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买肉的故事

买肉的故事

第4课身边的变化
4.身边的变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多角度地了解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经济状况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状况。

2、情感:感受经济不发达,人们生活的窘困,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树立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能力:通过自己对长辈的采访,调查生活小故事,收集有关购物票证,学会思考和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收集一些购物票证,了解一些计划经济时代的小故事,为教学做准备。

也可以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发动学生查找,收集有关资料,为教学做相应的铺垫。

教学过程:
(一)爸爸的回忆
1、投影出示:一张肉票,你们见过吗,它有什么作用?
这张肉票是一个叫王玲的同学在帮助家里整理东西时发现的,就是这张肉票还引起了一代人的回忆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2、引出“爸爸的回忆”――《买肉的故事》
(1)谈话:现在有没有同学跟爸妈去过超市买过肉啊,能介绍介绍吗?
(2)老师讲《买肉的故事》
(3)为什么买肉要票呢,有票买到肉了吗,全班讨论。

(4)爸爸每次买肉的经历为什么会让他记住一辈子啊,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
3、班级小调查:
(1)每天家里要吃几个鸡蛋,父母多长时间买次肉?什么样的肉?家里有多少块肥皂?你有几件过冬的棉衣?家里有白糖吗?有盐吗?
填写调查表:
物品
数量
鸡蛋

米或面
衣服
( )个/月
( )斤/月
( )斤/月
人均( )件
(2)你最爱吃什么?吃得最过瘾的一次,吃了多少?
4、试想这样的生活,假如一个月都吃不到几个鸡蛋,每月只吃二两肉(相当于一顿麦当劳套餐中的肉类食物),一家人合用小半块肥皂(不是香皂),有的人家一年都吃不上一回白糖,平时烧菜看不到油花……有什么感受?
出示有关图片:这样的日子,离我们并不很遥远,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经历过。

你们想了解那个时代吗?
(二)琳琅满目的票证
投影:各种票证。

同座位讨论:这些票证的用途。

学生观察感叹:
粮食――粮票、棉布――布票、食油――油票、食糖――糖票、猪肉――肉票、肥皂――肥皂票……票证名目繁多,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春节吃的花生、瓜子、馒头,用的火柴、肥皂、食盐等也离不开票证,冬季的萝卜、土豆、白菜、大葱有时也要凭票或凭证供应。

这一大把花花绿绿的票证,构成了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风景。

再观察:
票证上的几行小字:“凭票购买,遗失不补”或“节日专供,过期无效”等字样。

如果不细心保管好,不小心弄丢了或过期了,该买的东西买不到,日子也就不好过了。

四人小组讨论:离不开票证时代人们的生活情景。

全班交流。

(三)小采访
1、小记者的采访。

2、播放采访过程。

(这部分教学要渗透采访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出示“采访记录”。

4、谈谈感受。

5、小结:票证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不便。

(四)讨论会
组织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每个年代人们购买日常用品要用票证?
教师启发:
在社会主义初期,我国经济还不发达,政府为了保证每个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采取了计划供应的政策,按户或按人发放各种购物票证,于是凭票证排队购物就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票证是计划经济的一种象征。

(五)课后延伸
1、自己当一回小记者,就30多年前人们日常物品供应的情况,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并记录采访内容,注意采访时的语言。

2、收集各种票证,并仔细观察,进一步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产生并推广的。

针对农村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了解我国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2、情感:感受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人们生活的变化,体验农民们的喜悦之情,同时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3、能力:通过调查农民承包责任田的情况,进一步训练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投影仪、录像资料、表演道具。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领访谈
1、图片:一片农作物生长茂盛的农田,一眼望去没有边际,你的眼前是什么?是怎样的农田?(学生自由描述)想象一下,农田的主人此刻的心情怎样?(一定很美好,畅想着丰收的情景)
2、再现:同样的是这一片农田,曾经有过这样的状况,出现庄稼瘦小的情景,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3、听听李老爹的故事吧。

