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常见意象与典故100个1.月亮:一般在古诗文中用作由月亮本身引发的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煜《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
2.杨柳:在古诗文中,“杨柳”即指柳树,而不是杨树和柳树的合称。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以折柳表惜别,由此表现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名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3.长亭: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后用来指代陆上的送别之所。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的便是离别时的场景。
4.杜康: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被尊为酒神,后世因以“杜康”借指酒。
曹操《短歌行》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5.沙场:平沙旷野,多指战场。
王翰《凉州词》有名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6.桑梓:《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
”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
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7.丹心:指忠诚、赤诚之心。
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汗青:同汗竹,史册。
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9.哀鸿:哀鸿: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出自《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比哲人,谓我劬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10.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树”,常用于象征爱情或相思。
王维《相思》诗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1.献芹:也叫“芹献”,典出《列子》卷七《杨朱篇》: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嘴巴也刺破了,肚子消化不了也疼痛得要腹泻。
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也用作谦辞,形容自己送给您的东西不好,您请多包涵。
12.劳歌:一指劳歌指劳作者之歌,如”唐代张旭《清溪泛舟》诗:“旅人倚征棹,薄暮起劳歌。
”二指送别歌,即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后来便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13.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14.蛾眉: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因此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出自《诗·卫风·硕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也常用来代指美女,如“宛转蛾眉马前死。
”(白居易《长恨歌》)15.问鼎:传说禹筑了九鼎,传夏,商,周三代,成为政权的象征。
春秋时,楚庄王陈兵于洛水,向周王朝示威。
周派使者慰劳,楚庄王便向其问鼎的大小轻重,即表明自己有夺取周朝天下的意思。
后来用“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也指在某方面取胜。
16.伯乐:伯乐,相传春秋时人,以善相马著称。
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韩愈《马说》中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7.洗砚池:又名“砚池”、“墨池”,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王羲之故居内,相传以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相传幼年刻苦练字后,经常到池中洗刷砚台,长时间后以至于池水呈墨色。
王冕诗《墨梅》便化用此典:“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18.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席间项羽未杀刘邦,而是放虎归山。
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是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的原因。
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19.闻鸡起舞:《晋书·祖逖传》记述: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20.悬梁刺股:股,大腿。
形容学习非常刻苦。
战国时,苏秦发愤读书,深夜感到瞌睡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
后来终于成为那个时代著名的政治家。
汉朝的孙敬,为了不让打盹影响学习,用绳子系着头发,悬在屋梁上,一打盹,头皮就会被绳子扯疼。
他后来成为一位儒学大师。
21.乐不思蜀: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
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22.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数次迁居。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
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其中的三是多次的意思,并不确切地指三次。
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23.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24.拔苗助长:也作“揠苗助长”。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25.鸿雁传书: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
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
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
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
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
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
26.桃花源:出自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27.鸡犬相闻: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指人烟稠密。
相闻,可以互相听见,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示一种和睦的景象。
语出《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8.无人问津:同出自《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津指渡口。
先多用来形容受冷落,表示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某件事、某种东西。
29.不为不斗米折腰:公元405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一次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督邮为人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若不满足他便栽赃陷害。
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不得不去,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后比喻比喻为人不庸俗,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30.孟母三迁: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人称“亚圣”。
他三岁那年,父亲去世了。
开始,母子俩住在墓地附近,常看到出殡的场面,孟母怕影响他学习,把家搬迁到集市附近。
在集市常看到杀猪卖肉也不行,又搬到一所学堂附近。
孟子每天看到的是读书郎,就喜欢读书了。
于是,他们才住了下来,不再搬家了。
比喻注重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
31.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也可简称为锦城。
在三国蜀汉时期,因成都蜀锦出名,成为蜀汉政权的重要财政收入,蜀汉王朝曾设锦官和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锦官城的称呼由此产生而声名远扬。
后世也常以锦城和锦官城为成都作为成都的别称。
杜甫《春夜喜雨》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2.姑苏城:姑苏即苏州,古称吴,位于长江以南,太湖东岸的长江三角洲中部地区,华东地区特大城市之一。
姑苏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长期是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都城,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关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迹。
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使得“姑苏”的名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3.临安:现在浙江杭州市,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南宋统治者曾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
林升有名诗《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4.周公吐哺:《史记》记载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
”意谓其礼贤下士,求才心切,洗发时多次挽束头发停下来不洗,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
后遂以此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
曹操《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即用此典。
35.纸上谈兵: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36.一鸣惊人:比喻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人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春秋时,楚庄王当国君的前三年,只知享乐,不管国事。
申无畏出了个谜语让他猜:“有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笑着说:“这只鸟,要么不飞不鸣,要飞就直冲云霄,一叫就让人震惊。
”从此,他励精图治,成为霸主。
37.负荆请罪:比喻向人认罪赔礼。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智勇双全,击败了秦国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被任命为上卿,老将军廉颇不服气,扬言要当众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后,尽量躲避。
他说:“秦国不敢来犯,就是因为我们文臣武将团结一心,为了国家,不必计较个人恩怨。
”廉颇听说后,很惭愧,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认错。
38.杯弓蛇影:西晋时,一个叫乐广的人请一位朋友来家里喝酒,朋友看见酒杯里有条蛇在游动,回家就病了。
乐广知道后,又把这人请来,让他坐在原来的位置,告诉他那条蛇是挂在墙上的一张弓的倒影。
朋友如释重负,病也很快好了。
后用来比喻因疑虑而引起惊恐和担忧。
39.高山流水: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