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参考文献改

参考文献改

【1】龚光彩、张国强等, 建筑能源结构与可持续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1999 年9 月, 华盛顿【2】.A pipeline & Gas Journal staff report , Long -Range Strategies for China' s Energy Security,Pipeline and Gas Journal , 1998, August【3】楼新荣,洪锡纲,朱冬生,谭盈科.氨水吸收扩散式制冷机.制冷.1994,4(4).【4】Srikhirin P,Aphornratana S,Chungpaibulpatana S.A Review of bsorption Refrigration Technologies[J].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1,5(4):343-372【5】R.M Lazzarin, A.Gasparella,P.Romagnoni, Experimential report on the reliability of ammonia-water absorption chillers[J],Int J.Refrig.,vol.19,No.4,pp.247-256【6】ULI Jakob,Ursula Eicker,Solar cooling with diffusion absorption principle[C],World renewable energy congress VII(WREC 2002)【7】B.C. Von Platen G.C. Munters,United States pat,1685764,1928.09.25 【8】Albert Einstein Leo Szilar, United States pat,1781541,1930.11.11Parker G J. The Effect of Foo tp iece Design on the Perfo rmance of a Small A ir2lift Pump [J ]. Internat. J Heat F luid F low ,1980, 2: 245~252.KhalilM F, Elsho rbagy K A , Kassab S Z, et al. Effect of Air Injection Method on the Perfo rmance of an A ir2lift Pump, Inter2nat [J ]. J Heat F luid F low, 1999, 20: 598~604刘振全、吴玉莹等人应用气液两相流分相模型的压降理论,对无泵澳化铿吸收式制冷系统在静止状态与制冷工作循环状态下的气泡泵的压力特性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9],得出了相关的数学模型,对气泡泵的结构设计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刘振全,吴玉莹,张中诚.无泵溟化锉吸收式制冷气泡泵压力特性数学模型的探讨.JoumalofGansuUniversityofTeehnology,VOI.29No.4.王汝金、刘道平等人提出了Einstein循环制冷机中气泡泵尺寸参数的理论计算方法[`01,通过对典型算例的计算推出了当提升效率一定时,若气泡泵设计内径小于某一临界内径时,需要的沉浸比随外部加热量的增大而增大;当设计内径小于临界值时,沉浸比基本不受外部加热量的影响;当外部加热量一定时,需要的沉浸比随着提升管内径的增加而减小,Einstein循环可以充分利用余热、太阳能等低品位能源作为装置的驱动力,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阙熊才、李红等人对无泵澳化铿制冷系统中的热虹吸泵在绝热弹状流工况下的提升性能做了研究!川,研究揭示了浓溶液提升高度、稀溶液浸没高度、气泡泵管内径等一些重要参数与澳化铿水溶液参数,流动参数之间的内在关系,求出了维持气泡泵正常循环工作必须具备的加热量范围,为该类型气泡泵的设计和运行提供了依据1968年,Stenning等人第一次引入了两相流基本理论和动量平衡理论,分析了相对小管径、低提升高度的空气提升栗"']。

1986年,Clark和Dabolt[^两个人提供了空气提升泵在弹状流态下运行的一般设计方程,这为气泡栗内的气液两相流动流型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1989年,彭一川等人忽略了局部阻力的影响,利用尼克林理论对不同工况下的气泡粟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发现上升管两相流流动形态随管径和气体流量的不同而不同,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模型,并得出了性能计算公式。

阚雄才等人【16 建立了绝热弹状流气泡栗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弹状流的流型判断以及管内径选择范围等气泡泵结构设计的关系式。

1998年,Delano_设计出了一个气泡泵模型,以空气提升粟原理为基础,对小管径气泡泵中栗送最大液体质量流量和气相质量流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2001年,White 基于单压Einstein制冷循环研宄了气泡粟性能,提出了气泡栗提升管内的两相流在弹 ..状流态向块状流态过渡时,气泡栗的输送效率最高…],效果最好。

Nicklin等人基于弹状流理论,对空气提升泵的性能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管径、管长、出口压力、沉浸比等参数对空气提升泵效率的影响[i]。

Stenning和Martin 首次引入两相流理论和动量平衡,研究小管径和低流量的空气提升泵的提升性能,假设提升管内流体为一维流动,对于给定管径,不同沉浸比、不同气体流量用以确定最大的液体提升量[ii]。

Delano根据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建立气泡泵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热量输入、提升管直径、浸没比对气泡泵性能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