(二)讨论交流
你们知道什么叫“工分”吗,工分是生产队对不同劳力平日出勤干活的记载,一般在年终时进行累计决算,算出一个劳力全年干活得到的工分总数,然后按工分值的多少,凭工分算钱分粮分柴草等,所以说工分是农民的命根子。

教师简要介绍。

(三)历史一幕
1、这样下去农民干活会有积极性吗?吃饭问题成为头等大事,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了。

2、于是,小岗村的举动引发了全国农村的改革,读小岗村的故事。

3、讨论研究:这一张契约与之前的工分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这小小的契约,会有惊天动地的意义呢?
小岗村的农民们用契约的形式,表明他们破釜沉舟为生存而奋斗的决心,从此以后,农村人民公社制度解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遍推广,使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我们的责任田
1、你们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什么吗?
教师简要介绍。

2、你知道责任田和以前的田地有什么不同吗?看图听听“我们家的责任田”。

针对农村的学生设计小调查:请每组同学依照自己的兴趣确定一个考察地点,根据资料及已有知识对目的进行考察,并以各种形式来展示你们在考察中的收获。

针对城市的学生设计:读一读小调查,分析农民承包责任田的情况,感受农民们喜悦的心情,想象此刻在田间的农民心情怎样?会怎么想呢?
(五)家庭的变化
农村实行改革政策,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你家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可以写也可以画出来,(城市的孩子说说自己的见闻)
读小资料。

教师小结农村巨大变化。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城市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2、情感:让学生感受祖国、家乡的巨大变化,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能力:学生收集有关家乡社区变化的素材,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教学准备:
1、每人准备一张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家福”照片。

收集一些家庭老照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放。

2、中国地图。

3、城市变化照片。

4、歌曲《春天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照片导入
1、投影20世纪60年代初的一张“全家福”照片,再让学生展示自己家庭的照片。

2、从这些照片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3、家庭的变化使我们心中流淌着一首首欢乐的歌。

整个中国的变化就像一首春天的歌,大家想了解改革开放后,我国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吗?
(二)城市新貌
1、小渔村的变迁
深圳原是个不起眼的小渔村,后来成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城市。

出示中国地图:谁能准确地说出深圳的地理位置?
简要介绍:深圳古时候是流放犯人的地主,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也只是边陲小镇。

现在大家对深圳的印象是……(繁荣、美丽、发达、发展迅速)
深圳迅速崛起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位置靠近香港、政策优势、吸引资金、技术、人才)
2、地图显示:深圳迅速崛起,深圳附近的珠海、中山、东莞等城市也迅速发展形成一个城市带,这个以深圳、珠海、广州为核心的三角形经济地带,我们通常称它为什么?(珠海三角洲,随之,东南沿海也崛起了)
3、小结:改革开放给城市带来了繁荣。

4、你还了解哪个城市的变化发展,四人小组讨论。

(三)自己身边的变化
1、出示歌词《春天的故事》,你会唱吗?唱出来给大家听听。

2、在歌声中看着自己带来的照片,想想自己身边所发生的变化。

3、班级小调查:全班同学家庭电话普及率、家庭手机合用率,拥有两台电视机、拥有私家车的有多少个家庭,教师及时调查结果记录在黑板上,注意格式,为学生课后展开调查做好铺垫。

4、读一读:人们生活今非昔比,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话题。

5、进一步思考: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填写
教师小结:家庭的变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窗口,同样,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家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从一个家庭的变化可以见证一段历史。

(四)家庭叙事
当你翻开旧影集时,一定也想听听它背后的故事吧!
1、听朗读《奶奶的影集》
2、在你收集自己家的老照片或纪念物品时,了解到它背后的故事吗?说一说,和我们大家分享。

总结:我们今天讲述了一个春天的故事,我们要格外珍惜今天、努力学习,让我们明天共同谱写一曲新的“春天的故事”。

在优美的“春天的故事”旋律中结束本课学习。

(五)课后延伸
社会小调查:社区人们生活的变化。

学生分四大组讨论:
从社区人们和生活――衣、食、住、行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学生分为服饰组、食物组、住房组、交通组)进行调查,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引导、调控、指导等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