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图书馆一上海图书馆是一个研究型公共图书馆,建于1952年7月,原址位于南京西路325号,后搬迁至淮海中路1555号。
1996年12月20日,上海图书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大型综合性研究型公共图书馆,跻身于世界十大图书馆之列。
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是一个综合性情报研究和文献服务单位,成立于1958年11月,原位于淮海中路1634号。
1995年10月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合并,成为中国国内第一个省(市)级图书情报联合体。
合并后的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简称:馆所)是上海市人民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
上海图书馆新馆1993年奠基动工,1996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
其占地面积为3.1公顷,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
多维台阶式块体顶部造型如同自然生长的台阶,象征着文化的积淀和人类向知识高峰的不断攀登。
馆内拥有设施完善的阅览室、个人研究室、展览厅、学术活动室以及报告厅、多功能厅和音乐欣赏室等。
采用现代化文献采访、编目、流通、书目查询等功能的计算机集成管理和服务系统。
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助推读者的阅读,相继推出外借数字移动阅读器、手机书馆、电子阅报栏、网上委托借书、e卡通--上图电子资源远程服务以及"我的图书馆"(一卡通行证)读者免费阅读等现代化数字服务新举措。
馆藏丰富,门类齐全。
拥有图书、报刊和科技资料近5200万册(件)及15万余张老唱片等非书资料。
馆所为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所在地,馆藏历史文献370万册,距今1400年的《维摩诘经》是上图最早的藏品。
拥有家谱342姓氏计1.8万余种,是国内外收藏中国家谱最多的图书馆。
馆所实行免费办证,坚持"360行,行行可以办证、365天,天天对外开放"。
探索现代图书馆的多元化服务形式,形成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系统、上海公共情报服务平台、"上图讲座"、"上图专递"、"上海之窗"、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上海年华、馆藏文献精品年展等10多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现代服务品牌,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上海图书馆以"积淀文化、致力于卓越的知识服务"作为组织使命,以"精致服务、至诚合作、引领学习、激扬智慧"作为核心价值观,向着"世界级城市图书馆"的目标迈进。
二上海图书馆拥有设施完善的阅览室、研究室、展览厅、报告厅、学术会议室以及音乐欣赏室和影视观摩室,为读者提供了宽敞、舒适的学习环境。
全年接待到馆读者190万人次,流通图书约180万余册。
馆藏文献达到5095万册(件),以历史文献最具特色,包括古籍170万册(件),碑帖拓片15万件,名人手札约10万件。
古籍中包括善本2.5万余种,17万册,其中宋元刻本300余种,唐、五代以前写经224余种。
在专类收藏方面,有1949年以前编纂的历代地方志约5400种、家谱1.8万余种(342个姓氏),朱卷(包括会试卷、乡试卷及贡卷)8000余种。
在这些珍贵的馆藏中,有国家一级文物700种,二级文物1300种。
最早的藏品《维摩诘经》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
中国名人手稿馆还收藏了清末以来的文化名人信函、日记、题词、图片、珍稀文献等5万多件,其中巴金等文化名人的手稿正被逐步数字化。
1、中文报纸:1508种,现报1235种(一楼4108中文报纸阅览室)。
2、中文期刊:19915种,现刊8574种(二楼3202中文社会科学期刊阅览室和三楼3302中文科技期刊阅览室)。
3、中文图书:2420050册(二楼4202中文社会科学图书阅览室和三楼4302中文科技图书阅览室)。
4、中文古籍线装书:共约1700000余册。
其中善本25000种170000册,属国家一、二级藏品2256种13526册。
另有5400余种90000余册地方志,8000余种10000余册清代朱卷等。
(二楼1210古籍阅览室)。
5、碑帖:共约150000件,其中善本2182种3142册,列入国家等级藏品的宋拓本44种。
另发现善本近百种。
6、中国家谱:共约12000余种近100000册。
其涉及22个省市、329个姓氏。
(二楼1213家谱阅览室)7、旧平装图书:已编目的有140000种330000册,其中全国孤本28000余种,尚待编目的有510000册。
(一楼1110近代文献阅览室)8、近现代报纸:共有1850种,1949年10月前出版的各种报纸3543种,其中上海地区的外文报纸92种。
(一楼1110近代文献阅览室)9、近现代杂志:已编目的1868;1949年10月前出版的各类杂志共约18733种350000册(书目数据19530条)。
其中最具特色的一类文学类期刊如《瀛环琐记》等、画报类刊物如《瀛环画报》等、社会科学类期刊如《东方杂志》等均收藏齐全。
(一楼1110近代文献阅览室)10、旧外文图书:共有1949年12月底前出版的外文图书500000余册。
文种涉及拉丁、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法、德等10多种。
另有颇具特色的旧日文图书80000余册。
11、地图:共约近万种14000余幅。
