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宜居城市典范

全球宜居城市典范

全球宜居城市典范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关注全球城市的发展。

居住了半数以上地球人的大小城市,到底怎么样才算合格,乃至于符合理想?要如何让城市的运转回复到一种平衡的、适于人居住的状态,真正成为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家园?世界各国的城市在交通、建筑、环境卫生、能源使用等等领域,都在做出自己堪称杰出的尝试。

但这还只是开始。

城市还将有漫长的未来。

世间并没有一种永恒的、放之四海皆准的经验可供全体借鉴,唯一正确的是,我们寻求的永远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城市的发展之道。

01阿联酋阿布扎比玛斯达尔城(Masdar)全球首个无碳、无废物、无汽车城市阿联酋阿布扎比玛斯达尔城(Masdar)2008年2月,玛斯达尔零碳城项目就已开始施工。

作为世界上最具永续发展性的新兴城镇之一,它不仅体现着阿联酋对未来发展所承担的义务,也是对人类未来城市规划、设计和发展所开展的最先锋以及最佳实践之一。

既然阿布扎比要让世人抛却依赖石油的黑金经济印象,那么他们就必须期待玛斯达尔能彻底利用可再生能源。

到2015年城市第一阶段工程将竣工时,国际可再生能源总署(IRENA)也将入驻玛斯达尔总部大楼。

75岁的英国人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爵士规划设计的玛斯达尔按照30%住宅用地、24%办公用地、13%商业用地、6%学校用地、19%交通用地和8%的文化与娱乐用地划分。

全城以东北朝西南走向兴建,以获得最佳采光及遮阴效果。

它可于未来25年节省超过20亿美元的石油(以现今的能源价格计算),制造70000个就业职位并使阿布扎比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提升超过2%。

这个正在建设中的拥有最高生活质素、最低环境影响的城市将成为全球未来能源枢纽。

02丹麦哥本哈根最好自行车道丹麦哥本哈根哥本哈根人爱骑自行车到了一种境界:36%的居民以自行车为主要的出行方式。

到2015年,自行车出行率还将达到50%。

这种环保而自主的出行方式背后,则有哥城充满智慧和体贴的交通系统作为保障。

哥城的宜居程度在全球名列前茅,与此大有关系。

哥本哈根目前的自行车道长度总计超过390公里。

市政府2006年至2010年总共斥资2.5亿丹麦克朗(约合4464万美元)建设自行车基础设施,2011年还要额外拨款7500万克朗(1339万美元)。

在高峰时段,自行车主要干道的交通灯系统会调至绿色,骑自行车者因此可以优先通过。

如果骑车者保持均匀的骑行速度,比如大概每小时行驶19公里,就可以借助这个系统一路骑过城区而不用等红灯。

但因使用者过多,自行车道也出现拥堵。

因此哥本哈根已经预备建造世界上第一批的自行车高速公路。

根据计划,2011年底,两条从市中心通往郊区的15公里长的自行车高速路将建成。

建设者将在街两旁各修一条4米宽自行车专用道(哥本哈根街道相对狭窄);沿途设立多处休息站,提供充气服务,并备有简单的修车工具和饮用水;采用自行车优先交通信号系统,将引进“智能交通系统”,比如利用FRID或GPS导航技术,在自行车车把上安装一种装置,可以让骑车人组成“车群”,有效控制骑车节奏,实现一路绿灯、畅通无阻。

到2012年,另一条20公里长的自行车高速路也将建成通车。

03韩国首尔保护传统韩屋韩国首尔保护传统韩屋如何在经济利益先行、发展过快的时代中,将传统和历史遗留物保存妥当,是所有国家面临的难题。

首尔自有一套。

北村是绝佳一例。

2009年它成为韩国第一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杰出奖的项目。

北村地区拥有600年历史,聚集了900多座韩屋,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渐没落。

