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比较下面一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①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②我国的石拱桥到处都有。

分析:“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这种表达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说明文以科学、严谨、准确为根本的语言要求,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下面三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②卢沟桥宽约8米。

(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早。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这种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讨论后明确:第一组: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约”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

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第二组:“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三组:“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

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

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小结: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常见以下几种情况:1、数字运用:①使用准确数字;②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2、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

例如:大约、几乎、可能、大概、差不多、应该等。

3、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

例如:表时间限定: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在当时、最早等。

表程度限定: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表范围限定:绝大部分、极少、大多、一律、很少等。

4、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

概括规律: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

把话说得恰如其分是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即用词要斟酌、注意分寸;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

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增强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总之,要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只有认真阅读,仔细推敲,结合语法功能和具体语言环境去分析,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注意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和数量词。

在说明文中最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主要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等,应重点注意这类词语的使用特点和规律。

在说明文中,用表示肯定的语气的句子和确定的数据,自然能准确说明,这也是同学们容易接受的;而另一方面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尚未达到全面、精确的一种估计和推测,要用表推测、估计的语气,就要运用到表概数、约数的词语,这其实也显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学以致用,学会分析简单准确的说明语言。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课文,找出例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

‚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2、①(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

②(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是世界最长的石桥。

‚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

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3、.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

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加粗的词‚石拱桥‛‚桥‛‚拱桥‛能否替换?为什么?)不能互换。

因为课文是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所以第一句紧扣题目,使用‚石拱桥‛的概念。

远古时候,人们只能以神话的形式认识世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这里只能用‚桥‛,才能跟‚神话‛相照应。

至于‚把拱桥比作虹‛则紧扣‚拱桥‛桥洞呈弧形的特点。

经过讨论后,老师小结:解析这类问题容易犯的问题就是只回答说明语言准确、严密,这样往往得分比较低。

要准确地回答问题首先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尤其要特别注意对模糊词的考察,如‚可能‛、‚估计‛、‚大概‛、‚也许‛等词,主要就是看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

解题的基本模式:不能去掉(不能呼唤、原句好等),因为××词的意思是:这样运用的好处是:(结合客观实际具体回答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四)课堂作业:结合《苏州园林》课文,独立完成下列练习: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据说‛和‚多‛能否去掉?)‚据说‛起限制作用,作者只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数据,没有具体考察苏州园林到底一共有多少,语言准确。

2、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绝大部分‛能否去掉?)在范围上作了限制,意思是对称的建筑占多数,但不是全部,语言准确。

3、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每一个‛能否去掉?)‚每一个‛强调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体现在园林里的各个地方。

4、请同学们从文中另找2例作分析。

(二)、强化训练,发现疑难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大多‛能否去掉?为什么?)限制说明了苏州园林里池沼引用活水的情况很普遍,占多数,但不是全部。

语言准确。

2、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体会‚很少‛的作用)起限制作用,意思是池沼或河道的边沿砌齐整的石岸的情况‚少之有少‛,但也并不排除个别情况。

3、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把‚几乎‛与‚完全‛呼唤行不行?为什么?)‚几乎‛在程度上做了限制,意思是‚差不多,接近于‛,说话有分寸,语言准确。

4、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课堂竞赛:互相批改,制定合格标准,全部合格的给小组加分。

(5、6题选作,答得好加分)1、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

(‚大多‛能否去掉?为什么?)‚大多‛在数量上作了限制,意思‚有很多‛但并不排除个别情况。

2、……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体会‚每一个‛的作用)‚每一个‛强调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体现在园林里的各个地方。

3、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绝不会‛能否去掉?为什么?)‚决不会‛极强的肯定语气,强调了苏州园林决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34、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

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5、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艺术‛是一种精神创造,是呈现个性的审美活动;而‚技术‛则是在长期重复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

二者有层次的高下之分。

6、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标本‛这里有典范、代表的意思。

形象表明了它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

具有典范性。

如何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主要是用来传播知识的。

要使传播的知识准确无误,必须使用准确的语言客观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

否则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所谓准确性,是指使用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词语要字斟句酌、注意分寸,准确无误。

那么如何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我认为可从准确分析说明文中关键性词语的作用入手。

所谓关键性词语是指:(一)具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二)表示估计和猜测的词语;(三)动词的使用与搭配;(四)关联词语的使用;(五)准确分析确数、约数类词语的使用。

下面一一论述:(一)分析具有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作用。

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全面,增强严密性、准确性。

如“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

”“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

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若去掉了就成了到现在也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桥了。

与现在的实际不相符了。

(二)分析表示估计、猜测词语的作用。

准确恰当的使用表示估计、猜测等模糊性词语,也正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

若不使用,反而让人觉得不可信,不真实了。

如《中国石拱桥》里有一句:《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千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加点词“大约”、“可能”,表示在现有的条件下,对“旅人桥”的建成时间、记载进行的推测。

若去掉后,就成为事实了,与历史记载不符。

“几乎”一词也是同理。

这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

(三)动词使用与搭配。

说明文中恰当的使用动词,能使说明的对象更加准确生动,能更好的把握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如《苏州园林》一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讲究”一词运用得恰当准确。

若换为别的词像“注意”等就显得不够庄重与正式了。

再如“布局”“配合”“映衬”“层次”与前面的词语也搭配合理。

若“布局”与“配合”一换,就显得不恰当了。

因为布局一般指较大的建筑、房屋等,而配合一般指相对较小的事物。

明白了这词语的意思,也就知道本文按照从高到低、从主到次的写作顺序来写的了。

(四)分析关联词语的使用。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一句,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且”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这种设计的优越性。

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这一实用效果。

要理解这一点,还必须认真阅读,仔细推敲,结合语法功能和具体语言环境去分析,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分析确数、约数类词语的使用。

说明文中有些事物的特点表现在数量上,这就需要用具体的数字加以说明。

数字有确数与约数两种。

对客观事物的了解达到全面而又精确的地步,应用确数予以说明;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和认识尚未达到全面、精确的地步,则应用约数加以说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