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鲁迅预习提示:1.自读课文,学生勾画出生字词。
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查清字词。
(1)应掌握的字:阔绰()舀()羼水()绽()拭()蘸()打折()(2)应掌握的词:不屑置辩:颓唐:2.阅读全文,理清小说三要素:参考答案:1、(1)chuò yǎo chàn zhàn zhàn shì zhàn shé(2)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
置辩,辩论。
颓唐:精神不振作。
2、人物:孔乙己环境:(社会环境,鲁镇咸亨酒店)情节:①开端、发展(第4段至第9段)②高潮(第10段至第11段)③结局(第12段至第13段)教学目标1.分析文章中咸亨酒店这一特定社会环境的作用。
2.理清情节,认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3.掌握刻划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4.理解小说的主题。
重点难点:1、理清情节,认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掌握刻划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重点)2.分析文章中咸亨酒店这一特定社会环境的作用。
认识小说的主题。
(难点)教学方法:导读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当时社会冷漠的苦人儿的形象。
大作家巴金说,《孔》写得多好啊!日本一位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
为什么鲁迅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二、.了解人物活动的环境(1)提问思考:孔乙己这个人物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的呢?泛读课文(第1段至第3段)要求:(1)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这个环境有什么特征呢?时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由创作小说的1918上溯二十多年,那是十九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
那距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科举制度还没有废除。
故事发生的地点:咸亨酒店。
(酒店是旧社会各阶层往来聚会场所,是清末社会的一个缩影。
)酒店的顾客有着不同的特征:“长衫”和“短衣”、“房里”和“柜外”、“坐吃”和“站喝”贫富悬殊,对比鲜明。
(2)讨论“踱”为何不能换成“走”?“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3)进一步讨论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篇幅来写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酒店里等级森严,酒客和掌柜的势利冷漠的环境正是孔乙己所处的环境,揭示了他悲剧的必然性。
三、理清情节,认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就在这等级森严,势利冷漠的环境里,一个“笑”字引出了主人公孔乙己,孔乙己有什么可笑之处?他特殊在什么地方?指名朗读第4段“孔乙己是……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
”要求:①文中哪一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主人公特殊身份?这是怎样的一种特殊身份?③作者对孔乙己的肖像语言特征的描写暗含着怎样的潜台词?明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这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主人公的特殊身份。
“站着喝酒”说明什么?孔乙己生活贫困,无法要酒要菜,慢慢坐喝,经济地位和“短衣帮”一档。
“穿长衫”说明什么?孔乙己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他喝酒方式和衣着的矛盾,“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成了他特殊社会地位的最鲜明的标志。
“惟一的”说明在酒店只有他一人是这样,他和酒店的上层和下层都有距离。
他成了孤独的,多余的,可爱的人。
作者接着以凝炼的笔墨刻划了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的肖像,描绘了孔乙己的语言特征,它告诉我们孔乙己是怎样的人?孔乙己是一个好逸恶劳,穷困潦倒,饱受凌辱、迂腐不堪的悲剧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这个特殊的人物与周围的哪些人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情呢?速读4-11段,看课文选取了孔乙己的哪几个生活片断来展开情节的。
(1)与酒客——护短(第4、6段)(2)与“我”——教字(第7段)(3)与“孩子们”——分豆(第8段)(4)与“丁举人”——被打(第9段)四、总结、扩展鲁迅先生通过咸亨酒店格局和酒客不同层次将孔乙己定位在一个上不靠天下不着地的层次,他成了一个迂腐清高、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社会多余的人。
学生活动:结合当代社会现实,青年人读书考不上大学后,种种做法如:重者想不开自杀,轻者感到生活的渺茫,从此一蹶不振,你认为应怎样看待读书,联系《孔乙己》一文。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导掌握刻划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小说塑造人物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从表现人物的手法上看有: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从表现人物所采用的角度上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护短一事是孔乙己到店后所发生的第一件事,是情节的开端。
思考:众人取笑孔乙己的哪几件事?孔乙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神态有什么变化?从中反映出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人们对孔乙己的取笑是一步紧一步,一层进一层,先笑他偷书;再奚落他没有进学。