1980年代韩国新富,开始反思。

1983年,首尔实行韩屋保全政策,规定不准消除任何旧建筑物,并严格限定建筑风格和房屋高度。

1991年把原限制为1层的建筑高度放宽到10m(或3层以下),大量多户型的住宅在这时兴起,北村景观也在进一步遭受重创。

1998年,首尔重新提出更为有策略的政策:土地所有人可以向首尔市出售韩屋;对于改修补修的家庭,市政府提供资助;对保护传统韩屋有贡献的居民,提供较低的银行贷款利率。

2001年,北村的韩屋复原建设工作开始,重新装修300多座韩屋,修建了4.1公里的道路,建成北村散步路。

在保存传统房屋的同时,还积极利用传统地带,把北村完善成韩国传统文化的体验空间。

首尔类似这样的地区尚存四五片。

为了将韩屋培育成首尔未来资产,首尔还将进一步扩大韩屋密集地区的范围。

04韩国首尔超繁复垃圾分类首尔的垃圾分类法即使不是最为繁复的,也足以让人惊叹。

请看:塑料(分五六种)、纸张、烹饪用过的油、厨余(政府向每个家庭发放一个2层的专用桶盛装)、衣服、鞋子、电灯泡/电池、瓶子、罐头、泡沫、橡胶、电器(丢弃后要通知街道办事处回收) 这套方法从1995年起开始实行,那时,首尔还被西方人嫌弃为“垃圾工厂”。

现在,首尔人会严重鄙夷那些视垃圾分类为无物的人。

而在严谨的制度背后,有其人性化的一面。

比如,韩国人喜欢油炸食物,用过的油可以倒在小区里专设的桶里,年终时将收到物业公司赠送的一块用废弃油制作的肥皂。

政府还有规定,市民只需为垃圾袋买单,并不需要交垃圾处理费。

每月每个家庭用于购置垃圾袋的上限为2300韩元,超过的部分由政府来买单。

但如果不守规矩,政府也有强势的惩罚措施:违反垃圾分类规定者会在KBS的九点新闻上曝光,并且罚款相当于人民币3000元的金额。

05 哥伦比亚波哥大最成功的BRT哥伦比亚波哥大最成功的BRT 波哥大的城市快速公交系统世界少有。

BRT(Bus Rapid Transit,快速公交系统),发源地在巴西的库里奇巴。

但做得最成功的BRT在波哥大,且被波哥大发扬光大。

中国一些城市的BRT模式就是借用自波哥大。

波哥大有一半的道路处在陡坡上,建轻轨和地铁都不太合适。

为缓解城市道路拥挤的状况,他们把诞生在巴西的交通方式BRT借鉴过来,独创了现在波哥大的快速道路。

在波哥大,BRT系统被称为“千年公交系统(TransMilenio)”。

TransMilenio是在原波哥大市长潘纳罗萨大力推动下,历时两年多建成的,于2000年12月投入使用。

据说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都来过这里参观学习他们的经验。

快速道路属于双车道,边上有阻隔线与普通道路分开,任何其他车辆都不得进入,违规者立即吊销司机驾照,并判以高额罚款。

乘客上下车都通过钢架天桥进入或出去,也没有地下道路,在快速道路上行驶的全是红色两联体奔驰大巴,在上下班高峰时段,增加车次,人少时段减少车次,这样可以节省人力和油耗,灵活方便。

06 美国波特兰拥有第二多LEED建筑美国波特兰拥有第二多LEED建筑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常识:城市排放的温室气体中超过40%是来源于建筑。

波特兰显然对此很有心得。

基于有过半的建筑据估计将使用至2050年,波特兰在2009气候行动计划中提出一项任务:将2010前建造的房屋的效能提高25%,这些房屋包括整个市内居住了50多万人口的所有建筑。

