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型新授第几
课时
1
课时教学目标(三维)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有序、有层次的思维能力。

教学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如何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
方法

手段
使






课前
反思
第页(总页)
补充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有去过商场购物吗?
出示商场购物情境图,提问:如果你有100元,这些商品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元?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27页例1情境图。

谈话:小明和爸爸今天也到商场购物,它们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

他们可能买什么?
利用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运动服饰和运动鞋的场景中,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提问:小明和爸爸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可能花多少元?
(2)出示问题:小明和爸爸带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师小结: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引导。

学生计算,并说出多种可能,教师相应板书。

明确: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因为选择不同,有多种选法。

购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最多剩下多少元?再指名汇报。

第页(总页)
补充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①剩下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用去的钱,可以先算用去多少元。

②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一共要用多少元。

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学生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①一共用去多少元?130+85=215(元)
②剩下多少元?300-215=85(元)(3)想一想:如果买3顶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汇报交流。

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①最多用去多少元?24×3=72(元)
②最少找回多少元?100-72=28(元)
2.思考: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师小结:我们要在读题后要弄清题目里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可以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要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1题。

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第页(总页)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1)出示问题(1),引导分析:从“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想到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追问:有了这样的数量关系,要求这个问题,还缺少什么条件?(2)学生独立分析问题(2),先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再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教师强调: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观察表格,并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

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启发。

提示:要求足球组的人数,可以先算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再将总人数减去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即可求得足球组的人数。

3.完成教材第29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

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数量关系。

师提示:这两题都要先算四个茶杯的总价。

第页(总页)
课时达标检测设计(试用)
项目检测内容检测的目标点与用时预设;反馈、矫正方法预设与达标效果补充
当堂
达标
检测
第页(总页)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设计☆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第页(总页)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型新授第几
课时
2
课时教学目标(三维)1.经历探究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用线段图辅助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
方法

手段
使






课前
反思
第页(总页)
补充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咱们身上穿
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你有自
己去买过吗?今天,我们就去商
场看看。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例2的教
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从中获得
了哪些信息。

(2)画线段图。

提出问题: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
倍,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
追问: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
吗?
引导: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今天
我们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
的名字叫线段图。

我们可以借助线
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①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
钱。

(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
的线段)
②上衣价钱的线段该怎么表示?画
多长呢?(学生讨论)
引导: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要画这样的3份。

(指名板演)
48元
裤子
上衣
(3)列式解答。

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吗?你是怎么列式的?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第页(总页)
补充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
引导思考:在这个数量关系里,哪一个量是直接告诉我们的?(裤子48元)要先求的是哪一部分?(上衣的价钱)和上面一题相比,什么不变?(已知条件)什么变了?(所求问题)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你能指出所求问题是哪一部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
(2)追问:现在你能解答这道题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交流反馈回答,教师板书。

3.比较:上面两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解答的过程呢?
①方法一:先算买一件上衣要用多少元,48×3=144(元);再算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144+48=192(元)。

②方法二:先算一套衣服一共有几个48,1+3=4;再算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48×4=192(元)。

2.想一想:如果求买一件上衣比买一条裤子多用多少元,应该怎样解答?
(1)提问:你能说出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讨论,说出数量关系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上衣的单价-裤子的单价=上衣比裤子多用多少元
第页(总页)
补充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讨论)
指名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相同点:(1)已知条件相同,问题不同。

(2)都可以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3)题中的数量关系不同,解题的方法也不同。

(4)上衣的价格不知道,都要先算买一件上衣多少元。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读线段图,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各可以先算什么。

2.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阅读小芸和小力的话,并说说从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独立填表,完成后可以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教师巡视,适时进行引导。

3.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指名说说所求的问题是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再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最后集体交流订正。

第页(总页)
课时达标检测设计(试用)
项目检测内容检测的目标点与用时预设;反馈、矫正方法预设与达标效果补充
当堂
达标
检测
第页(总页)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设计☆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第页(总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