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理论
• 产生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建筑活动的循环变动 而引起的。
3.主周期(朱格拉周期)
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C Juglar)于1862年出 版了《法国、英国及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周期》 一书中,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9~10年 的周期波动,一般称为“朱格拉周期”。熊彼 特把这种周期称为中周期,或朱格拉周期。汉 森则把这种周期称为“主要经济周。期”
一、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1.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Ⅰ (1)以物易物
一头牛 = 一袋米 (2)简单的商品经济
一头牛=3个金币 买卖分离
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Ⅱ
• 货币的职能 支付手段 赊账 信用危机
货币的职能
• 价值尺度 • 流通手段 • 贮藏手段 • 支付手段 • 国际货币
2.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
• 产生原因:因企业库存投资的循环而产生。
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波动一般 被认为是四种经济周期自然 叠加的结果。
2.2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
• 核心:经济危机理论 一、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1.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2.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 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三、经济周期的阶段性(阶段划分、特征)
随机性因素的特点
• 出现和变化有很大的偶然性,难 以预计。
• 作用力大且不规则,难以控制。
! 随机性因素作用的特点,决定了它
往往成为短期内行情变化的决定性 因素。
2.4 西方商业循环理论评介
一、基本概念 1.经济波动的类型 (1)长期趋势 (2)商业循环 (3)季节波动 (4)偶然波动
(1)长期趋势
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行情变化的影响
• 农业对经济周期影响程度进一步降低 • 新兴工业的发展有助于减缓危机 • 产业结构出现了“轻型化” 特征 • 第三产业的“软化”特征
单位GDP能耗
• “十一五”的目标:单位GDP能耗降低 20%左右
• 2006年至2008年单位GDP能耗累计 降低了12.45%,完成目标进程接近 60%
二、经济周期各阶段的特征与各国政府 一般采取的经济政策
3.危机阶段。由于在经济繁荣高涨阶段后期各种生产要素 价格局高不下,一方面,生产者囤积拒售,消费者持币带 购,商品积压,各国政府为了抑制物价高涨,开始实施紧 缩银根和财政投资政策,另一方面,投资成本高昂。社会 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导致企业产品买不出去,资金链条断 裂、债务缠身,部分企业关门歇业、破产倒闭,市场物价 开始下跌,经济发展进入危机阶段。
• 中新网3月10日电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副主任解振华今日表示,截止到 2009年底,“十一五”的前四年,全 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14.38%。
(4)国家宏观调控
• 国家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 a.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 b.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c.降低失业率 d.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
(1)促进期货市场的发育 (2)促进商品国际贸易的发展 (3)促进反季节性生产的发展
消费的季节性
• 纯粹季节变化 • 民俗、节气
淡、旺季
旺季来临前交货,淡季加强促销
3.随机性因素
• 指在短期内(一般不超过半年)出现 的、变化频繁、难以估计但对行情可 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 自然灾害、政治动乱、劳资纠纷、经 济斗争、谣言等。
• 指政府通过财政收支的变化来实现宏 观经济目标的政策。
• 主要体现为: 预算支出政策 税收政策
营业税 所得税 消费税
“国有企业”投资 政府采购
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b.货币政策(货币--信贷政策)
• 指通过中央银行控制信贷来实现宏观 经济目标的政策。
• 具体手段: ①调整贴现率 ②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③公开市场业务
商业循环的特征
• 总体经济活动的波动。
• 包括四个阶段,顺序可反复出现, 但无固定时间规律。
• 不可再分割性。
原因
• 危机产生的原因:许多因素多会导致 危机或衰退出现
• 统计资料的原因,未区分非周期性因 素和周期性因素导致的经济衰退
(1)政治局势的变化
和平 经济发展 紧张局势 阻碍经济发展
特殊情况:战争景气 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
(2)科学技术的发展
• 革命性的发展 • 改良型的发展
若干领域同时 产生重大突破
一般性、经常 性的科技进步
科技发展对行情变化的影响
•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加剧生产与市场的矛盾 加快了资本折旧的过程
经济的不 稳定性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三重含义(具体
