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作文专题复习 “慎独”素材串讲

高考语文作文专题复习 “慎独”素材串讲

作文“慎独”素材串讲一、解释何为“慎独”“慎独”出处:1.“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所以,君子就是在别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要谨慎小心;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警惕注意。

隐秘的事情,没有不被人发现的;细微的事情,没有不被显露出来的,所以,君子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警惕”2“所谓诚其意,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大学》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喜爱善良。

只有这样,才能说自己的意念诚实,心安理得。

所以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时候,使自己规行矩歩。

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

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

而装出一付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

其实别人的眼睛是雪亮的,看透这些坏人坏事,就像是见到他们的五脏六腑一样,那么这种隐恶扬善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

这就是说,人心里有什么样的实际德性,外表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言行表现。

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时候,即使独处之时,也要使自己规行矩歩。

3.“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不得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礼器》4.慎独者,慎闲居之所为。

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也。

——郑玄5.“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明显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诚其意’。

”——朱熹《朱子语类》6.“慎独”是儒家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观念,“慎”最初含义理解为“诚”,即心不自欺,指内心的一种精神状态,《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等篇均作此意解。

——在个人独处的情况下,也要谨慎小心,自觉遵循法度和道德,不要因为别人不在场或不注意的时候而干坏事。

这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或方法,称之为“慎独为入德之方”。

以郑玄、孔颖达、朱熹等为代表的经学传统解“慎独”为“谨慎独处”。

7.而另有人据简帛《五行》篇解“慎独”之“慎”为“诚”或珍重之意,“独”则是指作为本体的心,“慎独”即指内心的专一或珍重自己的内心,这样对“慎独”的解释就由强调外在行为的“谨慎独处”论转为强调内心的专注专一。

3 后世多参照郑玄、朱熹的说法,认为“慎独”是强调独处时候的作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独”),侧重道德品质上的自我约束和自律(“慎”)等。

二、围绕“慎独”的立意1.是什么a. 谨慎独处,在个人独处的情况下,也要谨慎小心,自觉遵循法度和道德,不要因为别人不在场或不注意的时候而干坏事b.内心的专注专一,珍重自己的内心,使内心专一。

(注:a 是最保险,肯定不会偏题的选择)2.为什么(重要意义)a.自我完善之道——君子修身养性,自身道德修养的标准,为儒家所大力倡导。

b.社会安然之法——人民道德高度自律性的形成,可提高人民遵守社会规范礼仪的自觉性,提倡这种修身的德性,是仁人志士所认为的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手段,(注:可由此分述为很多小分论点,如获得自我良心认可,赢得他人信任和敬重,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等等)3.怎么样(如何做到慎独)a.注重“隐”处,“隐,暗处也。

”暗室不欺,君子之道更体现于在“暗室”中的行为,注重行为“隐”的方面,恰恰在于更有效地实行对于所有行为的自我制约,这是个人独处的道德要求。

b.注重“微”处,“微,细事也。

”指行为的细微之处,这是从对行为着手处的一种道德要求, 因为微处不容易被发觉,很可能就发展为“著”。

尽小者大,积微者著。

要“禁于微”。

(注:“隐”“微”是“慎独”的两段,要注重谨慎的自我省察,不要使任何不好的念头滋生于幽暗和细微之中。

由此可设置分论点如慎独需自律、慎独需自省、慎独需自重或表里如一,不自欺;严格要求,不断反省;保持独立性,不与世俗合污等等等)三、作文结构组织安排可参考以下结构:1.开头引出“慎独”话题——可用名言、或用排比、比喻等等,可在此处大秀一把文采。

2.自然过渡到第一分论点,引用事例,加以分析论证。

3.过渡到第二分论点,引用事例,加以分析论证4.过渡到第三分论点,引用事例,加以分析论证5 结尾总结,点明中心,深化主旨。

此处不妨再秀一把文采。

可于其中添加细枝末节,如联系自身、或对比、或引申等等,但大局还是走正路为好。

四、作文素材分享【名人故事】1. 柳下惠坐怀不乱春秋战国时期,鲁国郭门。

在一个天寒地冻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

有一个没有住处的美貌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并没发生非礼行为。

2. 蘧伯玉不欺暗室蘧(qú)伯玉,名瑗,字伯玉,春秋时蒲国人,是卫灵公时著名的贤大夫,“卫地多君子”,历来人们都将蘧伯玉作为卫国君子的代表。

“灵公与夫人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

公问夫人,曰:‘知此谓谁?’夫人曰:‘此蘧伯玉也。

’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

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

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是以知之。

’公使视之,果伯玉也。

”后因以“不欺暗室”谓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作昧心事——蘧伯玉非常贤德,人们十分敬重他。