阙雄才等对无泵溴化锂吸收式太阳能制冷机中的气泡泵,建立了绝热弹状流气泡泵的数学模型[错误!未定义书签。

]。

Clark 和Dabolt提出了空气提升泵在弹状流工况下运行的通用方程式,研究发现对于提升管管径为10mm左右时,管内摩擦损失变得尤为重要[iii]。

i Nicklin, DJ, 1963. The air lift pump theory and optimization[J]. Trans. Inst. Chem. Eng.41,29–39.ii StenningAH, MartinCB, 1968. An analy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air lift pump performance[J]. Eng. Power, Trans. ASME 90, 106–110.iii Clark, N.N., Dabolt, R.J., 1986. A general design equation for air-lift pumps operating in slug flow. AICHE J. 32, 56–64.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比较了扩散吸收制冷与Einstein制冷,综述了国内外Einstein制冷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2)对原始循环装置进行了初步结构改进,采用Patel-Teja立方型状态方程及Panagiotopoulos-Reid混合规则,得出了Einstein制冷循环中的两组混合工质对的相平衡物性数据;依据所拟合相平衡曲线,结合制冷装置的经济实用性,确定了Einstein制冷循环的初始运行工况。

3)应用两相流均相模型理论,对Einstein制冷系统中气泡泵在绝热弹状流工况下的工作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建立了气泡泵提升性能的理论模型。

导出了固定气泡泵内径、沉浸比下使用氨水工质组的气泡泵气体流量与液体流量和提升效率的性能关系曲线,为气泡泵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4)在热力学计算的基础上,对Einstein制冷系统实验装置的各部件进行了结构设计和计算。

并针对关键部件进行了阻力损失的计算,来验证部件达到设计要求。

Delano[12]基于Stenning和Martin的空气提升泵分析[24]设计了一个气泡泵模型,但并未进行优化。

使用水-空气工质对小管径气泡泵中气相质量流量与泵送最大液体质量流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实验研究。

Schaefer[15]在Delano的模型基础上,用单相紊流摩擦系数取代实验经验值,分析了直径、沉浸比、提升流体质量流量和外部输入功率之间的关系,在沉浸比为0.7、管径为8.6mm时,气泡泵性能有7.9%的提升。

White研究了Einstein制冷循环中的气泡泵性能。

实验表明:输送效率对于沉浸比十分敏感,在固定液体流速、沉浸比0.4~0.8时其值相差十倍。

而在相同沉浸比时改变流速对输送效率只有较小的影响[25]。

在确定的浸没比和液体流率下,效率可能会随着管径的减小而突然下降,这是由于弹状流流态发生转变造成的。

因此存在最佳的设计管径,在设计时推荐选用比最佳值稍大的管径。

提升管中的两相流在从弹状流向块状流过渡时,其输送效率最高,并根据两相流理论提出了弹状流向块状流发展的转变准则,并指出该准则的局限性,即管径较小时,液体的表面张力影响较大,建议研究表面张力对小管径输送效率的影响[26]。

薛相美[29]根据两相流流型转换理论,推导了气泡泵从弹状流向泡状流转变和从弹状流向块状流转变时液体流量、气体流量与管径的关系式;根据空气提升理论、能量平衡、质量平衡推导出了气泡泵的性能关系式。

并具体分析了压力为0.4MPa、浓氨水质量浓度为18%、氨水温度为303K、发生温度为375K时气泡泵的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在弹状流下限、大沉浸比时液体循环量较大。

平亚琴以两相流分相模型理论为基础,水为工质,建立了气泡泵在绝热弹状流工况下的工作特性的理论模型,并实验论证了该理论模型。

当气体流量沉浸比较小时,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曲线相一致[33]。

但该理论模型存在局限性,只适用于两相流流型为弹状流。

纵观最近几十年,国内外专门研究Einstein循环的气泡泵文献甚少,他们主要研究空气提升泵的性能,由于空气提升泵的工作原理与气泡泵相似,因此,后来学者主要借助空气提升泵的理论应用到气泡泵的研究方向。

而气泡泵的运行实质是提升管内的气液两相流的上升流动,由于两相流理论的发展,所以又有不少学者用两相流的流动理论和两相流流体力学的相关理论建立气泡泵模型。

1929年,Stepanoff[9]运用热力学理论分析了提升管管径、沉浸比、空气与水的比例,对空气提升泵性能的影响。

1931年,Pickert[10]分析了空气提升泵的工作性能。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两相流理论得到了充分发展,研究学者们对空气提升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两位是在两相流理论发展之前研究空气提升泵的主要代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