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连云港港区资料

江苏连云港港区资料

港区资料2.1.1港口地理位置港地处我国沿海中部,省东北部、黄海海州湾西南岸,南靠云台山北麓、北倚东西连岛,地理坐标34°44′32″N,119°27′28″E。

以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市为依托,东距国釜山港522 n mile、日本长崎港587 n mile;西至223 km、乌鲁木齐3626km;南距港383 n mile、1106 n mile;北至港342n mile、港107 n mile。

2.1.2 气象市位于省北部,属东亚季风气候,冬季受西泊利亚冷空气控制,干旱少雨,气温偏低,盛行偏北风;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东南季风控制,温、湿度偏高,盛行东南风。

本规划采用新浦气象站(地理坐标34°46´N,119°10´E,距港区约20公里)、大西山海洋站(地理坐标34°47´N;119°26´E,海拔高度26.9m,距港区约6公里)的多年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

气象、水文观测点位置见图1-2。

(一)气温本地区属东亚温带季风气候,月平均气温8月份最高,平均气温27.2℃;月平均气温1月份最低,平均气温0.9℃。

多年平均气温 14.2℃极端最高气温 38.5℃极端最低气温 -11.9℃日最高气温≥35℃的日数平均每年出现3d。

(二)降水本地区降水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每年的6~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3%,其中6月份降水量最大。

而冬三月(1~3月)的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

多年平均降水量 882.6mm年最多降水量 1380.7 mm年最少降水量520.7 mm日最多降水量450.7 mm(1985年9月1日,为罕见特大暴雨)日降水量≥25mm的天数多年平均8.8 d。

(三)风况海洋站多年风况资料统计结果表明:该地区常风向为E向,季节分布为春、夏季E-ESE向;秋季N、NNE向;冬季NE、NNE向。

1992年以来的6级以上大风天数有所减少。

统计结果详见表1-1,风玫瑰图见图1-3。

表1-1 风速特征值统计表Table 1-1 Wind speed eigenvalue statistics(四)雾多年平均雾日数(能见度≤1km)20d,最多36d,最少11d。

全年以3~4月雾日数最多。

雾的出现以晨雾居多,一般上午10时后消散,全天有雾时很少。

图1-3 大西山海洋站风玫瑰图Figure 1-3 Lianyungang Daxishan ocean station wind rose diagram图1-4 大西山波玫瑰图Figure 1-4 Lianyungang Daxishan wave rose(五)相对湿度年平均相对湿度70%。

(六)灾害性天气1、台风地区受台风影响不太严重,基本为台风边缘影响。

多年统计资料表明影响的台风平均每年1.5次。

1997年的9711号在登陆时对地区的影响较大,台风过境时新浦实测最大风速32m/s,风向ESE;海洋站最大风速瞬时35m/s,风向不详。

因港区的地形特征而产生狭管效应,局部风速较大。

2000年12号台风对外围有些影响,台风过程降雨量达到890mm,为近20年来的最大值。

2、寒潮地区的寒潮影响每年为3-5次,寒潮带来大风和降温。

50年代最低气温曾有过 -18.1℃的记载,近年来最低气温基本在-11℃左右。

3.雷暴地区所处地理位置,经常受到江淮气旋和黄河气旋的双重影响,常有雷暴出现,并伴随有雷雨大风,对港区作业产生影响。

2.1.3 水文(一)潮汐地区受南黄海驻波系统控制,无潮点位于本海区东南部外海约34°N;122°E附近。

处在北部的海州湾湾顶为潮波波腹所在,地区距海州湾顶较近,潮差较大,潮流流速则相应偏小。

1、验潮情况的潮位观测自1951年开始在海峡中部报潮所设站,1986年6月撤站,同年庙岭站开始验潮。

期间两站进行了半年的对比观测,结果表明两站潮时相差十分钟,潮位值相差不大。

西大堤工程的修建,港区潮汐状况发生变化。

1993年西大堤全部合拢,庙岭站完全处在人工海湾水域,受到海湾潮波反射影响,这时年平均潮差达到最大值。

为了进一步分析研究湾潮位变化情况,1994年8月在湾口向至湾顶沿程4站进行了一个月的同步潮位观测。

2、潮汐性质根据多年来报潮所潮位资料统计得出,本海域属正规半日潮,日潮不等现象不显著。

3、基面关系根据1975年审定的理论最低潮面与零点的关系,各基面相互关系如下:当地平均海面“56”黄海基面2.94m 2.87m理论最低潮面(验潮零点)4、潮位特征值根据上述实测潮位站的同步资料分析,涨潮潮波进入主体港区东口门后,受地形及工程建筑物阻挡,潮波逐渐变形。

沿程潮差不断增大,但增幅较小。

各站潮位特征值(以理论最低潮面起算)见表1-2。

两翼新港区因处于前期研究阶段,潮位特征值可参考下表。

表1-2 各站潮位特征值单位:mTable 1-2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water level stations5、设计水位根据上述资料统计分析,初步得出本次规划各港区的工程设计水位如表1-3:表1-3 各港区工程设计水位表单位:mTable 1-3 Each port engineering design water level indicator6.乘潮水位根据验潮资料统计:乘潮2小时保证率为90%的水位3.84m。

