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声成像系统课件

超声成像系统课件


2.超声成像的发展
1967年,N.Bom提出电子扫描法,同年J.C.Soner提出相控阵扫描法,同时期德国 应用双晶片旋转式探头的机械方式扫查,做妇产科实时成像。
1968年,P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T.Wells提出时间增益控制补偿原理,同年W.J.Fry将计算机技术应 用于B超。
1972年,G.Kossoff提出灰度回声图概念,同年H.H.Holm制成穿刺活检探头。 1973年,J.Plummer提出恒深度型超声显像法。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采用了灰阶及数字变换扫描技术,明显改善了图像质量,实 时超声显像开始受到重视。 20世纪80年代是B型超声诊断仪(简称B超)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1983年日本Aloka公司首先研制成功彩色血流图。
超声医学是声学、医学和电子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凡研究超声对人体
的作用和反作用规律并加以利用,以求达到诊断、保健和治疗等目的的学科,即 称为超声医学。 它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卫生学及其他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有超声诊 断学、超声治疗学和生物医学超声工程,后者又分为医用超声设备的研制和超声 生物医学基础的研究。所以超声医学具有医、理、工三结合的特点,涉及的内容 广泛,在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监护和普查人体疾病中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2.超声成像的发展
2.2 我国应用超声诊断技术: 1958年,开始探索超声诊断,在上海首先使用脉冲式A型超声控伤仪,对肝、胃、 子宫颈、乳腺等进行检查。 1960年,上海研制成A、BP型超声诊断仪。 1974年,开始应用实时超声显像法,北京军区总医院首先应用机械方形扫查法。
1975年,西安研制成20个晶片的线阵式超声诊断仪。
体中的空化作用等,结果产生机械、热、光、电、化学及生物等各种效应
。 由于超声波的瞬时空化可实现高温和局部的高压,超声波通常被用于过
程强化和引发化学反应。
3.超声基础知识
(二)传播特性 超声传播有纵波和横波两种方式,但在人体软组织中是以纵波(质点的振动方
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方式传播。
声波在连续介质和弹性材料中通过组成材料的“粒子”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弹 性压缩和解压的方式传播。 方向性好、强度高、对液体和固体的穿透力强。 (三)反射、折射与透射 超声在人体组织中传播不仅有衰减, 同时还存在着反射、折射与透射现象。
第四章 超声成像系统(US)
第五章 超声成像系统-主要内容
1.超声成像概述 2.超声成像的发展
3.超声成像的基础知识
4.超声成像原理 5.医用超声探头 6.超声型超声诊断仪(A、M、B、C、D) 7.超声诊断设备新技术进展
1. 超声成像概述 1.1超声成像概述
(1)什么是超声医学?
1979年,机械扇形扫查法正式应用于心脏的诊断。 20世纪80年代后,有了电子相控阵扇形扫查仪。
3.超声基础知识 3.1超声基础知识
(一)超声波 物体的机械振动产生波,波的频率取决于物体的振动频率。频率范围在1560k赫兹的波称为超声波。 1)产生:物体的机械振动是产生超声的源泉,用于医学诊断的超声是由压电晶 体制成的换能器产生。 产生超声波有两个必要条件: 一是要有高频声源,
(2)超声成像设备
超声成像设备分为利用超声回波的超声诊断仪和利用超声透射的超声CT两大类 。本章介绍利用超声回波的超声诊断仪。
1. 超声成像概述 利用超声波作为信息载体,对人体内部结构进形成像的设备。 超声与CT、磁共振和核医学成像(同位素扫描)称为四大影像诊断技术 (3)医学超声成像 医学超声成像是依靠超声在人体内传播,遇到不同的组织和器官时,
反射波
非均匀性组织内传播,从一种组织
2.超声成像的发展
1990年,奥地得Krety公司制成3D扫描器,并使之商品化。 1991年,美国先进技术实验室公司推出世界第一台全数字化超声系统后,全数 字化技术即成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的方向,它使超声诊断仪的技术水平进入 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继出现: 1)彩色多普勒组织图技术,能显示组织的运动信息; 2)彩色多普勒能量图,能显示低速血流,但没有方向性; 3)观察组织血流灌注质量的对比谐波成像,是影像增强技术的一种,其增强效果 主要靠微气泡产生的二次谐波; 4)组织谐波成像技术,利用组织二次谐波的非线性效应来改善某特定深部组织图 像的质量; 5)实时三维成像技术。
1955年,J.J.Wild首次成功地用平面位置显示器做直肠内的体腔探查。 1956年,日本里村茂夫首先将多普勒效应应用于超声诊断,利用连续多普勒法判 断心脏瓣膜病。 1958年,鲍姆等开始对眼球的扇形扫查法检查,同年英国人唐纳德等用BP型超声 诊断盆腔肿物和妊娠子宫,开展了眼科和妇产科的超声显像。
会因其声特性阻抗不同而产生声强有差异的回波(超声在人体组织上的反
射波或背向散射波)来建立影像。 目前,医生们应用的超声诊断方法有不同的形式,可分为A型、B型、M
型、D型四大类。
超声波技术正在医学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科学的进步,它将更 加完善,将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2.超声成像的发展 2.1超声成像的发展
二是要有传播超声的介质。
在固体中,超声振动可以以纵波的形式传播,也可以以横波的形式传播;但在 气体和液体中,因为介质没有切变弹性,超声只能以纵波的形式传播。由于这种 特性,超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产生波形的转换。
3.超声基础知识 超声波是一种高频机械波,频率范围为15-60kHz,一般高于20kHz,超 声波的主要特征: A.波长短,近似作直线传播;在固体和液体内衰减比电磁波小,其传 播特性和媒质的性质密切相关。 B.能量集中,因而能形成高的温度,产生剧烈振动,引起激震波,液
1880年,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和雅克居里发现了压电效应,由此揭开了超声技术发 展的序幕。 1921年,法国科学家朗之万应用压电效应进行超声探测,1921年发展成声纳。 1942年,奥地利科学家K.T.Dusik使用A型超声装置,用穿透探测颅脑疾病。
1952年,美国D.H.Howry开始研究超声显像法,并于1954年将B超应用于临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