表现)
(1)发达的商品经济
(2)社会化大生产 (3)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
生产与市场的矛盾
危机 的根 源
具体表现
• 无限扩大的生产能力与市场上有支付 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
• 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 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资本主义占有关系的规律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城镇新增 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 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3%左右;国际收支状况改善。
国家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a.财政政策
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 (N·D·Codrulieff)于1925年提出资本主 义经济中存在着50~60年一个的周期,故 称“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也称长周期。 产生原因:一般认为是科技进步革新。
2.中长周期(库涅茨周期)
• 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Kuznets) 提出了存在一种与房屋建筑相关的经济周期,这 种周期平均长度为20年。这也是一种长周期,被 称为“库兹涅茨”周期,它与建筑业的伸缩关系 密切又称建筑周期。
特征是:市场物价、就业、消费开始缓慢止跌回升。
二、经济周期各阶段的特征与各国政府 一般采取的经济政策
2.高涨阶段。由于经济复苏阶段初期表现出的复苏根基 不稳,各国政府一般为了促进经济进一步复苏发展,继 续采取强有力的经济刺激政策,同时,经济的复苏,物 价的起稳回升、就业形势的好转,人们的投资、消费信 心的增强,推动人们迅速扩大投资和消费,从而经济发 展呈现生产、物价、就业和消费快速增长,经济全面繁 荣的景象。 在经济繁荣高涨阶段中后期,政府为了实现经济的 平稳增长,开始实施抑制经济过快增长的的经济政策。
• 首脑会议、汇率、利率政策的磋商等
(5)区域经济一体化
• 促进区域内自由贸易发展
扩大区域内经济规模和市场 • 具有对外封闭的条件和可能
贸易保护
2.季节性因素
• 指在每年固定或基本固定的季节或月 份中,能够引起生产和消费出现有规 律变动的因素。
• 具有比较严格的规律性
易于被识 别和控制
生产的季节性因素对行情的影响
危机频繁 发生
科技发展对行情变化的影响
• 推动产品结构的不断升级
生产能力 市场需求
危机表现比较缓和与短暂 萧条阶段不明显 复苏阶段和高涨阶段比较长
科技发展对行情变化的影响
•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经济 发展
• 各国科技转化能力有差别 速度
差别
(3)经济结构的变化
•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 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工农业产值 新兴工业和传统工业 物质部门和非物质部门
二、经济周期各阶段的特征与各国政府 一般采取的经济政策
4.萧条阶段。由于在经济危机阶段后期出现 的社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导致企业产品买不出
去,资金链条断裂、债务缠身,部分企业关门歇 业、破产倒闭,市场物价开始下跌的“多米诺骨 牌效应”,促使整体经济发展进入衰退阶段。
在经济衰退阶段,生产停止,市场萧条,物价、 利率和就业大幅度下降。
①调整贴现率(基础利率)
• 贴现率 ⅰ是指金融机构向该国央行作短期融资 时,该国央行向金融机构收取的利率。
再贴现率 ⅱ是将未来资产折算成现值(present
value)的利率。
②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规定 一个最低限度的准备金为法定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占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 即为法定准备金率。
• 周期的长度≤固定资本的平均使用 寿命(更新期限)
固定资本的平均使用寿命
• 只是平均意义上的,相对的固定, 实际有差别。
• 不以物质形态而以价值形态的更新 为标准,由精神磨损决定。
四、行情变化与周期变化的关系
• 现象 本质 • 主要表现:
1.经济周期的变化制约着行情的变 化。(趋势和主流、阶段性) 2.行情的变化比经济周期的变化更 加错综复杂。(变化极不规则、非周
期性因素)
2.3 影响行情变化的非周期性因素
一、非周期性因素的定义 • 指除内在的经济周期以外的各种
影响行情发生变化的因素。
性质:政治的、经济的、自然的等 作用时间:长期、季节性、随机性等
二、对行情作用的特点
1.具有偶发性、不规则性和一定的 历史性。
2.发生作用的范围、程度、方式及 时间有很大不同。
经济萧条阶段,各国政府为了抑制经济长期低 迷,促进经济复苏,纷纷采取刺激经济增长的经
济政策→经济复苏。
注意
1.经济周期的定义不包含等间隔 性的含义,只强调再现性和重 复性。
2.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的辨析
广义:周期性波动 季节性波动 随机波动
狭义:周期性波动
周期性波动
三、经济周期的类型
1.长周期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3.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作用结果
1.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发生变化。 2.是经济扩张或收缩的持续时间发
生变化。
四、影响行情变化的非周期性因素
1.长期因素 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能够引起行情
变化的因素。
(1)政治局势的变化 (2)科学技术的发展 (3)经济结构的变化 (4)国家宏观调控(5)区域经济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