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

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

“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从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谈起俞正强浙江金华站前小学小学数学课,通常一个课时为40分钟,不论什么内容,都没有差别,这可能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不同的知识内容,因其处于的认识链中的节点不同,其意义应该有所不同,所占用时间自然也应有差别。

今天围绕这一问题作个讨论。

一、两个教学片段:没有生长的重复片段一:厘米的认识《厘米的认识》因教材不同,安排的年级会有一些不同,但基本都在一、二年级。

其导入环节老师一般是这样设计的:师:(放动画片)小松鼠的外婆过生日,小松鼠要送一根拐杖作礼物。

到熊大伯的店铺,说要打三掌长。

一星期后,小松鼠来取拐仗,发现外婆不能用。

小朋友,大家知道为什么吗?生:因为小松鼠的一掌和熊大伯的一掌是不一样长的。

师:真聪明,这样是不是很不方便啊?所以我们要来学习一个统一长度单位,有了这个单位,小松鼠就再也不会遇到这样的麻烦了。

(板书:厘米的认识)……片段二:面积的认识师: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比较大呢?生:剪下来再比,不断剪,不断比,比出来为止。

师:这样比,是否太麻烦。

生:是太麻烦。

师:是吗?(拿出两张图片)生:(惊奇)女生看的大,9片的大!师:有什么体会吗?生:图片大小不同,没法比较。

师:怎么办呢?生:一定要图片大小一样。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思考:我们在重复什么?在学习计量单位前,通常有这样一个导入环节,讲述学习计量单位的意义和必要性。

学生不论在二年级还是在四年级,都要不断重复关于计量单位意义和必要性的过程,而且就学生成长而言,可能还不止两次。

因为,在小学数学中,计量单位的学习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温度单位、角的单位、面积单位,等等,基本贯穿了小学数学学习的始终。

我们是不是每一类计量单位的学习都要设计这样一个环节,重复这个过程呢?二、“种子课”:用生长替代重复“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一个学生学习数学,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能力和定量刻画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具体地说,在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学习过程中,它的教学目标除了掌握众多的计量单位及其关系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发展出“定量刻画”的能力。

在课时与课时之间,知识是可以迁移的,比如:学习了厘米的表象以后,再学习分米的表象就比较容易了,掌握了用厘米进行度量后,再学习用分米来度量就更简单了。

因为彼此之间有类似的结构。

这种迁移能力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所要培养的能力。

但是,有的能力,不是一个课时所能培养的,而是在许多课时中作为一个有具这请一高一矮两位同学来到前面,然后请下面的同学填空:××比××长()学生会说:一点、一些、很多、半个头、一个拳头、5米、10厘米,等等。

从学生的成长经验来看,“长短”的概念形成是基于“比较”这一认识方式,学生在生活中对长短比较的描述是先从一点、一些开始的,慢慢地发展到用半个头、一个拳头等东西来描述。

事实上,当学生会用半个头来描述时,“比较物”这一概念理解就开始萌芽了,虽然学生不会描述概念层面的“比较物”。

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说出5米、10厘米等是基于生活中的零星学习或道听途说,运用起来没有像“半个头”这样娴熟。

分析到这里,教师就可以进行教学了。

教学片段一:什么是比较物材料:××比××长(一点)(一些)(很多)(半个头)(一个拳头)( 5米)( 10厘米)师:同学们,大家有了这么多不同答案,真的很棒。

这些不同的回答中,你喜欢哪个答案?生:半个头。

生:一个拳头。

师:你喜欢半个头,理由呢?生:半个头有东西,“一点”到底是多少?看不见。

生:拳头也看得见。

师:是,那米是什么?厘米是什么?米看得见吗?厘米看得见吗?哪里能找到米和厘米呢?……(学习厘米,属于接受性学习。

)从以上教学实录来看,学生是理解“比较物”的。

“比较物”就是一个“东西”而已,头、拳头都是一个东西,可看、可对比。

因此,在学生的经验中有“比较物”这个东西,只不过是以他们的方式理解的而已。

教学可以就此打住,点到就好,不必要让学生说这是“比较物”。

教学片段二:标准是什么师:我们都知道了厘米,而且尺子是找到厘米的地方,老师想问一下,你尺子上的1厘米和你同桌尺子上的1厘米一样长吗?生:不一样长的。

师:为什么?生:我的尺子这么长(6厘米),他的尺子那么长(11厘米),所以1厘米也不一样长。

师:好,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学生操作:两把尺子叠或对起来观察。

)生:一样长的。

尺子可以不一样长,1厘米是一样长的。

师:(拿出米尺)大家尺子上的1厘米跟老师尺子上的1厘米一样长的吗?生:不一样。

我们1厘米这样长(比划),你尺上的1厘米这样长(比划,大约5厘米)师:是吗?我们也来比比看?(操作,每小组发一根米尺,由学生来操作。

)生:噢,也是一样长啊。

厘米一样长吗?1厘米和北京的1咱们金华的你思考一下。

还有一个问题,师:生:不一样,北京那么大。

生:一样,都是这种尺。

……从以上片段中,学生体会到的是两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单位是一种规定,不论是什么尺子,不论在哪里,同一单位都是一样的。

