马,表面写马, 实际写人,把游侠少年叱咤风云的英姿展现在 读者眼前。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用了设问。 这一部分仅仅是作者客观的记述吗?为什么?
译文:

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 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男儿游侠骑士。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 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 飞骑射中了“长臂猿”,转身又去射“马蹄”。 灵巧敏捷赛猿猴, 勇猛剽悍如豹螭。
不是。“扬声沙漠垂”还包括作者对少年的赞扬。
第二部分写少年武功高强,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既是 “扬声沙漠垂”的重要原因,也为后半 部分卫国杀敌作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 用。 请同学们齐读第二部分,品味一下这段动作描写 的成功之处,并指出原因? 1.用词准确,选了破、摧、接、散四个动词。 2.从左右上下四个不同方向展现了少年武艺的高超。 3.比喻恰当。既写出了比猴猿更敏捷的身手,又 写出比豹螭更勇剽的气势。
诗中哪一句话最能表现少年在战场上的勇武?为
什么?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一个“蹈”字,一个“凌”字,写出长驱直入、 锐不可挡、排山倒海之势,尽现为国征战,蹈死 不顾之勇。
最后一部分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和修辞方法来 表现英雄弃家保国、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有何 好处? 1.铺陈手法,淋漓尽致,极写英雄精忠报国的英 雄肝胆。



曹智出生时(192年)正是曹操击败 黄巾,收编为青州兵,所以曹植经历 了汉末的大乱。他自称“生乎乱,长 乎军”,曹植少年时随父亲南征北战。 曹植八、九岁以后,曹操降吕布,战 官渡,败袁绍,征乌桓,下荆州,破 汉中。虽一直征战不息,但无论当时 的时代空气,还是曹植的家庭生活都 在逐步走向统一的胜利旗帜下,洋溢 着昂扬奋发的精神,充满着信心和激 昂的气息。而为统一国家和社会安定 献身,一直是时代的最强音。《白马 篇》就是此时的慷概之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