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0句孝名言

100句孝名言

100句孝的格言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第一》。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第一》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第一》有子说:“若其人是一个孝弟之人,而会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

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乱的,就更不会有了。

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

孝弟该是仁道的根本吧?”4.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第一》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祭祀追念祖先,这样百姓的道德风尚就归于淳朴厚道了。

”5.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第二》意思是: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6.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意思是:“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

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

若对父母不孝敬。

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7.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第二》意思是: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道。

孔子告诉他说:“不违背。

”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违背’”樊迟说:“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活着,以礼事奉,死了,以礼安葬,以礼祭祀。

”8.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意思是:“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

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

若对父母不孝敬。

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9.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第二》意思是: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

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10.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第四》。

意思是: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11.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第四》。

意思是:“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12.“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第四》意思是:孔子说:“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

(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13.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14.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

曾参中夫四德者也。

——《孔子家语·弟子行》。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

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

’15.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

——《荀子·君子篇》1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万章篇上》意思是:孝子行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奉双亲的。

17.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意思是:只有孝顺父母,才能解除内心的忧虑。

18.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父子之间有慈爱,君臣之间有礼义,夫妇之间有区别,老少之间有等级,朋友之间有诚信。

19.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

——《孟子·离娄章句上》意思是:哪一种侍奉最重要?侍奉父母最重要;哪一种守护最重要?守护自身(的善性)最重要。

不丧失自身(善性)而能侍奉好父母的,我听说过;丧失了自身(善性)而能侍奉好父母的,我从来没听说过。

20.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离娄章句上》意思是:仁的实质,就是侍奉双亲;义的实质,就是服从兄长。

21.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离娄章句上》意思是:亲友都疏远的人,说明他做人有问题”“不懂孝顺的人,就不是好子女。

22.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章句上》意思是: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称王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23.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离娄下》意思是:孟子说:“一般人所谓不孝的事情有五件:四肢懒惰,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喝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贪钱财,偏爱妻室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因此蒙受耻辱,四不孝;逞勇好斗,危及父母,五不孝。

”24.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滕文公》25.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26.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

”27.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尽心上》。

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28.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29.大孝终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孟子》意思是:最孝顺的人却是终身都爱慕父母。

到了五十岁还爱慕父母的,我在伟大的舜身上见到了。

30.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意思是: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3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意思是: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32."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意思是: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33.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意思是: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34.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天子章第二》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

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35.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孝经·士章第五》意思是: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

36.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孝经·庶人章第六》意思是: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

37.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孝经·庶人章第六》意思是: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38.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孝经·三才章第七》。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

39.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经·圣至章第九》意思是: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都是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但其中以人最为尊贵。

人的一切行为再怎么大, 再怎么了不起, 都不能超过" 孝"。

40.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孝经·圣治章第九》意思是: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

41.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孝经·纪孝行章第十》意思是: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全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

”42.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孝经·纪孝行章第十》意思是: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

43.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孝经·五刑章第十一》意思是: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没有君主的存在;诽谤圣人的人,是眼中没有法纪;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是眼中没有父母双亲的存在。

44.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意思是:孔子说∶“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

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

”45.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意思是: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