以此感悟“标准”的意义。

第二,单位与整体的关系和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同。

在学生的经验中,部分总是随着整体而长大的。

比如树变大了,那根枝也变大了。

比如人变大了,那么鼻子也变大了。

因为,在学生眼里,什么都是有生命的。

可是在单位与整体中,单位越多,整体越大。

整体再大,单位还是不变,这是标准的第二层意思,也是经验改造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这节“种子课”的意义,就是将数学知识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之中,这样,学生的所有经验就会支撑种子的芽进行生长。

因此,“种子课”的特点是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

本文例举的“厘米的认识”,因为有了以上两个片段的演绎,40分钟肯定是不够的,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许多老师担心这样上,完不成教学任务。

我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刀磨透了,当然是费时一些,但后面会省时间的。

3.分米的认识:体验单位的适宜性。

关于计量单位,通过“厘米的认识”,应该是比较深刻了。

但仅此是不够的,这就要在“分米的认识”这一课时中加以完善。

教学片段:体验单位的适宜性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厘米,现在请同学们用厘米来描述一下书本、铅笔、桌子、教室的长度,然后来分享我们描述的体验。

(学生度量书本、铅笔、桌子、教室,并记录度量结果。

)师:同桌或小组交流结果。

师:让我们来分享我们的体验。

生:用厘米量书本,铅笔比较容易量准。

生:桌子也可以量准,就比较辛苦。

.生:教室的长度量起来对不上,不准。

师:有什么结论吗?师:我们可不可以认为,用厘米测不大的东西比较合适,测更大的东西可能就不合适。

生:是的。

师:数学中为了方便,为桌子这样的对象规定了一个不同的单位:分米。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书,看看“分米”是怎么回事。

……这是长度单位的第二节课,就知识而言,新东西不多了,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单位的度量具有适宜性,以此接受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

接下来第3课时的“米和毫米”,就不展开讲了,老师指导学生接着类推即可。

如果对象更大,则有更大的单位,如米、千米、光年等;如果对象更小,则有更小的单位,如微米、纳米等,至大无边,至小无内。

三、“种子课”:以深刻达成简约现在,我们回到前面去,假设一、二年级的“长度单位”是这样认识的,那么,在上“面积单位”的时候,可以这样来教学。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对象的比较需要有单位来描述,长度有厘米,重量有克,那么现在面积的大小比较,当然也需要——生:单位来描述。

师:面积的单位有哪些呢?这些单位分别是怎么规定的呢?这些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大家阅读书本第×页—第×页。

……当然,角的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也一样,无非是一棵树上再挂片叶子而已。

因为有了“种子课”的深刻,就有了这些后续课的简约。

这里也兼而论述另一个问题,也是我们的小学数学老师经常会迷惑的,即什么时候组织学生自己阅读书本比较好?你看“厘米的认识”和“面积单位的认识”两个内容,都是单位的认识,但前者绝不可组织学生阅读书本,教师须有创造。

后者可组织学生阅读,个中差别读者们想来应该有所体会。

接下来思考的问题是:在这么多课中,怎么来判断哪一节课是“种子课”呢?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也不准,关键是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来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发展的节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一定要花力气,精雕细琢。

这些课上好了,学生学习不会模糊,非基点或非节点的课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不难。

比如“数的认识”,在小学里,学生先后要认识自然数、小数、分数。

在这些数中,自然数的认识过程从幼儿阶段就开始了,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因此,在“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系中,具有“种子”特征的课有3节:自然数1的认识(这节课其实是在幼儿园进行的),字母表示数,分数的认识。

为什么呢?理由其实很简单:这3节课标志着学生数概念发展的三次飞跃:第一次,从物抽象出数,用一一对应的方式用数来表示物,就是自然数,体现数的确定性。

第二次,用字母表示数,即当数处于未知不确定时,用一个字母表示存在多种可能的数。

第三次,把任何数量的数或对应的物视为整数“1”,这个“1”与作为自然数的“1”是不同的,也就是涉及到了分数的认识。

由于自然数的认识发生在学前,因此,在小学里,“字母表示数”和“分数的认识”这两节课需要教师花力气去磨出其中的味道来。

运算也是如此。

空间与图形也是如此。

有一句话说得好:“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数学教学和我们党的解放战争是一样的,一定要打好关键的几战,关键战打好了,就有势了,其他战就会势如破竹。

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在小学数学中,每一块知识都可以描述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内在联系,如果将这种内在联系的延续性视为生命过程,那么,“种子课”的提出和实践就不是不可理解的了。

它是可以改善我们的数学学习的。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