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行知的十个教育故事

陶行知的十个教育故事

陶行知的十个教育故事1 稿费的故事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

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1923年,他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奔波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致力于平民教育。

他把《平民千字课》作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

他活动的经费多数都是自己写书得的稿费。

一次,他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

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

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

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

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1927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

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

2 不要做井底之蛙育才学校文学组办了几十种壁报,还在重庆开诗歌朗诵会,很受大家欢迎。

他们成立了“榴火诗社”,陶校长专门为诗社题词,文学组的学生们有些飘飘然了。

有的人留起了披肩长发,有人特意穿破衣服,自视为艺术家的派头。

也有的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说话尖刻,爱讽刺人。

除夕夜,陶校长把文学组学生召集起来,一面吃瓜子,一面对他们语重心长地说:“一个文人应是灵魂干净、品格高尚的人。

衣服脏得很,破了也不补,这是乞丐,决不是文人应有的样子。

”他又摸着一个男同学乱蓬蓬的头发说:“这是茅草山。

我要放一把火,叫‘放火烧山’!”几个留长发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

陶校长拿起剪刀,亲自给他们剪了发,并耐心地给他们讲“要认真做学问,不要做井底之蛙”的道理,学生们听得心服口服。

3 大树底下小树长不好张宗麟先生原是晓庄学校的生活指导老师。

1932年暑假,他约戴自俺一起去广西桂林师范工作。

戴自俺在晓庄追随张先生学习幼儿教育,现在能跟老师去“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工作,禁不住心驰神往,立即欣然同意。

事隔几天,陶行知先生约戴自俺谈话:“现在河南需要一个人,你愿意去吗?”“到河南去干什么?”“一所省立省乡村师范要请我们派一位晓庄同志去担任研究实验部主任。

原是请张宗麟先生去的,他将去广西。

我的意思,你去河南怎么样?”戴自俺认为跟着张先生去广西比较省力,便不加考虑地拒绝了,说:“我想,能再跟张先生学习一段时间,对我比较合适。

”陶先生耐心地说:“科学家是分开来,他去广西,你去河南。

”戴自俺还是不大愿意,他低头想了一下说:“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干有胆怯,我干不了,还是请张先生还我一段时间为好。

”陶行知笑了:“原来你是想着大树底下好遮荫呀!”“正是。

我想先跟张先生学几年,再自己单独去闯。

现在我可不敢一个人去干,一定干不好。

”陶行知先生沉默了一会,忽然指着窗外说:“你看,那边有两棵树。

”顺着陶先生的手,戴自俺看见了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株高大楝树,挺拔坚实,在晚霞中尤显得英气勃勃。

在大树的下边有一株小树,被笼罩在楝树的浓荫之中,显得苍白瘦弱,一副可怜的样子。

小戴不明白陶先生的意思,用疑惑的目光望着这两株截然不同的树。

陶先生说:“这棵小树躲在大树底下,阳光、水分、雨露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大树底下,小树是生长不好的。

同样一棵树,小树没有一块自由生长的土地,就显得多么苍白无力!”他停了一下,深情地望着自己的学生说:“把这棵小树从大树的荫影下移出来,换一个地方栽,它也会长成参天大树!”戴自俺听了若有所悟,他明白了陶先生的良苦用心,是为了让他能独当一面地去接受锻炼,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

但是,他自己还是觉得没有十分把握。

于是他又有些犹豫地问陶先生:“这样重的担子,您看,我能行吗?”陶先生拍拍戴自俺的肩膀,进一步鼓励他说:“我看可以。

你忘了吗?天赋两个宝,双手与大脑。

宁做农与工,联合辟荒岛。

晓庄同志应该有这种开疆拓土的精神!”陶先生越说越兴奋:“去吧,你大胆地去吧!我们的同志,只要有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就会出现一个新的晓庄。

晓庄的种子一定会撒遍全社会!”离开上海那一天,戴自俺去向陶先生告别,想再听听老夫子的“临别赠言。

”陶先生笑笑说:“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这里有一首新写的诗《水铭》,送给你参考吧。

”戴自俺将诗接过来看:杯方水方,杯圆水圆。

可以穿石,可以灌田。

分出氢焰,化铁之坚。

会合众川,白浪滔天。

居高临下,马力万千。

流血流汗,开新纪元。

带着这首寓意深刻的诗,带着陶师的殷切期望,戴自俺离开上海,奔赴河南百泉,走上了乡村教育的道路。

4 点石成金陶行知对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方法,经常有所指点,最为突出的就是"点石成金"的故事,这也可以说是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最首要、最关键的方法。

在一次育才学校的晨会上,陶校长去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

一天,他让众徒弟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立刻石块都变成了黄澄澄亮光光的大小不等的金块。