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在宫中夜坐,先听到辚辚的车声,可车声到宫门时却消失了,过了一会儿,辚辚的车声又响起来。

卫灵公就问夫人说:“你知道刚才过去的人是谁吗?”夫人说:“应该是蘧伯玉。

”灵公问:“你怎么知道是他呢?”南子说:“君子是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的,车走到宫门口时没了声音,那是车的主人让车夫下车,用手扶着车辕慢行,为的是怕车声打扰国君。

忠臣和孝子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信誓旦旦,也不会因在黑暗之中没有人能看到而改变自己的操守。

蘧伯玉是我们卫国品行端正的大夫,仁而有智,对国家恪尽职守。

他不会因为现在是黑夜,没人会看见就忘记礼节,所以我觉得是他。

”灵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

3.颜叔子缩屋称贞《诗·小雅·巷伯》毛传记载:“昔者颜叔子独处于室,邻之釐妇(寡妇)又独处于室。

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放乎旦而蒸(麻秆)尽,缩(拆取)屋而继之。

”——在一个暴风雨之夜,邻居寡妇的房子被雨淋坏,到独处一室颜叔子这里避雨。

颜叔子让她进屋以后,一直让寡妇用烛火照明取暖,后来柴草烧完了,就把屋子上的柴草抽取下来照明,通宵以礼相待。

4. 子罕以廉为宝《左传·襄公十五年》:春秋时期,“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宋国有人得到一块宝玉,献给司城子罕(“司城”是个官职,相当于现在主管城建的官员),子罕不受。

献玉的人说:我给懂玉的人看了,这是一块宝玉,几世难得,所以才敢拿来献您。

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

若是我收了你的这块玉,我就没宝了,你这块玉也就不是宝了。

还不如你我各自留着各自的宝贝呢。

5. 杨震清廉诫四知《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东汉安帝时的荆州刺使)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

王密说:“暮夜无知。

”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

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6. 陶母大义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7.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

他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8. 甄彬拾金不昧“齐有甄彬者,有器业。

尝以一束苎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

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

彬得金,送还西库。

道人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钱,时遽未之录。

尔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

"辄以金之半酬,往复十余,彬毅然不受。

彬后为郫令,将行,辞太祖。

时同列五人,上诫之以廉慎。

至于彬,独曰:"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诫也。

"——南北朝齐朝的时候有个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

他有一次用一束苎麻到荆州长沙西库作抵押换钱,后来赎回苎麻,在苎麻里发现用一条手巾包着的五两金子。

甄彬得到金子后送还西库。

管理西库的人非常吃惊,说:"早先有人用金子抵押换钱。

当时仓促未能记录下这件事,你却能在见到后归还,恐怕是从古到今都没有这样的事。

"于是用一半金子作为酬谢,两人往复推辞了十多次,甄彬坚决不肯接受。

后来甄彬被任命为郫县县令,将要去上任之前,去向太祖皇帝辞行,同去辞行的有五人。

太祖皇帝告诫前四人一定要廉洁谨慎,唯独对甄彬说:"你昔日有还金的美名,所以不再以此告诫你了。

"9. 豫通心中有佛《五元灯会》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

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

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

”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

既诚我心,是诚我佛。

”10. 许衡我心有主元代大学者许衡与几人结伴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

中途,路边有一棵挂满果实的梨树,他人跑到树下摘梨解渴,唯独许衡一人未动。

有人问许衡:“你为什么不摘梨,难道你不渴吗?”许衡答曰:“这不是我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人们讥笑他迂腐,辩白说:世道这么乱,管他是谁的呢!许衡回到:“世道乱,而我的心不乱,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11. 叶存仁巧妙谢礼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在一次离职时,僚属们为给他赠物、送礼,想方设法不透露风声,一举一动避人耳目,在深更半夜无人难知、难见、难闻之时,用小船给他送了一批财物。

叶存仁既不想私藏暗吞,又不愿生推硬挡,就写诗一首加以拒绝。

诗曰:“月明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