但这绝不是光说不练,波特兰为绿色建设提供激励措施甚至资金。

比如,LEED认证的建筑可以减免税金。

因此,波特兰有105座建筑获得了LEED认证可以说顺理成章(这在美国所有城市中列居第二,第一名是芝加哥,那里有128座LEED 认证建筑)。

2008年,波特兰超过50%的新建商业建筑获得了LEED Gold认证,甚至达到了更高的标准,而这些,恰恰发生在全球经济整体衰退的时期。

还要感谢的是被培育良好的市场期望。

就像该市官员所说:“如果你想在波特兰盖一座楼,无论多大规模,市场都希望它会是绿色建筑。

”07 瑞典马尔默地标的建筑解毒计划瑞典马尔默地标的建筑解毒计划马尔默的HSB旋转大厦(HSB Turning Torso),被视作当地地标,首先当然和它奇异的外形有关。

这座“旋转体”大厦高达54层,190米,是全欧洲第二高的建筑。

此外,大厦的每区层都旋转少许,最后使整栋大厦共旋转90度。

在当地最猛烈的强风中,顶部的背离是0.3米,因此感觉不出晃动。

该大厦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洛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设计,他也是雅典奥林匹克运动场和纽约世贸中心新地铁站的设计师。

更独特的在于它的环保计划。

在建造的初期,一个“为建筑解毒”的计划就持之以恒地开展起来。

每位工程承包人的契约中,都罗列出了所有有害建筑材料的名单。

因此,建筑用不锈钢和塑料代替铜做自来水管。

另外,HSB住宅合作社还规定每位建筑承包人,要根据自己所使用的不同材料,大体按照金属、塑料、木头、易燃材料和有害废物来分类处理所产生的建筑垃圾。

费用因此也不可避免地上涨。

开工前预计花费95000万,最后花费了160000万瑞士克朗。

08 英国伦敦自行车高速公路新尝试英国伦敦自行车高速公路新尝试在“自行车友好”这一议题上,伦敦做得虽然不如两个近邻:哥本哈根和阿姆斯特丹,但已经勇敢地跨出了新一步。

它开通了两条“自行车高速公路”。

现在,这两条路,每天都各有约5000名自行车“骑士”通过。

伦敦交通委员会的目标是到2013年,增加到每天27000辆自行车出行;到2025年,与2000年相比增加4倍的骑车人次。

两条道路采用亮蓝色,容易识别,每条道路至少有1.5米宽,除道路本身外,还有一系列配套设置,包括:在路口处设置37面自行车安全镜,当大型车辆司机准备左转弯时,有更好的视野看到骑自行车的人;沿两条路在路口处各引进84条新的高级停车线,停车线进深至少为5米,以便为骑自行车的人在等候红灯时提供空间;重新调整交通和大巴车道,在繁忙的高速公路上为自行车出行者创造更多的空间。

还制作了新的标示、路标和关于行程时间和连接其他道路的相关信息。

此后还有12条类似的自行车高速公路将建成使用,目的是使自行车行驶更快、更安全,让伦敦市民骑自行车上班更加方便,并且鼓励那些不热衷于骑自行车的人们开始新的交通方式,顺便保持体型;帮助减少交通拥堵;减少碳排。

09 加拿大蒙特利尔Bixi自行车出租系统加拿大蒙特利尔Bixi自行车出租系统2009年在蒙特利尔正式启用的BIXI系统,一问世就招来褒奖。

它先被《时代》周刊列入最佳发明榜,后又得到爱迪生新产品奖“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类别的金奖。

所谓BIXI,是bike和taxi两个词的组合,指的是一套大规模的自行车租赁系统。

这套系统的创新,体现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无线通讯等方面。

它有4项自行车创新专利,在模块化系统、太阳能操作系统、锁闭机制上也各有1项专利。

除硬件之外,BIXI还有一张王牌,即它的运营软件可以通过无线方式准确收集各个站点的使用信息,这也为随时调整站点规模提供了依据。

一个可以安装4个停车泊位的BIXI 平台大约只需占用一个汽车停车位的面积,它可在数分钟内铺设完毕;一个任意规模的完整BIXI站点,从组装到运转启用,也仅需几个小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