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宿珍
教育的成就取决于对诸多可变因素的精妙的调整,因为我们是在与人的思想打交道,而不是与没有生命的物质打交道。

(《教育的目的》第7页)
首先我们要知道哪些是可变的因素?怀特海在前一段
说的很清楚:教师的天赋、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学校外部(邻近环境)所赋予的机会,以及其他相关的因素。

在教学关系中,师生的关系最为微妙,教师的能动作用更为关键,所以教师自然成为这些可变因素的调整者。

依次展开,教师首先要致力于自我的修炼,教育水平的提高。

我始终相信所谓的“天赋”,更多的靠的是内在的修习,外在的追求。

任何行业多少需要一点天赋的,教师的行业也不例外。

我看到很多优秀的教师对待教育问题有读到的见解,往往是他们面对问题的兴奋感不同。

而获取这样的幸福感便是天赋。

其次是对学生智力类型的研究,不同学生的学习模式或者学习方式应与自身的智力类型相结合。

如有的学生形象思维加强,那么画脑图的方式利于他的学习;有的学生语言思维很强,复述应该成为他的主要学习方式;有的学生是听力为主的记忆方式,那上课强迫他记笔记就是在损害他的记忆等等。

因材施教的原理也即
在于学生智力类型的不同。

接着,教师应该着力于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期望,实际是学生对当下生活的希望。

这种希望需要建立在自信、自尊、自我认同的基础上。

也即学生需要在某些方面取得成绩并得到认同,加强内在的这部分,使他能更好的成为自己。

这样线索就清晰了,教师首先要自我修炼,内心强大,然后对学生的智力类型做出正确的评价(评价而非判断,因为任何智力类型既有正向的一面,也有负向的一面,正确的评价便是一种真正的接纳),引导学生的自我期待,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他发展的环境。

剩下的,恐怕就只有陪伴与等待了,因为具体的事情,还得学生自己完成。

不到万不得已,教师都不应“替代”他们完成,须知,替代完成就是替代成长。

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于树木来认识树林。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彩多姿的生活。

(第9页)
什么是“树木”?即是学生当下学习的知识或者是技能。

什么是“树林”,即是学生已经开始的生活本身。

换言之,就是用学习当下的东西来认识多姿多彩的生活。

这两句话中蕴含的东西非常的丰富。

首先,树木不等于树林,树木是组成树林的必须的单位,但树林绝非树木的简单堆积。

树木与树木之间有关系,感受到这样的关系,树木与树木之间才能形成树林。

这一逻辑用“解释学循环学”阐释最为精妙,在此不再赘述。

怎么才能达到呢?首先不能将知识割裂。

但我们太喜欢割裂生活了,非要把整体性的东西分成若干具有边界的东西,变得语文是语文,数学是数学,化学是化学······其实它们都是生活的部分。

教师的任务不是分裂他们,合适将他们在生活中整合起来。

我非常喜欢一套丛书,院士写给中小学生的系列。

明显地可以感知到院士们在努力将各个学科整合,还原他们本来的面目。

如给小学生写的趣味的数学,作者就将数学写入一个个生动活泼的童话故事中。

数学的美、语言的美、故事的美都编织起来,成为综合体。

也鲜有老师做这样的安排,比如历史课程学习到盛唐时,语文科就应该加以配合唐诗的鉴赏,政治教师加以封建社会的政治体系,地里老师配以当时中国的地理地貌······也即一个整体的,合的,而非人为的割裂开。

现代学校虽然提高了培养人才的效率,增加了数量,但在质量上不见得比古人高明了多少。

分割的东西,同时也舍掉了宝贵的创造力与实践里。

师生都被大量的“呆滞的思想”,破碎的知识所泯灭。

呜呼,多么的悲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