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船工》纪录片赏析

《船工》纪录片赏析

摘要
《船工》是一部以三峡大坝的建设为时代背景,以91岁土家族老人谭邦武为主人公,结合现实与回忆,展现个人的生存状态,表达最本真、最深刻的人性情感的纪录片。

关键词:船;立碑文;纤痕
一、造船——编织一个憧憬已久的梦
“我们祖辈都驾船,那怎会离得开船呢!古人说,肥田赶不上一个瘦店,瘦店赶不上一个烂船,船是个宝贝东西。


91岁地谭邦武老人一辈子生活在峡江边,乘着船在江上摆渡、运输、救人…
每一件小事,都成了他生命中值得回忆的精彩篇章。

每每谈及过去的闯滩经历,谭耀武老人总会哼唱起熟悉的小曲子,展露无限兴奋、欢悦、骄傲之神。

从官渡口城镇居民被迫搬迁到最终城镇的一切被江水无情地淹没,不得不感叹,时间的力量竟然如此强大。

谭邦武老人年已迟暮,正如他所说“吃了早饭,还不知道能不能吃午饭。

”这样的语言不禁让听者观者心生酸楚。

国家的决策、岁月的侵蚀,平凡渺小的人只能无能为力被动接受。

老人难免无奈,却不曾因此而哀怨、沮丧,他要造一条大船,属于自己的船。

船已经承载了谭邦武老人太多的汗水与回忆,几乎成了生命不可或缺的依托。

造船的过程中,谭邦武老人亲自参与指导,工人们的意见分歧、资金短缺的窘境,一度让老人担忧烦恼,他用烟斗在沙地上勾勒着船的理想模型,“一分不能少,一分不能多”。

儿子看着这一切,和工人们协商之后,终于出于对老人经验的尊重,磨合了矛盾。

精打细琢,齐心协力,终于大功告成。

新船下水前的祭神,老人弓着脊背,足以见得他心中的那份对于海神的敬畏与虔诚。

谭邦武老人请皮影戏班子庆祝,并且答谢村里人。

因为大家造成的不是一条船,更是老人美丽的梦。

二、碑文——坚守心中永不凋零的爱
做了一辈子的船工,谭邦武老人几乎终日奔波于峡江之上,与妻子聚少离多。

过去叫喊着自己的名字回家吃饭的温馨画面历历在目,只是,斯人已去。

谭邦武老人的心却从未遗忘关于她的一点一滴,心里一直牵挂着,生前未曾好好地陪伴,死后必定不能让自己的老伴儿受到任何委屈,于是决定在有生之年给老伴儿立碑文,并且要求去世之后与她一同长眠。

谈及曾经的教诲,老人潸然泪下。

掏空自己仅有的积蓄,雇人写好碑文。

新碑落成之后,老人欣慰的倚靠在墓碑旁边,对着峡江凝望、思考。

老伴儿的音容笑貌,总是在老人眼前像回忆录一样播放,一幕幕,那样清晰,那样动情。

对于失去的挚爱,除了坚守来缅怀,恐怕无法诉诸自己的真情了。

人到暮年,像是即将落入地平线的太阳。

一只羊,一位老人,一座崭新的墓碑旁,夕阳下显得格外孤单与落寞。

老人的心需要慰藉,需要关怀。

可是谁又愿意放下一切,来倾听一位老者的心声?排解老人心中的孤寂呢?
一座碑,埋葬两个灵魂,固守一份真挚的爱,是否触动了你心底那根最柔软的弦?
三、纤痕——叹息一场无力阻挡的消逝
纤夫古道上,一道道深深的纤痕烙印,在时间的见证中,历史的积淀下,透露着一种凝重感和厚重感。

用手抚摸那一道道印记,脑海中浮现出惊涛骇浪中,纤夫们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声号子,山谷间回荡,磅礴的气势足够撼动大地。

三峡第一次截流,巨大的山石滚入江中,上升了水位,即将淹没纤痕的最后时刻。

谭邦武老人乘着船,飘荡在江上,无奈地瞻仰,就像是对于注定消失的宝贝无助地眷恋和留恋。

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沉默的悲哀,埋葬的不仅仅是石头和纤痕,更是纤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精神和生命轨迹,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

江水来势汹汹,是一种不可遏制的强势力量,谭邦武老人面对最终被淹没的历史,只能眼睁睁地观望和独自叹息。

谁能挽救这一摧残历史的悲剧?谁能体会一位91岁老人此刻心中的悲凉与绝望?
结论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谭邦武老人只是搬迁群体中的一个典型的船工代表,他对于船的情有独钟;对于已故妻子的默默坚守;对于消逝纤痕的不舍眷恋。

《船工》是一首生命的赞歌,人性的赞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