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老舍故居导游词篇一:老舍导游词 zJefa“老舍纪念馆”导游词【导游词开场白。
“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
”】老舍故居,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
老舍在北京解放前后住过的地方共有十处 , 其中解放前九处 , 解放后一处。
乃兹府丰盛胡同 10 号(今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 19 号)是解放后居住的地方,直至辞世 , 老舍先生在这里住的时间最长,人生成就最辉煌。
【导游词衔接。
“游客朋友们对老舍先生有多少了解呢。
”】老舍,生于1899年,于1966年辞世,中国现代作家、戏剧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北京人,满族。
先生在大杂院里度过了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这使他从小就深知城市贫民的生活并受到大杂院里传统艺术的熏陶。
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死在北京,他写了一辈子北京,老舍和北京分不开,没有北京,就没有老舍。
” 老舍在北京解放前后住过的地方共有十处,其中乃兹府丰盛胡同 10 号(今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 19 号),属解放后久居的地方,直至辞世 , 老舍先生在这里住的时间最长,人生成就最辉煌。
【导游词。
“下面向各位朋友详细介绍老舍纪念馆。
”】现纪念馆所在的“ 老舍故居” 是北京市人民政府 1987 年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 , 也就是老舍先生 1950 年由美国归国后,自己花钱,我记忆中是用100匹布买下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乃兹府丰盛胡同 10 号的一个普通的四合小院。
【导游词。
“大家看,这就是老舍故居的正门,门口的竖匾已经经历了上百年。
”】作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老舍故居”,是座普通的北京四合院,硬山隔檩,纯木结构,整个院落布局紧凑。
正门坐西朝东,灰瓦门楼,门扇为黑漆油饰。
【导游词。
“大家跟我来,走进大门。
”】进了大门,有一座砖影壁,有两间小南房,是看门的工友住的,冬天也是石榴树,夹竹桃的避寒处。
老舍先生搬进来之后。
在大门靠着街墙种了一棵枣树,砖影壁后,老舍先生求人移植了一棵太平花,这是故宫御花园才有的名花。
不过并不娇贵,在百姓家照样欣欣向荣,叶繁枝茂。
小南屋房檐下还放着一大盆银星海裳,也是一个多高,常常顶着一团团的红花,老舍先生送客人出门时,常常指着它说:“这是我的家宝!”【导游词。
“朋友们,我们再往里走,是一个小院。
”】砖影壁后面是个小外院,自成体系,有三处灰顶小房,一为厕所,二为贮藏室,三为正房两间。
正房坐北朝南。
由男孩住,兼作老舍先人私人秘书南仁芷先生白天的办公室,也兼作外地客人的临时客房。
这个外院正好坐落在里院南房的位置上,将里院勉强在外形上凑成一个四合院。
外院有一街门通向今灯市口西街,但从不使用。
【导游词。
“再往里走,就是里院了。
”】里院修饰之后还很像样子,有北房五间,东西房各三间,全是起脊的瓦房,中间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进大门绕过太平花有一个“二门”通向里院,迈进二门又有一个木影壁,漆成绿色。
有十字甬道通向东,北,西房。
南道之外是土地,可以栽花种树。
老舍先生很看得这点,他一生喜爱花草,却少有机会实践,有了这块空地,可以试验了,完全随信所欲,去培育,去美化,去创作。
【导游词。
“大家看到这两棵柿子树了么。
”】头一件事是托人到西山移植了两棵柿子树,甬道两边一边一棵。
种的时候只有拇指粗,不到十年,树干直径已走超过了海碗。
秋天满树硕果,非常壮观。
柿子品种很特殊,是河南省的“火柿子”,个头不大,只有拳头的一半,皮薄,很甜,无核,橘红色。
老画家于非闇曾来给柿树写生。
作工笔国画一幅,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因这棵柿树,和来夫人为小院取名“丹柿小院”,称自己的画室为“双柿斋”。
老舍先生去世后,日本作家水上勉先生连续写了三篇悼念文章,全以这两棵柿树作篇名,柿子友情了这座小院的标志。
北屋正房三间有两间是客厅,靠东头一间是夫人的画室兼卧室,东耳房是卫生间,装有抽水马桶和洗澡盆。
东耳房的墙外还有一间小锅炉房,内装一台小暖炉,供冬季全院采暖用。
西耳房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
老舍先生在这间屋里生活了16年,度过了他的晚年,创作了24部戏剧剧本和两部长篇小说,其中引轰动的是《龙须沟》《柳树井》《西望长安》《茶馆》《女店员》,《全家福》《正红旗下》。
《龙须沟》使他荣获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茶馆》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
曾代表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享誉欧美亚。
【导游词。
“朋友们,我的左手边就是老舍先生的卧室了。
”】卧室中有两样东西很值一提,一是老舍先生自己设计了一个大壁橱,请工人打在墙里,足有六七立方米。
是他贮藏字画和小老古董的地方。
第二件是老舍先生的订,那是一张红木的老订,又大又沉,床帮上还嵌着大理石,床屉是棕绳的。
他的腰病使他不能睡软床,特意由旧木器行选购了这张硬床。
