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常见的几种传统建筑单体屋顶形式苏南传统建筑单体常见的屋顶形式有四合舍、歇山、悬山、硬山、尖顶等几种,这些屋顶形式所代表的建筑等级依次降低。
庙堂寺观等庄严肃穆的公共建筑群中的个体建筑十分注重其等级的区分,因此屋面形式的等级序列及该建筑的体量大小是确定其屋面形式的重要依据。
传统的民宅建筑却大多数都采用的是硬山顶。
而园林建筑屋顶形式的选用仍以“适宜”为标准,没有太多等级秩序的约束,除四合舍外,其余所有屋顶形式,且不论单檐、重檐,皆可选用。
加之园林建筑体量较小,因此也不拘于规整的硬山或歇山顶,产生了多种“组合式”的屋顶形式,例如,在认为“适宜”的地方在硬山顶上增加一个戗角的做法在苏州园林及庭院中十分常见。
一、四合舍四合舍,《营造法原》云:“其屋前后左右,四面落水,正旁五面相合成仰角,其上筑脊,成四坡五脊者,称为四合舍。
”【1】四合舍即庑殿顶,为屋顶形式中等级最高者。
四合舍有重檐、单檐之分。
苏州现存古建筑的实例中仅有苏州文庙大成殿【图1-1】,为四合舍重檐殿庭。
二、歇山 1.关于落翼“其前后落水,两旁作落翼,山墙位于落翼之后,缩进建造者,称为歇山【2】”。
作为建筑屋面形式的歇山顶,与清官式的歇山顶的形式基本相同,但做法有所差异,对苏南传统建筑的“歇山”进行分析描述,首先要明确“落翼”这一地域性的概念。
“落翼”,俗作“落叶”,是歇山这一屋面形式的“关键词”。
《营造法原》对其描述数次之后,将它理解为相当于清官式所称之为“稍间【3】”的概念——“正中间亦称正间,其余称次间,再边两端之一间,除硬山时可称边间之外,称为落翼;故吴中称五开间为三间两落翼…【4】”;然而,归纳【1】 《营造法原》第二版,P37 【2】 同上【3】 另见《营造法原》P110,在注释部分,作者将“落翼”与清官式的“稍间”相对应。
图1-1自棂星门看苏州府文庙正殿图1-2苏州东山轩辕宫侧面分析文中的几处记载,再结合调研成果来看,我们认为这个理解并不确切。
“落翼”与“稍间”不符,主要有以下两个疑点:一,“落翼”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间”的概念——歇山的山面并不一定位于金柱之上,它有可能是半间,但仍称为落翼;二,“落翼”一词还有其他的含义,《营造法原》也提到,若建筑只有三开间,则落翼位于次间,称为“次间拔落翼【5】”,这里的“落翼”显然不是“稍间”的意思。
另有一种歇山的简单做法,工匠也称其为“三间两落翼【6】”,即在三间硬山四周加廊,两侧加披水,四角发戗,屋面兜转而得,此处“落翼”也强调的是这种较为简易的歇山构造法。
对于“落翼”的含义,我们倾向于分别从木作和水作角度来理解“落翼”的概念,而以木作为主。
从木构的角度来看,“落翼”这个名称主要指的是形成歇山两翼的大木构架;而从水作的角度看,落翼则指的是歇山两侧窄短的屋面及戗角部分。
而称之为“三间两落翼”的简易做法则可理解为“三间加两落翼”。
2.苏南传统建筑歇山顶的几种类型与应用情况 歇山的等级低于四合舍,是苏南地区的大小殿庭最为常见的屋顶形式。
又由于其造型活泼大方,因此也是园林建筑时常采用的屋顶形式。
歇山的山面做法主要有木博风和砖博风两种:木博风的做法延用木质博风和悬鱼,但不用惹草,木质博风称为博风板或博山板。
屋面推出山面距离较大,博风板上用勾头筒瓦横铺的部分也称为排山;这种做法体量较大的殿庭多采用【图1-2】;采用砖博风的山花多用砖砌,而不用山花板。
砖砌山花的做法一种是在“采步金【7】”上砌一皮薄砖墙,另一种即“三间两落翼”做法——山花即山墙的一部分。
砖博风外覆粉刷,再以各色灰塑装饰其间【图1-3】。
采用砖博风的歇山建筑多应用于小型殿庭、园林建筑、戏台等等。
另有砖细博风,拙政园远香堂是其实例之一【图1-4】。
殿庭采用歇山顶的实例很多,现存建筑中规模最大者为苏州玄妙观三清殿,重檐歇山顶;园林中采用歇山顶的建筑则更是数不胜数。
民宅内厅堂采用歇山顶的仅常熟严讷宅的厅堂为歇山顶,但属僭越之物。
【5】 《营造法原》第二版,P37【6】 关于这种“三间两落翼”的做法,《营造法原》中也有记载:“鸳鸯厅、船厅之用于园囿者,宽三间五间不等,四周绕以廊轩,以资凭眺……两旁廊轩上架屋面,上端毗连山墙,称为“落翼”。
而山尖位于落翼之后,称为歇山。
”(见《营造法原》P29)此处,“落翼”之名称则倾向于描述硬山两侧及戗角的屋面部分。
另,五间则称为“五间两落翼”图1-3:常熟燕园某厅山花图1-3-1:博风灰塑细部1:双狮戏球图1-3-2:博风灰塑细部2:洋叶图1-4:山花板与砖细博风(拙政园远香堂)以上图片来源:自摄“悬山为前后落水,其桁端挑出山墙之外,护以木板为博风,或用砖博风,使山尖悬空于外,故名悬山。
悬山一式,南方已不多得矣。
