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哲学的创新性

马克思哲学的创新性

马克思哲学的创新性摘要: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要求, 是全面创新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创立之初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一个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 是其内在要求所使然, 同时对于我们不断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创新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创新精神一、实践观的实质是推崇创新精神。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内在地包含着对创新精神的肯定。

创造性地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人类自己,而且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原始生产力到现代生产力、由游牧经济向现代知识经济时代迈进。

人类的进化、文明的提高、民族的盛衰,都与创造力的发展息息相关。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点的实践观,推崇创新、提倡发展1。

二、辩证否定观的思想灵魂是创新。

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性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

所谓批判性、革命性,就是人们对现成的事物现象、思想观念、理论知识提出怀疑批评,并通过科学研究和探索,寻找到科学真谛,实现思想理论的革新和对现存事物的改造。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善于在科学研究中,用批判性和怀疑性的眼光审视周围世界,从不盲从和崇拜任何东西,才创造性地建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精神,才使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

三、辩证发展观与创新观之间和谐统。

恩格斯说过:“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自我更新1全芬.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南方论刊·2009年第5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生命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并且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深化、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同时代一起前进,反映时代精神,推动历史前进。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矛盾是事物的客观本性。

因此人们在认识过程中,要坚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的统一中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每一方面。

马克思扬弃了古典经济学、古典哲学创造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精华,抛弃了其中的糟粕和不切实际的内容,才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一个极有力的证明。

四、普遍联系观点贯穿着创新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普遍联系的观点有利于思维的不断拓展,提高思维的综合性、灵活性和跳跃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内部的任何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一个结,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属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联系,已被现代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和新突破充分证实。

只有如此,才会使思想开阔,视野远大,善于从看似毫不相关、互不相同的事物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使我们能够把表面看来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更全面更真实更确切地认识复杂事物,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

运用辩证的、联系的思维有意识地或自觉地运用类比、联想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才能扩展我们的视野,才能认识各种复杂事物的规律性。

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与机遇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得到不断地发展, 但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旧的资本全球化反思的产物, 是旧的资本主义体制下的产物, 在21 世纪, 全球化作为资本主义的特征之一较之过去更加明显, 同时也具有一些新的特征: 一是产业经济基础从工业文明转向以信息技术等一系列新科学技术为核心; 二是经济的控制力更多是体现在人才掠夺, 大众传播, 文化的影响和科技的比拼等软实力的比较上; 三是全球化的思维从旧全球主义转向新全球主义。

现代科学技术在给我们的社会带来进步的同时, 同时也出现了如日趋严竣的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医疗卫生问题、资源问题和贫富分化及仍然存在的局部战争, 等等, 这些问题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挑战, 如何去解释和回答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问题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迫切要面临的问题。

在当代, 作为我国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受到重视。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我国的革命开始之初到建国之后的经济建设都一直是我国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 对我国的各方面的成就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十七大胜利召开之际,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发展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十七大明确提出来。

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今被重视的程度。

我们应该抓住这一难的发展契机, 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实际情况, 创新发展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以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新时期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进一步解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不断稳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如何在新时代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在当今的时代下不断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笔者想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方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 一) 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本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的科学性。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社会环境的变迁,马克思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看法和结论可能对现时代出现的种种新的问题和现象没有能够做出一个非常合适的解答,在这一个问题上,我们应该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和方法论来看待和解释我们现今出现的种种新的问题和社会现象。

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就必须要对马克思的文本做出深入透彻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论是蕴藏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之中的,只有对马克思主义著作有了深刻的理解, 才能说真正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论。

可以这么来说,马克思主义文本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基础。

如果脱离了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创新研究去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把握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的,更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论。

因此,我们要全面透彻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把握其中的精髓所在,挖掘其中的价值。

( 二)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之源。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创新之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问题上必须坚持实践和实践第一的观点,这是由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决定的,也是由认识的一般规律决定的2。

具体的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一、突出理论联系实际。

“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

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重一些具体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

马克思认为哲学的创新不是词句的翻新,不是特种语言内部的逻辑推理,更不是处于自己的一时的兴趣,“到处去寻找逻辑概念的规定,而在于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在于为改造现实世界提供新的原理。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哲学研究更重要的是以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带动和促进基础理论的研究,以求哲学理论和哲学的创新,发展哲学、文化哲学、价值哲学、人学、生存哲学、经济哲学等,都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性成果,并具有明显的“实践结合性”的特点3。

二、“关注时代问题”。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

马恩在创立其理论时,就是直接面对当时工业革命早期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社会矛盾,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无产阶级的生活所构成的资本主义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结构中的基本矛盾的生成与转换。

马克思才真正超越了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成为把握“时代精神精华”的“真正哲学”。

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与回答问题的过程。

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核危险问题、高科技的负面效应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等告诉我们:历史在苦难中延续。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如此,它产生于实践,运用于实践,经验于实践,发展于实践并指导着实践。

实践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也没有止境。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体现的哲学,其生命力就在于能够正确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科学拓展时代视野,总体把握时代的方向,及时解答时代出现的新问题,从而“充分适应自己的时代”。

三、“回到生活世界,回到人本身。

”哲学最根本的意义在于人,在于对人的“终极关怀”。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其核心是要研究并回答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关注人的需要和人的价值。

我国二十多年来的哲学界的理论探索,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大讨论,到80年代中期的“主体性及人的现代”理论争鸣,到90年代初开始的关于“人、价值、交往、文化、生存、发展”,再到21世纪初的“以人为本”等问题的研究大潮,突出2张友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源头活水”.哈尔滨学院学报.第30卷第6期.3张晓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创新精神.经济与社会发展.第6卷第4期.地表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正在回到生活世界及人本身。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就是要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回归社会生活现实,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物的关系进行哲学反思,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提供价值支持和精神支持,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基本方向和趋势,也是其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

综上所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深厚根基和“源头活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发生之源、发展之源、回归之源。

唯有植根于现实生活,植根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棵“理论”之树才能万年常青,不断地开出“智慧”之花,结出“智慧”之果。

四、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3 ]江泽民. 论党的建设[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1.[ 4 ]汪克、黄维平2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几点思考.《传承》2008年第3期[ 5 ]任阿娟、袁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精神的当代解读.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6期.[ 6 ]全芬.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南方论刊·2009年第5期.[ 7 ]张晓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创新精神.经济与社会发展.第6卷第4期.[ 8 ]张友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源头活水”.哈尔滨学院学报.第30卷第6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