动作描写:排出九文大钱的“排”的含义:表现的不止是动作,还有动作的神态,可见他在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面前显阔的得意炫耀的神情。
语言神态描写:当别人揭穿事实时,他窘得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窃”与“偷”本是本义词,只是语言色彩不同,可孔乙己宁可承认“窃”,决不承认“偷”。
在他看来“窃”比“偷”似乎高一等,何况他“窃”的是和读书人关系密切的“书”,这就更高了一等了。
这种强词夺理,自我解嘲式的语言正是孔乙己所独有的。
这反映了他“自命清高”(麻木不仁,迂腐不堪)的思想性格。
神态描写:当人们接着说道:“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层灰色”。
孔乙己脸上表情变化深刻地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以自己身为读书人为荣,以没有过学为耻。
孔乙己梦寐以求的是读书做官,却一生未能“进学”,这成了他最大的痛苦和羞辱,别人毫不留情地直戳他这块精神上的伤疤,正是击中了他的要害。
2.孔乙己受尽了人们的取笑,感到孤苦寂寞,只好向孩子们说话,以寻求一点人生的温暖,分角度朗读(读7、8段),划出孔乙己的表情、动作和语言。
表现了孔乙己怎样的性格?善良,待人热情,迂腐不堪。
3.第9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结构上看:承上启下,内容上看说明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
4.不过也有人会提起他,为什么会提起他呢?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因为结账,才发觉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
因此引出了掌柜与酒客的对话,交代了孔乙己“被打”的经过。
(1)这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2)孔乙己悲惨遭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明确:(1)侧面描写。
(2)科举制度造成了知识分子的两种命运:爬上去的就可以行凶作恶,作威作福;没有爬上去的,只得任人欺压、凌辱。
孔乙己则是后一种人。
他在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下,精神上受到摧残,肉体上也成了残废,这有力说明了孔乙己的悲剧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小说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控诉了腐朽的封建制度的罪恶。
5.孔乙己被打之后,还来过一次酒店,范读第11段,(1)划出孔乙己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2)思考:和第一次到店相比,孔乙己有什么变化?先前的“青白脸色”现变得“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
”先前身材高大,跟孩子们说话要弯下腰去,现在盘着两腿,坐在蒲包上,不能站立,跟别人讲话须仰面,先前人家嘲笑他,他常常脸红脖子粗地为自己辩解,现在却不十分争辩,只是用眼睛“恳求”掌柜不要再提他的断腿,但他仍死要面子,以腿“跌断”来遮掩,不过说话声音极低,断断续续。
先前他在“短衣帮”面前是“排出九文大钱”,现在只能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这种鲜明对比,显示孔乙己的遭遇更为悲惨。
孔乙己从“笑”声中出场,最后又在“笑”声中,“坐着用手慢慢”走去了。
这“笑”中没有怜悯和同情,人与人关系那么冷漠。
二、分析小说主题1.孔乙己悲惨一生的结尾如何?死。
“大约”“的确”,这两个词表面矛盾而含义是深刻的。
说“大约”是因为二十年来没有人知道孔乙己的生死,说“的确”是从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来推断他肯定活不下去。
文章最后着力描写孔乙己欠酒店十九个钱,似乎没有钱人们再不会想起他,这十九个钱似乎表示着他存在的全部价值。
当这十九个钱从粉板上抹去时,孔乙己便永远从冷漠残酷的社会消失了。
2.总结主题。
(略)学生活动:自由朗读情节的高潮部分,体会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三、总结、扩展小说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这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
(四)、布置作业1.给文章写个结尾,你认为孔乙己最后的命运怎样?2.课后将《孔乙己》一文与吴敬梓《范进中举》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板书设计:孔乙己鲁迅 与酒客 护短 与“我” 教字 与孩子们 分豆与丁举人 被打检测题:阅读分析:(一)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
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
”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
看时又全没有人。
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①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
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②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③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
④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本段在《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情节中属于哪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本段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①时间:_____________ ②地点:______________③人物:_____________ ④事件:______________穿长衫站着喝酒 社会多余人封建科举制度3.分析文中画有横线语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是外貌描写,说明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是因为他的好喝懒做,四体不勤。
B.②句是语言描写,表明孔乙己以谎言来维持自己的“尊严”,精神麻木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