”【8】悬山顶的建筑在苏州的确不多见,全晋会馆原正殿面阔五间,筒瓦悬山顶,惜于1976年1月失火烧毁。
沈忠人老师认为,苏州木博风悬山顶的消失和硬山顶的大量出现与砖墙的大量使用有关。
悬山悬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山墙免受雨水的冲刷。
在砖墙大量使用之前,苏南建筑的维护墙多为泥墙(苏州称其为泥打墙),泥打墙难以经受雨水的冲刷(这里主要是屋面集汇的水串),在此情况下,则需采用悬山顶保护山墙;但砖粉墙除了雨丝挂于墙面有失美观之外,雨水的冲刷对于砖墙体来说却无大碍。
于是,悬山顶失去了它的一个重要作用。
另外,在拥挤的城市中,木博风悬山顶不仅多占空间且不利于密集建筑群的防火。
因此,“悬山一式,南方已不多得矣”。
《营造法原》中提到的“砖博风”,大概是一种过渡形态。
在苏州洞庭西山岛还可以见到相当数量的出挑较大的砖博风的建筑。
【图1-5,1-6】后来,这种砖博风出挑尺寸减小,有的成为了一种山面的装饰,就成为了硬山顶。
另外,在一些砖细门楼上也可看到悬山建筑的残迹。
以上图片来源:自摄图1—5(上左):苏州西山东村某宅砖博风(年代上限:清中期)图1—6—1(上中):苏州西山涵村明代店铺砖博风与垛头做法图1-6—2(上右):苏州西山涵村明代店铺砖博风侧面图1-6—3(左下):苏州西山涵村明代店铺垛头及博风正立面、侧立面示意图涵村明代店铺砖博风上出现了飞砖的做法,垛头局部挑出,这种博风、飞砖、垛头相结合的做法与后来的常见做法略有不同【见图1-7】。
“其屋面仅前后作坡落,两旁山墙,高仅齐屋面者,称为硬山。
”【9】硬山是民居中最为常见的屋顶形式。
硬山除了广泛应用与厅堂、平房外,也可用于殿庭,如苏州盛泽先蚕祠大殿,硬山顶,也有排山。
严格地说,有没有砖博风并不是悬山与硬山的区别,苏南硬山山面部分收头的做法有做砖博风和不做砖博风两种。
清中叶以后,博风逐渐成为等级较高的建筑的装饰品,其做法是博风主要由水作用纸筋灰粉出,并通过飞砖完成山墙与屋面的过渡。
这种砖博风最常见的装饰形式的就是象首与如意的组合,以寄托“吉祥如意”的愿望【图1-8】,这种做法多用于等级较高的建筑。
不做砖博风的做法是仅出挑数皮望砖【图1-7】,这种望砖出挑的做法仍可视为由砖博风演化而来,这种做法多应用于民宅。
在建筑密集的城镇,采用封火山墙是一种有效的防火措施,苏州的封火山墙有两种形式:一称屏风墙,一称观音兜【10】。
此时屋面与山墙交界处需要作泛水来解决防水问题。
五、尖顶与“回顶”在工匠中寻求苏南地区对“攒尖顶”的称呼,尚无结果。
《营造法原》中没有出现“攒尖顶”的名称,但有“方亭外观,分歇山、尖顶二式。
尖顶式其四面屋顶会合成尖形”【11】。
可见,《营造法原》中称攒尖顶为“尖顶”,且因此,本文延用《营造法原》之“尖顶”的名称。
尖顶在苏南建筑中一般应用于园林建筑,其中以亭式建筑采用最多【图1-9】。
与清官式不同的是,谓苏南传统建筑屋面形式没有“卷棚”一项。
《营造法原》中提到“唯回顶无正脊,仅用黄瓜环代之【12】”,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回顶”指的是“船厅”的木构造法(详见第三章),而不是一种屋顶形式。
但苏南也大量存在类似“卷棚”的做法,是否采用这种做法与等级序列无关,主要应用于大型殿庭以减少风压与园林建筑以显其小巧素朴。
其构造法是于两坡合角处采用黄瓜环瓦而不用正脊,其水作名称是“凑脊过水”,【9】 《营造法原》第二版,P37【10】 见《营造法原》P53:“位于房屋之两端,依边贴而筑者,称山墙。
平房山墙顶覆瓦。
厅堂山墙依提栈之斜度,有作高起若屏风者,称屏风墙。
有三山屏风墙及五山屏风墙两种。
山墙由下檐成曲线至脊,耸起若观音兜状者称观音兜。
” 就民居而言,高大的山墙能衬托主体建筑的气势;而硬山殿庭则不用,而采用上文所述砖博风的做法。
【11】 《营造法原》第二版,P81图1-7:硬山顶飞砖收头做法及垛头正面示意图图1-8:苏州盛泽蚕花殿献殿砖博风图1-9:艺圃乳鱼亭(年代上限:明)以上图片来源:自摄《营造法原原图》图中的名称则是“黄瓜环脊”【图1-10】。
另外,《营造法原》中还记录了一种天花做法——“卷篷”【图1-11】极易与“卷棚”混淆:“南方所谓卷篷之结构同回顶,唯为圆料。
……其异于回顶处,在桁下幔【13】钉木板,不露桁条,作卷篷状,或髹油漆,或糊白纸,颇图1-11:卷蓬天花为雅致。
”【14】其做法是以杉木条为龙骨,以薄杉木板起拱,其截面尺寸一般是100㎜×10㎜。
卷蓬的形式灵活多样,其起拱方向有沿桁条方向与垂直桁条方向两种,其起拱形式又有船篷、鹤颈等几种。
【13】苏州方言幔、满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