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

、按表达方式分依据诗歌所使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可以把诗歌大致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两大类。

抒情诗以抒发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被激发起来的感情为主。

在抒情诗中,诗人的着眼点在于通过某种事件或景物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或直抒胸臆,或融情入景,或借古咏怀,或托物言志。

抒情诗是一种最个性化的艺术。

诗人往往就是抒情诗的主人公,诗人的感情往往决定着诗的格调,诗人的人品往往决定着他的诗品。

叙事诗,则客观地描述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中国是一个诗国,但数量庞大、最为发达的是抒情诗。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叙事诗作品几乎屈指可数,比如我们熟知的叙事诗只有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长恨歌》等寥寥几首。

二、按表现形式分(体裁)1.分类简表古诗古体诗四言古诗:出观最早(《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杜甫《羌村三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杂言古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歌行”、“引”、“吟”、“曲”等。

近体诗(形成于唐代)绝句五言绝句(王之涣《登颧雀楼》)七言绝句(杜牧《泊秦淮》)律诗五言律诗(杜甫《春望》)七言律诗(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排律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曲(又称“词余”)(以元代成就最高)散曲小令(短小的曲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套数(散套)(睢景臣《高祖还乡》)戏剧(只是供演出的剧本)杂剧传奇2.各种类别的特点⑴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统称“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

古体诗中,五言七言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古体诗每篇句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各体,后世使用五、七言的较多。

用字没有一定的平仄要求,押韵比较自由,可以句句押韵,可以隔句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几句一换韵,从用对仗说,可以全句用,可以半句用,也可以全不用。

古体诗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

唐人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这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

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2)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涛,是同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格律外,每首诗句数固定),句有定字(每句诗的宇数固定),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句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各联必须对仗)。

与古体诗相比,形式更为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

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种。

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称排律或长律。

——平仄:指平声和仄声。

古人把汉字声调分为四类,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后三种声调合称仄声。

普通话中,已没有入声字,古入声字被分别读成阴平(如“屋”、“出”)、阳平(如“国”、“直”)、上声(如“铁”、“北”)、去声(如“客”、“绿”)。

(3)律诗近体诗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因格律严明而得名。

每首八句。

按字数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律。

此外,还有排律。

律诗的声韵规定,不论五律、七律,还是排律,都必须一韵到底,通常押平声韵,而且不许领韵通押。

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即二、四、六、八句押韵。

第一句是否押韵是自由的。

五律第一句不押韵的居多,相反,七律第一句押韵的居多。

同时,律诗平仄声的排列也有严格规定,还要求对仗。

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其中颔联和颈联要求必须对仗。

对仗就是对偶,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方位词对方位词等。

对仗的基本要求是律诗的颔联、颈联两句之间,对应的词语要求词性相同,平仄相反。

如李商隐《晚晴》,诗中的颔联“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从词性看,分别为:天意(名词)怜(动词)幽草(名词),人间(名词)重(动词)晚晴(名词),前后句对应的词,词性相同。

从平仄看,分别为:天意(仄仄)怜(平)幽草(仄仄),人间(平平)重(仄)晚晴(平平)。

前后句对应的词,平仄相反。

其中,句中的“天”“幽”“晚”处,可平可仄。

懂得对仗的大致含义,可以据此区分由八句结构的诗歌是古体还是近体。

(4)绝句绝句,近体诗的一种,唐以后盛行的一种诗体。

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减半,所以也叫“截句”、“断句”。

产生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代,常见的为五言、七言,简称五绝、七绝,分为古绝句和近体绝句两种。

古绝句是古体诗的一种,不讲究平仄、粘对,押韵可平可仄。

这种绝句出现较早,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里,就收有《古绝句四首》。

后来也有人写作,如李白的《静夜思》、《山中问答》等。

近体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称律绝,要求按格律规定运用平仄、粘对,并限押平声韵。

至于对仗,律绝不像律诗那样严格,用与否,部分用还是全首用,都是自由的。

这种绝句是律诗兴起后才有的?如王之涣的《登颧雀楼》、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绝句作为一种诗体,灵活轻便,适宜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感受,因而为诗人普遍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种诗体。

(5)排律律诗的一种。

它是按照一般律诗的格式加以铺排延长而成,故称排律,又叫长律。

排律和—般律诗一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但它不限于四韵,每首最短五韵十句,多的长达五十韵(一百句)甚至一百韵(二百句)以上.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用对仗;各句间也都要遵守平仄粘对的格式。

