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目录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知识技能课程设置基本信息相近专业知名院校展开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知识技能课程设置基本信息相近专业知名院校展开编辑本段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病害、作物遗传育种以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编辑本段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作物生产和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作物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种子生产与检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编辑本段知识技能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生物学科和农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3.具备农业生产,特别是作物生产的技能和方法;4.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5.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6.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编辑本段课程设置主干学科:作物学主要课程: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应用概率统计、遗传学、田间试验设计、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育种学、种子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推广学、植物病虫害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不少于30周。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专业名称:农学专业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农学学士专业代码:090101编辑本段相近专业农学园艺植物保护茶学草业科学烟草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应用生物科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编辑本段知名院校一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是由原作物学院、植保学院和园艺学院3个学院合并建立,学科覆盖作物学、植物保护学、园艺学3个一级学科,其中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果树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现有学科方向还包括蔬菜与设施园艺学、种子科学、园林、农药与植物植检。
学院下设9个系。
[1]二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前金陵大学农学院和中央大学农学院的农艺学科与浙江大学的农科部分合并建成南京农学院农学系。
2000年,经学校统一规划,农学系组建成农学院。
学院现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2个博士学位点、9个硕士学位点和4个本科专业。
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学院具有国家级研究中心2个,实验室配置属世界领先水平,近年取得了若干国家及省部级成果。
四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成立于1999年6月,现有农学系、园艺系、植物保护系、茶学系、应用生物科学系5个系,1个附属教学实验农场和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科学研究所、茶叶研究所、应用昆虫科学研究所、农药与环境毒理研究所、蔬菜研究所、果树科学研究所、园林研究所、生物信息研究所等10个研究所组成。
现设有蔬菜学、茶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等。
学院有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学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拥有包括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在内的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
以及应用生物科学(下设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学、园艺科学与工程、茶学、应用分子生物学5个主攻方向)、园林2个本科专业。
五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1926年国立中山大学成立,其农学院设有农艺等3个系。
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由原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和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一部分合并,组建成立华南农学院,设有农学系,2001年改系设院。
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和生态学科列为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学院现设有本科专业2个:农学专业和生态学专业;硕士专业点4个: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生态学和茶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作物学;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作物遗传育种和生态学。
并设有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和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的生态学部分。
六山东大学农学院农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906年设立的山东高等农林学堂,至今已近百年。
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山东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山东农学院农艺系和齐鲁大学农业专修科合并而成。
1978年之后,与土化、植保分开独立成系。
2000年12月在原农学系的基础上组建为农学院。
2001年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全院设有植物科学与信息系、植物遗传育种系、种子科学与工程系和1个实验教学中心,1个农学实验站以及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所、小麦研究所、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所、花生研究所、种子质量研究测试中心、玉米研究中心、棉花研究室、药用植物研究室等。
学院拥有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及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农业生态、种子科学与工程、作物品质改良与质量监控5个二级博士点和3个硕士点;设有农学、农学师范、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中药资源与利用5个本科专业。
七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办学历史悠久。
其前身始于清朝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后几经演变,于1952年由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农学院、中山大学等六所大学的农艺系合并成立华中农学院农学系,下设农学、植保、土化三个专业。
1954年在农学、植保、土化三个专业的基础上设立农学系、植保系、土化系。
农学系和植保系师资力量雄厚,汇聚了一批知名专家在此任教,有二级岗教授杨新美、胡仲紫、章锡昌、刘后利等。
随着学校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在学校院系与学科调整过程中,原农学系和原植物保护系于2002年7月合并,成立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学院现有作物学与植物保护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作物学(含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第三期重点建设学科、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2002年作物学评估排名第一;植物保护学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被评为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
学院建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13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拥有一批多学科、多层次的科研基地群,为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包括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国家油菜武汉改良分中心等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与研发中心,教育部油菜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华中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微生物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湖北省作物病害监测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昆虫资源利用与害虫治理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水稻研究中心和湖北农药制剂研究中心等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以及8个校级研发中心。
农学专业入选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植物保护专业被评为首批湖北省品牌专业;学院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和支撑计划、国家行业计划,湖北省及相关省份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及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际合作等科研项目多项,近年获批科研经费逾5000万元。
建成了“油菜的遗传改良”教育部创新团队,棉花遗传育种、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农业害虫治理与昆虫资源利用和生物质能源等研究团队发展势头良好。
改革开放以来,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3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审定作物新品种60余个,其中油菜新品种37个,累计推广面积2亿亩;授权专利17项。
“十一五”期间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SCI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加,近三年年均70余篇。
推广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10余项,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编辑本段就业前景近年大学毕业生人才招聘会上,农学专业人才成为亮点,农业类人才逐渐成为职场新宠。
21世纪中国所需的农业科技人才可能要达到几百万。
现代农业的概念远远超过人们的传统所认为的,种菜种粮。
养猪养鸡的范畴,已经涵概生态,营养,动植物检疫,食品加工、克隆、花卉、草坪、农药、化肥、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农村社会的发展、规划、开发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进期,农业人才招聘会频频举行,农业人才走势上扬,一向相对冷门的农业类人才逐渐成为职场新宠。
随着国内绿色景观神态的逐渐重视和深度开发、农业、园林、绿化、环保,园林/园艺景观设计及建筑规划类人才成为城市建设的新宠,也是当前人才市场供求的热点;从而绿色之旅和以人文为主题的农家之旅成为当今旅游的业的时尚,与园林,环保形成了就业链;一向相对冷门的农业人才近两年来也备受社会的关注。
以往作为冷门的农学也开始回暖。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方面的人才,农学作为培养农业生产很研究方面的高级人才的学科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近几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有减小趋势,而考研的百分率却有较大增长。
以中国农业大学近几年农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97届毕业生就业百分比为76.8%,考上研究生的占毕业生总人数比率为7.1%;98届,前者为64.7%,后者为12.6%;99届,前者为67.9%,后者为13.6%:2000届,前者为44.1%,后者为28.8%。
不难看出,今后本专业毕业生考研究生将是一个热门选择。
而在就业的毕业生中,大部分就业于科研院所或种子公司,分别为13.5%和11.9%,占一次就业总人数的57.6%。
但是随着社会对农业、对农业院校观念的转变,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学校自身实力、知名度提高。
现代农业依靠生物技术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社会上对农业认知发生变化,大家逐步改变了原来的“学农就是种地”,农学就是和黄土地打交道的传统观念,农学类专业都呈现出蓬勃的上升之势,就业面也越来越广,社会地位和声誉都在提高。
特别是在2006年,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农学学生就业率居于各专业之首,达到78.38%。
由此看来,农学专业及其毕业生的就业都在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21世纪农学专业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