大木床和其他红木家具一起在“文革”时被抄家没收,但文物部门鉴定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万幸没有随便处理,“文革”后又原样发还,成了惟一保留下来的老舍先生用过的古典家具。
【导游词。
“从卧室出来,就是客厅了,两个房间是打通的。
”】客厅里陈设严格按老舍先生意图布置,处处表现了他的情趣,爱好和性格。
家具方面,除了一张双人沙发,两张单人沙发和一个小圆茶几是现代的,其余的全是红木旧家具,其中穿衣镜是夫人的嫁妆,其他的则是迁进新居后陆续选购来的,有书橱,古玩格,条案,大圆桌,靠背椅等等,老舍先生很爱这些家具。
擦拭它们是自己每天必修客。
桌面上陈设很少,但有两样东西必不可少,一是花瓶,二是果盘。
客厅里除了花多之外,就里画多。
墙上总挂着十幅左右的中国画,以齐白石,傅抱石,黄宾虹,林风眠的画作为主,兼有陈师曾,吴昌硕,李可染,于非阁,沈周,颜伯龙,胡佩衡的更换。
客厅西墙是专门轮流挂画处,宛如一个小小的美术画廊,到老舍先生家做客,观画成了必不可少的内容。
是公认的一大乐趣。
【导游词。
“大家随我出来。
”】秋天时,老舍先生会频频邀请朋友来家赏菊。
老舍的家是以高度东方文化色彩而光彩夺目的。
它的确可爱,是个很有味的家。
【导游词。
“介绍一些历史。
”】1966年政治风云突变,8月24日早晨,老舍先生带着满身伤痕,怀着悲愤的心情离开了这个家。
他向3岁的小孙女郑重告别:“和爷爷说再见!”,然后义无反顾地跨出了家门,永远地离去,自沉于太平湖。
就这样他可爱而有趣的家也随即毁灭。
又过了16年,这所老舍先生的故居,这座小院子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立了大理石标牌,要长久地保留于世,不准拆改。
【结束语!!】篇二:巴金故居解说词欢迎大家来到巴金故居,我是这里的讲解员XX,很高兴给大家做本次讲解。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故居的整体情况。
一、总括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
巴金是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著名的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他的主要作品有《家》、《春》、《秋》、《爱情的三部曲》、《憩园》、《寒夜》,《随想录》等,他曾长期担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在长达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在创作、翻译、编辑出版等多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是五四新文学最有影响和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
鲁迅称赞他为:“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201X年国务院授予他“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大家能走进的这座巴金故居,由一座主楼、两座辅楼和花园组成。
故居始建于1923年,为花园住宅,曾作为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1955年9月,巴金先生一家迁入并定居于此,生活半个多世纪,在这里完成了《团圆》《随想录》等诸多重要作品。
故居的主楼为假三层,是主人生活、工作和接待宾朋之所,现在按照主人生前的原貌布置。
北辅楼原为车库和锅炉房,车库也是当年巴金用来藏书的地方,将改造为多媒体视听室;南辅楼原为储藏室,现为游客服务中心。
旁边的步道通向花园,园中四季如春,玉兰、樱花等花木多为主人当年亲手栽种,院子的步道上也留下巴金先生沉思的足迹。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座小院见证了一代文学巨匠后半生的生命历程和中国文学的风风雨雨。
二、主楼现在请大家跟我进主楼参观,参观中有两点请注意:一是请勿吸烟,二是不要碰触展品,谢谢大家的合作。
(一)门厅这里是故居的门厅,1966年以后一直作为餐厅使用,厅里的家具是巴金家原来住在淮海坊时的旧家具。
每次吃饭的时候,巴老习惯坐在靠厨房门边的这个位置。
饭桌上的画名为“巴金先生”,是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专门为故居开馆而画的,画上题诗《你是谁》也是他为纪念巴老有感而作,请大家欣赏(画面解读由讲解员自查资料发挥)。
(在我们正前方这幅照片1995年巴老生日的时候,文学报记者徐福生为他抓拍的,因为巴老晚年这种开怀大笑的瞬间非常难得,拍完后巴金本人很喜欢,常常带在身边,他去世以后,家人在很多照片中挑了这张作为他的遗像。
)靠大家右手边的柜子,上海人叫做三泡台,上面的八尊小铜像是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开馆时赠送给巴老的。
这八个铜像散落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草坪和湖边,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有丁玲、茅盾、冰心、老舍、朱自清、艾青、赵树理,(一般采用设问的方式,提起参观者注意)而左数第四个就是巴老,一眼看去他是其中最小最不起眼的。
他曾经这样形容自己:“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觉得自己很平凡很矮小,但在我们心中觉得他很高大。
中国现代文学馆是他一手倡议并且出资创建起来的,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次性捐了15万稿费,八千多册收藏的现代图书,还有很多珍贵的书画、手稿,为中国现代文学保藏了丰富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