其中不乏孤本与珍品,如1855年英租界土地规划图,1864年、1865年上海英美公共租界图,明末南怀仁亲定的"坤舆全图"等。
12、上海地方文献:有1985年后出版的上海主题的文献共8454册,上海历史图片21429张。
(一楼1102上海地方文献阅览室)13、外文报纸:377种,现报77种。
(四楼外文报纸阅览室)14、外文期刊:19564种,现刊6131种。
(四楼外文期刊阅览室)15、外文图书:561165册(2000年底)。
(四楼外文图书及会议录阅览室)16、数字文献:光盘数据库65种;网络数据库11种。
(四楼3402室)17、盲文资料:盲人版中文图书41种,107册;盒式录音带157种。
(一楼综合阅览室)18、专利文献:收藏有美、法、英、日、瑞、俄、中、欧洲、世界专利及台湾地区专利29014546件(2000年底)(三楼1315专利检索工具阅览室)。
19、技术标准资料:收藏有德、法、英、俄、日、澳、美及部分机构、协会、行业的标准、国际电子协会标准、国际标准、中国国际标准、行业标准等313314件(2000年底)(三楼1315专利检索工具阅览室)20、科技报告:收藏有美国的PB报告、AD报告、NASA报告、DE报告1884570件(2000年底)。
(三楼1315专利标准科技报告阅览室)21、产品样本资料:收藏有产品样本资料11540盒(册)。
(四楼外观设计样本阅览室)22、音像资料:收藏有音像资料196814盒(张)(2000年底)。
(三楼1315第二视听室)23、全国中文报刊索引:《全国报刊索引》书本:(月刊,分哲社版、科技版),数据收录自中国国内公开发行的8000。
多种期刊(含部分港澳台期刊)、200多种报纸,月更新约36000条文章篇名。
《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5600000条(2001年底),年更新约500000条。
《国内专业会议篇名数据库》约350000条(2001年底),年新增报道400 个,30000条。
三新馆采用先进的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进行文献采访、编目、流通、书目查询等现代化管理。
读者可通过计算机iP ac查询系统,查询馆藏文献资料,检索上海及海外的文献信息资源。
电脑控制的自走小车送书系统使读者在20分钟左右便可获得所需的图书资料。
上海图书馆是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总馆所在地,现拥有37家区(县)公共分馆、高校分馆、专业分馆,街道乡镇基层服务点正不断向社区延伸,与上海的高校、科研机构、区县和企业集团的图书馆、情报机构联手,积极开展上海地区文献资料协调采购工作。
上海图书馆与全球在线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以及中国国内外65家图书馆和信息机构建立了馆际互借协作关系,实现了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
由境内外资深馆员组成的"知识导航站",利用网络平台,为读者提供各类参考咨询服务。
信息咨询、科技查新、战略信息研究部门,为社会大众、企事业单位、决策机关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图书文献和信息咨询服务。
上海图书馆在全球六大洲22个国家和地区的30家图书馆开设了"上海之窗"。
作为国务院新闻办主办的"中国图书推广计划"子项目之一,目前已向境外图书馆赠书达1万多册,成为上海对外交流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对外宣传活动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上海图书馆举办内容丰富多彩的系列"上图讲座"和文化艺术类展览,以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满足社会的文化信息需求。
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成效,上海图典、上海文典、古籍善本、点曲台、科技会议录、中国报刊、西文期刊目次、民国图书、科技百花园、图书馆杂志等资源库,可供世界各地的读者在网上访问阅览。
四办证对象为持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或护照等)的中国公民和外籍人士。
满14周岁没有身份证者,请带好印有身份证号码的户口簿。
1.读者证内各功能有效期为一年,到期请及时验证。
同时也可根据个人所需,增添新的读者证功能。
2.外地和外籍读者需填写上海住址及电话,办参考外借功能需同时出示本市长期居住证。
3.满14周岁还没有身份证者,只能办理普通阅览和普通外借两种功能。
4.每项功能之间不补差额,选择时请慎重考虑。
5.各分馆也可办理含普通外借功能的读者证。
6.阅览功能办出后不能退还;外借功能只能退还押金。
7.读者证限本人使用,冒用、借用工作人员有权收回。
8.每位读者只能申办一张读者证。
9.妥善保管,读者证因保存不当,造成不能使用时,需重新制卡,收工本费10元。
以下是读者须知。
1. 读者可凭本人有效的参考阅览和临时参考阅览功能的上海图书馆读者证、离休证、残疾证、老年优待证到古籍出纳台验证,换取铜牌后,将铜牌交阅览室工作人员,便可进入阅览室。
2. 读者在本阅览室可利用的文献资源包括:开架文献与工具书,普通古籍,善本古籍,古籍类数字化资源等。
已有影印件或已经数字化的文献一般不再提供原件阅览。
善本一般不提供原件阅览。
如确有特殊需要阅读原件,需说明原因并出示有效证明,经批准后方可借阅。
3. 检索古籍文献可利用卡片目录、电子目录或书本目录,并通过书名、著者、分类等多种途径检索。
借阅古籍请填写《历史文献阅览单》,每次至多四种。
4. 本室书籍仅供室内阅览,读者如需复制古籍包括数字化资源,请与工作人员联系,详细填写《委托复制单》,按规定缴纳复制费用。
5. 当天未能看完的古籍可以向工作人员提出保留申请,保留期限一般不超过3天。
6. 阅览古籍时请把古籍放在专用架上阅览,勿将手臂、身体压在古籍上;抄录资料时,请用铅笔,勿用水笔、圆珠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