(二)波浪1、波况规划北港区拟沿西大堤向南扩展,规划东港区背靠云台山,东邻黄海,其东北方向有东、西连岛为天然屏障。

西大堤建成后,港区成为一半封闭的海湾,港区水域大多波浪较小,仅有东部港区受外海波浪影响较大些。

根据大西山海洋站(地理位置34°47´N;119°26´E)多年实测波浪资料、东港区南侧羊山岛测波站(地理位置34°42´N;119°29´E)短期实测波浪数据,本海区波况统计分析详见表1-4:表1-4 各站波浪特征值统计表Table 1-4 All stations wave characteristic values tab上述统计分析表明,两站的常、强浪向基本一致,均为NNE- NE 向,实测波型多为风浪、风浪与涌浪组成的混合浪。

冬、春季以W 、NNE 向为主,夏、秋季以E-ESE 向居多。

本海区测得的最大波高H max 为4.6.m 的大浪(波向NNE )是由寒潮大风造成的风涌混合浪。

波玫瑰图见图1-4。

2、设计波要素根据大西山海洋站的长期实测波高资料、羊山岛的短期数据及气象站的设计风速资料推算出外海设计波要素,经浅水折射、绕射、缓坡地形引起的底摩擦衰减,传至规划港区前沿,初步推算出规划港区处的设计波要素(五十年一遇,设计高水位时)如表1-5:表1-5 各港区设计波要素表Table 1-5 Each port design wave elements table(三)海流本海区的潮流特征属正规半日潮流,海域海流以潮流为主,余流一般较小。

由于受到东、西连岛及周边海岸轮廓线和水下地形的影响,外海区潮流以旋转流为主,近岸多为往复流。

西大堤建成后海峡变成人工海湾,湾外海域仍受外海潮流控制,—6米等深线以外为旋转流,湾水域涨落潮流均从单一东口门进出,涨潮向西流,落潮向东流。

湾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实测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

涨、落潮最大流速均出现在中潮位附近,反映了由海峡向海湾转变后潮流特性由前进波向驻波型转变。

据西大堤建成后1994年8月的实测海流资料统计分析:湾口向湾的纵向分布上(B1-B3)湾口流速大于湾流速;湾口横断面(A1-A3)分布上,航道附近是主流所在,流速最大。

实测最大流速统计详见表1-6。

(四)余流本海区余流流速较小,一般在3 - 20 cm/s之间,港区余流方向偏西向,外海区为偏北及偏东北向,表层余流流向有时受风向影响较大。

表1-6 各站实测最大流速表单位:流速:cm/s,流向:度Table 1-6 The measured maximum velocity meter注:上表中1#、2#、9#、10#为田湾核电站附近水域的实测流速最大值,1#站为往复流,9#和10#为旋转流。

涨潮主流向偏西南向,落潮主流流向东北向,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

2.1.4 地质地貌本区基底地层为前震旦纪变质岩,主要岩性为白云片麻岩为主,埋藏普遍较深。

岩层上部堆积第四纪堆积物,含中、下更新统陆相沉积物和上更新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层。

表层为全新世海相淤泥层,厚度在4~30米,近岸浅薄,海峡中部、东部较深,西部较浅。

根据地质钻孔资料,港区海域发育有10个工程地质层,自上而下各层岩性特征和分布区域如下:淤泥(mQ4)灰、黑色,饱和、流塑状,有机质含量高,孔隙比大,具触变性。

平均含砂量8%,在墟沟和庙岭港区夹有厚数毫米的粉细砂薄层。

淤泥在横向上的变化规律为:海峡西北部淤泥沉积厚度小;海峡东南部近高公岛海域,冲刷强烈;在墟沟及连岛港区等淤泥上分布有粉土粉砂;在海积沙滩分布区基本无淤泥分布。

Q)粉质粘土(23灰黄色粉质粘土,潮湿、可塑,层厚2-4米,底板标高一般-8~-12米。

在老港区、磨刀塘及高公岛海域一带该层缺失。

Q)粘土(23主要为黄、棕色粘土,次为粉质粘土,可塑~硬塑,厚度一般2~5米,底板标高一般-9~13.5米。

老港区一带该层缺失。

Q)粉细砂(23以黄色—褐黄色,粉细砂为主,粉土次之,饱水,稍密—中密,近岸边地段相变为黄色粉质粘土。

海峡西北部,砂质厚1-2米,中部及东部砂层厚度增加,最厚达9米,海峡东口及高公岛海域砂层分布不连续,岸国地段砂层薄,底板标高一般-9~-15.7米。

老港区附近该层缺失。

Q)粘土(13以粘土为主,粉质粘土次之,棕黄色夹白色、黄色、可塑—硬塑,除岸边地段外,海峡自南向北、自西向东厚度逐渐增加,一般厚度为2~4厘米,最厚达7.0米。

底板标高一般-12~-19米,该层在老港区及磨刀塘、高公岛海域一带缺失。

在庙岭港及海峡中部的局部地段,该层相变为淤泥质土。

粉细砂(23Q )以黄色粉、细砂为主,次为粉土,饱水,中密,岸边地段厚度小,海峡中心厚度增加,厚度一般0.9~3.9米,该层起伏较小,底板标高一般为-16~-20米。

老港区及高公岛海域该层缺失。

粘土(213+Q )黄-棕黄色夹少量灰白色、青灰色,稍湿、多为硬塑状,该层分布稳定,一般厚5~10米,底板标高一般-18~-28米。

局部地段分布有透镜状淤泥质粘土,灰色、软塑状,厚度一般2~5米。

粘土,中细砂互层(2213Q Q -) 棕黄色、褐黄色、稍湿、硬塑,局部为可塑。

中细砂为饱水、中密,砂层在海峡西北部较厚,达5~10米,向东逐渐变薄,底板标高-20~-26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