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研教材的五个层次
王海萍
钻研教材是备课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如何钻研教材,里面可谓玄机多多:从内容上说,要把握内容、提炼中心、研究写法、揣摩语言等;从程序上说要思考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如何让学生学习、让学生从中得到什么;从观念上讲,既要从传统的文章学的角度去鉴赏和品味,更要从现代阅读学、信息学的角度去吸收、筛选和占有;从层次上说,要走出自我的、一元的认识误区,学会换位思考:从作者角度、从编者角度、从自我解读角度、从学生学习角度、从他人评价角度等层次上认真钻研教材。
下面就从层次的角度,谈点本人对钻研教材的粗浅认识,并就教于方家。
所谓钻研教材,从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角度看就是教师本人以课文为中心形成一个辐射圈:广泛占有各种与作品有关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包括文本的、生活的、生命历程的等)而读出自己的感觉,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的行为。
钻研教材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教材。
多读既包括遍数的规定,也指方式的多样——比如朗读默读交叉进行、浏览精读相结合,还指占有丰富的相关资料。
我认为钻研教材,至少要读四遍,并做到边读、边思、边悟、边记:第一遍,整体感知,捕捉灵感;第二遍,带着问题,读书解疑;第三遍,读出启迪,读出联想,读出新意;第四遍,读书质疑,有所挑剔。
在此过程中,读出五种境界、五个层次。
⒈自我解读。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不要忽视自我的存在,语文我们知道,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
此外教师的自我解读还有更独到的育人价值——以自己良好的习惯感染熏陶学生,进而让学生从中悟出求知做人的哲理。
在自我解读时,需要尽可能地创设一种陌生化的阅读情景(即远离各种资料只与作品对话),才容易读出自己的新意。
从自己的人文视野、生活阅历、性格习惯、心理状态、兴趣爱好出发,有所思考的读、有所联系的读:或主旨、或题材、或手法、或语言,或读有所启发、或读有所顿悟、或读有所联想、或读有所疑惑,进而再读、思考、探究、实践,读出自己心目中的哈姆莱特。
在自我解读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个换位思考的问题,选择阅读视角的问题,那就是尽量选择多个角度,把自己的思维发散开来,去解读、去感悟、去品味,以期获得不同的结果。
⒉回归阅读。
这是一种传统的读法,即尽可能地读出作品的原汁原味。
设身处地地为作者想想,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过程中,读懂作者创作意图:这主要是针对文章主旨而言的。
通过对教材自身及相关资料阅读、思考、钻研,读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脉络、思维轨迹等。
途径有三:⑴从文中捕捉作者思维、情感、思想、认识的蛛丝马迹;⑵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从作者的角度进行考虑;⑶多看些作者谈创作的相关资料。
⒊换位阅读。
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读,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角度阅读,从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角度阅读,从促进学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阅读。
一方面从学生的生活、情感、思维的层面上换位阅读和思考;另一方面针对学生阅读读中发现和存在问题,进行有所侧重的选读;其三在设计教学时,多从学生生活阅历、心理发展出发、学识疑惑、思维障碍确立教学策略和评价尺度;四是针对教学具体情景,从学法指导的角度进行急中生智式的阅读,以便自己的指导更有针对性;五是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教师自己的某些阅读见解不是框定学生认识的金科玉律,而是众多见解中的一种、示范学生的例子、点拨学生的魔杖、师生平等对话的契机。
⒋目标阅读。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选入教材的文章不仅仅具有作品的价值,还有教学的价值,是编者选来供学生学习的例子。
教师在钻研课文时,还应该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体系,读懂编者的意图。
也就是说,要把一篇文章放到课程标准中读,放到整个教材体系中读,放到整个单元中读,目的在于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这样需要读懂三方面的内容:读懂课程标准中有关的条款及要求,结合单元提示课前提示、
课后练习去解读课文、读懂教参中的相关分析和拓宽性资料。
并在此坚持上加以整合,选择教学的最佳角度和切入点。
⒌借鉴阅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读历代前人的解读感悟和分析,以便站在前人的肩上,高瞻远瞩,眼界更开阔。
在阅读过程中,一方面要联系原文对照阅读,以便去伪存真、去粗去精;另一方面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是让他人观点为我所用,丰富充实补充自己的认识,而非人云亦云,让前人之认识左右自己。
——《语文教学之友》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