由于限制过多,容易显得堆砌死板,历来极少名篇。

排律一般是五言,七言极少。

五言排律由汉魏六朝五言古诗演化而来。

南宋时谢灵运的《湖中瞻眺》、梁代瘐信的《奉和山池》巳具排律雏形,但体制较短,限于五韵十韵。

杜甫以后,方告成熟,体制渐长,声律愈工,中唐白居易的《代书诗寄微之》竟长达一百韵。

韩愈、孟郊等更用联句形式演为长篇(如《城南联句》),形式更加工巧,内容却日见贫乏。

(6)宋词是代表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一种诗歌样式。

宋词约始于南朝,定型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

它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宋词有许多别称,常见的有“乐府”、“长短句”、“诗余”等。

词分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

宋词有许多不同的词调,每种词调各有特定的名称,如《西江月》、《满江红》等。

不同的词调,其段数、句数、字数、声律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填词时要求严格遵守。

从词人的创作看,有些词作只有词牌,如晏殊《破阵子》;有些词作有词牌也有题目,比如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其中,“卜算子”是词牌,“送鲍浩然之浙东”是题目。

绝大部分宋词都划分段落,词的段落有专门的名称,一段叫一“片”或一“阕”。

仅有单片的词叫单调,单调词都是小令。

有上下两片的词叫双调,双调词作数量最多。

有三片的词叫三叠,词作很少。

有四片的词叫四叠,词作最少。

(7)元曲曲是金、元以来的一种新文体,可以配合音乐演唱,成熟于元代,一般称为元曲。

元曲迅速走向了繁荣,并取得了堪与诗、词相比并论的地位。

今天,元曲的曲乐部分多已不传,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曲词的部分。

元曲要依据曲调填写,每个曲调都有名称,叫做曲牌。

曲牌只标明曲子的音乐性,和内容无关;曲牌下面的题目才与内容有关。

曲分北曲和南曲(又称传奇)。

北曲包括散曲(元代的新诗)和杂剧(元代的歌剧):有曲、科、白。

散曲又分为:小令(单支的曲子)和套数(同宫调的若干小令组成。

)三、按内容分(题材)不同类别的诗歌,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有着一定的不同。

1、叙事诗叙事诗以写事记人为主。

一类着重写事,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或怀亲、或思乡、或赠友,如《月夜》、《过故人庄》。

一类着重记人,在人物命运的发展中表现人物的性格,如《孔雀东南飞》。

鉴赏叙事类诗歌,一要能够分析出事件的概况、来龙去脉;二要能够读出诗歌所塑造人物的性格、思想、命运等(如同情百姓、关心民生疾苦等);三要能够口味出事件的意义以及寄托在事件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讲述了作者应邀赴乡村老朋友家喝酒,从“应邀出发”到“村外之景”到“进屋喝酒”再到“依依惜别”,一一叙来,把诗人一路的所见所闻尽收笔底。

简单的故事情节蕴含着主客两人的深厚情谊:“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进屋后坐在已经打开了窗户的廊下,面对着屋前的大场院,相互敬酒,闲聊着今年庄稼的大好长势。

临走时还约定到了秋天重阳节,我还到你这边来赏菊花。

闲适的农家生活、朴素的农家真情,构成了孟浩然笔下的美好田园,反映出诗人热爱农居生活的思想感情。

2.写景诗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一般来说,写景诗多歌咏山水名胜,描写山水田园的旖旎、边塞风光的苍莽、风花雪月的绮丽等,如柳宗元的《江雪》、张继的《枫桥夜泊》、王维的《山居秋暝》。

写景诗在艺术上往往塑造形象,或勾勒意境,或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阅读写景诗,首先要抓住所写景物的特点,分析所绘景物的变化(如远近、高低、动静、虚实、正侧等);其次要理解凝聚在景物描写中的作者的主观情感(有的积极乐观,如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向往理想生活、渴望建功立业;有的消极悲观,如隐逸山林、怀才不遇、落寞悲伤等);最后要品味出诗歌的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是意境的主要特征)。

3.友情送别诗(人生何处不相逢,“相逢何必曾相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故难全。

”中国人重视友道、友情的传统源远流长地,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留下了大量表达友情、描写送别的诗词)友情送别诗在内容上多写羁旅的愁思、离别的伤感、亲友的怀念等。

如柳永的《雨霖铃》、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与《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是依依不舍的留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别董大》则定出了情深意长的勉励;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则是坦陈心志的告白。

友情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多用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写法。

4.爱国怀乡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人类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之一,爱国怀乡诗就是以表达热爱祖国、思念家乡的情感为主的诗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