从徒弟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

道人对徒弟说:"每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吃用的吧!"徒弟们都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有的要选一块颜色最黄的,有的要拣一块亮光最足的,有的想找一块最大最大的,大家东翻西找忙个不停。

这时却有一个徒弟,他没有去拿金块,只是呆呆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紧盯着师傅点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

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你最喜爱的一块金子呢?"这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一用就完,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

"讲到这里,陶校长突然停住了。

学生们急于要知道故事的结局,都催促他:"校长,你讲下去呀!""快点讲下去呀!"陶校长不再讲故事,却一转话题,进行了一番评述,他说: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

同学们,你们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老师和书本传给你们的现成知识,这些知识虽好,但仅仅是世界上人武部知识的一个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

有些同学拼命把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即使你能背出,你在追求学问(真理)的大道上还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到那时你能责怪老师没教过、书本上没见过吗?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这些学生,老师"教多少",他就"记多少",是赶不上时代、超不过老师的。

一批批的学生都比老师差,那末,我们的国家就会一代不如一代。

我们求学必须要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

这样,你们自己就可以一辈子毫无止境地去探求知识,你们就能超过老师,我们的国家就能一代更比一代强。

同学们听到这里才恍然大悟,懂得了陶校长讲故事的意图。

从此,大家不再死记硬背,各自努力探索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老师们也不是片面地向学生传授现成知识,而是创造各种各样的学习条件,帮助学生学会"学好各门学科的方法和能力"。

5 人才、大才和天才育才学校招收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战灾流浪儿童,他们虽然离开了故乡、失去了爹娘,但是他们都是一群天真活泼、富有聪明才智的孩子,他们都各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有的爱演戏、有的善唱歌、有的喜爱科研、有的乐于写作。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夺了这些孩子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陶行知把他们招收进育才学校后,在"因材施教"和"爱"的教育下,经过了一二年的学习和训练,他们的才华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音乐组的孩子非但善弹奏、能演唱、会作曲,还能经常为老百姓表演或到大剧院去举行音乐会;戏剧组、舞蹈组的孩子,非但能演戏、跳舞,而且还能自编、自导、自演,用精彩的戏剧与舞蹈反映出抗日的形势;绘画组的孩子们竟能在重庆城市里举办儿童抗敌画展,多么了不起呀!周恩来同志称赞这些孩子们说:"一代胜似一代。

"冯玉祥将军为这些孩子的成长鼓掌。

但是,也有那么一些因循守旧、自己不愿进行教育改革的"学者"们,却在那里阴阳怪气地非议陶行知,说什么:"陶行知丢掉了普及教育来搞'天才教育'了。

"陶行知并没有因为这些非议而动摇了他"为今天培育抗日的人才,为明天培育建国的人才"的决心。

他一心为国育才,因此他理直气壮地对这些"非议者"给予了答复,他说:“我不是办天才教育,我办的是人才教育。

按照每个学生的特长才能、爱好,对他们提出一定的要求,加以定向培养,进行因材施教。

这些‘人'才在正确指导下经过‘一'番努力,就转化成‘大才'(‘人'字上加一横就成‘大'字)。

对‘大才'再进行深入的诱导,学生们自己再出‘一'身力,流‘一'身汗,‘一'定时间之后,‘大才'也就成为'天才'了(‘大'字上加一横就成'天'字)。

真正的天才是师生经过共同的教学实践活动,不间断的乐教乐学而培养出来的。

若能为国家、为人民培养几个‘天才'又有什么不好呢?"看!陶行知回答得多么好呀!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我们得到启发,天才决不是天生而成的,除了白痴以外,每一个孩子只要培养、引导得当,社会关心、环境适宜,再加上他自己的不断努力,都可以成为天才。

陶行知对于培养天才的解释多么有道理呀!6 陶行知向小学生认错1932年,国民党反动派查封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师范附属小学被迫停课。

附小的同学们自发办起了“儿童自动学校”,由学习好的学生当老师,连校长、工友也由学生担任。

整个学校秩序井然,书声朗朗。

消息传出,教育家陶行知写了一首诗称赞说: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生在。

受到赞扬,同学们都很高兴。

可是有个年仅八九岁的小同学却找到陶行知,毫不客气提意见:“照先生的写法,我们学校算不上‘真奇怪’。

”陶行知一点都不生气,反而和颜悦色地问:“小朋友你只管说,我的诗错在哪里呀?”那孩子指着第二行说:“小孩就不能教大孩吗?我们学校里,就有年小的成绩好,做大龄同学老师的。

要是像先生写的只是‘大孩自动教小孩’,有什么‘真奇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