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6百家争鸣【原文】诸子百家,应运而生。
百花竞放,百家争鸣。
各抒己见,异彩纷呈。
畅所欲言,众说纷纭。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著书立说,各显其能。
儒家学说,以仁为本。
中庸之道,修齐治平。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道德文章,历久弥新。
春风化雨,泽被苍生。
老庄之道,有无相生。
深藏若虚,独善其身。
绝圣弃智,和光同尘。
遗世独立,小国寡民。
清心寡欲,与世无争。
顺其自然,返朴归真。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大巧若拙,大器晚成。
墨家巨子,重厚少文。
克勤克俭,身体力行。
非攻兼爱,排难解纷。
摩顶放踵,舍己为人。
法家治国,政出一门。
以战去战,以刑去刑。
令行禁止,富国强兵。
严刑峻法,民不堪命。
名家善辩,领异标新。
白马非马,钩深索隐。
苏秦张仪,合纵连横。
朝秦暮楚,斗角勾心。
巧舌如簧,娴于辞令。
高谈雄辩,绵里藏针。
孙子兵法,奇正相生。
出神入化,莫测高深。
兵不厌诈,出奇制胜。
诱敌深入,排兵布阵。
攻心为上,兵不血刃。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注解】诸子百家zhūzǐbǎi jiā【解释】:原指先秦时期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各个派别,后用来对先秦至汉初各种流派的总称。
【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应运而生yìng yùn ér shēng【解释】:应:顺应;运:原指天命,泛指时机。
旧指应天命而产生。
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实天生德,应运建主。
::汉·荀悦《汉纪·后序》【出自】.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百家争鸣bǎi jiāzhēng míng【解释】: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
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
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
鸣,发表见解。
【出自】:《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
”各抒己见gèshūjǐjiàn【解释】:抒:抒发,发表。
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出自】:唐·李翱《李文权文集·陵庙日时朔祭议》:“先儒穿凿,各伸己见,皆托古圣贤之名以信其语,故其所记各不同也。
”异彩纷呈yìcǎi fēn chéng【释义】异彩:新奇的,特别的;纷呈:繁多,杂乱。
畅所欲言chàng suǒyùyán【解释】:畅:尽情,痛快。
畅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出自】:明·李清《三垣笔记·崇桢》:“熊司副开元请对,意在攻周辅延儒,故请屏人,诸臣请退,皆允之,惟延儒等请退,则谕止之,故开元不能畅所欲言。
”众说纷纭zhòng shuōfēn yún【解释】:纷纭:多而杂乱。
人多嘴杂,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
【出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君无二心,妾岂不知?但众口纷纭,恐不免秋扇之捐。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zhìzhějiàn zhì,rén zhějiàn rén【解释】: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出处】《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著书立说zhùshūlìshuō【解释】:立:创立、提出;说:主张,学说。
从事写作,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学说。
【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将南京元武湖赐与庄尚志著书立说,鼓吹休明。
”各显其能gèxiǎn qínéng【解释】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
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中庸之道zhōng yōng zhīdào【解释】: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修齐治平xiūqízhìpíng【解释】: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
【出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克己复礼kèjǐfùlǐ【解释】:克:克制。
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jǐsuǒbúyù,wùshīyúrén。
【解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子贡问曰::《论语·卫灵公》:【出自】.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道德文章dào déwén zhāng【解释】:指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
【出自】:宋·辛弃疾《渔家傲·为余伯熙察院寿》:“道德文章传几世,到君合上三台位。
”历久弥新lìjiǔmíxīn【解释】:弥,更加(同欲盖弥彰的弥)。
新,是不同语境而有不同的具体含义,如与旧相对、与老相对、新鲜等。
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
春风化雨chūn fēng huàyǔ【解释】:化:化生和养育。
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
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出自】:《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
”泽被苍生zébèi cāng shēng【解释】:泽:恩泽,恩惠。
被:覆盖。
“苍”是指众多,茫茫一片的感觉。
“生”是指生灵,生命。
恩惠遍及到众多的生命”或者“所有的生灵”有无相生yǒu wúxiāng shēng【释义】形容:事物的有中生无,无中生有的哲学思想。
有可以转化成无,无也可以转化成有。
指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其涵义也是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互为因果的关糸。
【出处】《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ūx òng ruán cēsh深藏若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解释】:虚:无。
把宝贵的东西藏起来,好象没有这东西一样。
比喻人有真才实学,但不爱在人前卖弄。
【出自】:《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独善其身dúshàn qíshēn【解释】:独:唯独;善:好,维护。
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
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
【出自】:《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绝圣弃智juéshèng qìzhì【解释】:圣、智:智慧,聪明。
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
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出自】:《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绿色通巧弃利,盗贼无有。
”和光同尘héguāng tóng chén【解释】:和、同:混合。
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
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自】:《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遗世独立yíshìdúlì【解释】:遗世:遗弃世间之事。
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
【出自】:宋·苏轼《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小国寡民xiǎo guóguǎmín:国家小,人民少。
【解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出自】:《老子》:“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清心寡欲qīng xīn guǎyù【解释】:清:清净;寡:少:欲:欲望,需求。
保持心地清净,减少欲念。
【出自】:《后汉书·任隗传》:“隗字仲和,少好黄老,清静寡欲。
”与世无争yúshìwúzhēng【解释】:不跟社会上的人发生争执。
这是一种消极的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
返朴归真fǎn pǔguīzhēn【解释】:归:返回;真:天然,自然。
去掉外饰,还其本质。
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出自】:《战国策·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大象无形dàxiàng wúxíng【解释】: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出自】: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
大音希声dàyīn xīshēng【解释】: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出自】:《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分则不能统众,有分则不宫而商矣。
有声则有分,闻之音也。
.大巧若拙dàqiǎo ruòzhuō【解释】:拙:笨。
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大器晚成dàqìwǎn chéng【解释】:大器:比喻大才。
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也用作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出自】:《老子》四十二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墨家巨子【解释】:墨家掌门人。
历代墨家首领被尊称为巨子,会由上一任巨子指定或众头领推举产生,并要最终通过机关城禁地中的层层考验。
每代墨家巨子都拥有佩剑墨眉。
重厚少文zhòng hòu shǎo wén【解释】:持重敦厚而少于文饰。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已而吕后问:‘阶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
'问其次,上曰:‘……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
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克勤克俭kèqín kèjiǎn【解释】:克:能够。
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出自】:《尚书·大禹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