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教与学

·初中语文教与学


一、2015 年度论文转载概况二、2015 年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进展与探索
1.刊物转载量排名 2015 年《初中语文教与学》共转载论文 201 篇,分 布在 55 种刊物上。排名前 8 位的是 《语文教学通讯》 《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课程·教材·教 法》《语文建设》《语文学习》《教学月刊》《语文知识》等 17 种刊物,共转载文章 157 篇,占转载总数的 78.5% ; 其余 38 种刊物被转文 54 篇,占总量的 21.5% 。 2.论文内容情况 在 201 篇转载文章中,22 篇属于教学理论类文 章,102 篇教学实践类文章,具体包括教学策略、教学 方法、教学实验成果等,二者合计占总数的 62.1% ;23 篇研究课程性质、课标解读以及教材分析,占总数的 11.4% ;26 篇研究学业评价,占总数的 12.9% ;21 篇研 究教师专业发展,占总数的 10.4% ;6 篇研究国外母语 教育,占总数的 3.0% 。转载量最大的是教学实践类文 章,这符合刊物定位—— —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也符合 基础教育教学论文的实际情况。 3.论文作者情况 以转载论文第一作者统计,从地域分布看,来自江
2.我国语文教育语言学基础的审视 语言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根基,在语文教学“语用 热潮”的推动下,2015 年的研究重点聚焦于对我国语 文教育语言学基础的审视与反思。荣维东等认为,中国 语文教育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语言学基础落后 和语用型语文知识缺失,语文教育的语言学基础亟待 从 传 统“ 语 言 学 ”向“ 语 用 学 ”转 变 。传 统 语 言 学 与 语 用学及其语言教育在内涵界定、语言学依据、心理学 依据、语言要素、语言教学和哲学观等方面有鲜明区 别。[6]对母语语用能力的教育目标“听说读写”论的时 代局限性,潘涌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的视角进行了 反思与审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母语教育始终忽视“听 说读写”四种能力的主次和轻重,甚至在课堂教学中主 次易位,形成以片面复现和机械记忆为形式特征的“接 受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 “听说读写”论的另一大失误 在于偏废“理性思维”在全部语用活动中的关键性作 用,导致母语教育基本忽视对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缜 密逻辑理性的培植,进而使学生弱化甚至丧失异质思 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等种种至为关键的理性力量 和相关的思维品质,致使输入性语用标准化、输出性语 用同质化。[7] 在语文教育从“语言学”向“语用学”转变的路径 上,研究者们从教育目标、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 学、考试评价等方面提出了语用型语文课程体系的重 建思路。例如以“语用交际能力”[6]或“听说读写视思 评”能力[7]培养为核心目标;探讨以语用为核心的语文 课程内容的构建,包括语用知识、实用文知识、语言文 化内容和文学审美内容等[8];编制“语言运用 + 经典阅 读”的语文教材[9];借鉴国外母语教材编制经验,注重 语言探索与人文话题的协同并进,探索教材语言知识 技能的开发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以活动作为教材体例
YUWEN ZHISHI
网址:
2015 年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探索与反思
— — —基于《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论文转载情况的分析
筅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罗先慧 筅西 北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李金云 筅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王 勤
DOI:10.13513/ki.41-1041/h.2016.07.012
《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以下简称 《初 中语文教与学》) 聚焦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主要研究成 果,服务于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教育研究工 作者。为了帮助大家把握前沿研究动态,了解一年来初 中语文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的重要成果,本文 对 2015 年《初中语文教与学》转载文章做一梳理,分析 原发期刊的转载排名、论文类别及作者分布情况,回顾 一年来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并就未 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与热点问题进行预测与展望。
34 2016 年 4 月上(总第 317 期)
语文教学
Y U W E N JIA O X U E
须充分吸收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要抓住学生学习语 文的黄金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并做到“四到”,即 “眼到”“口到”“心到”“笔到”。[3] 还有教师探索了在语 文学习习惯培养中植入传统文化的实践。[4] 中考语文 试题如何嵌入优秀传统文化,王崇翔等通过分析 2014 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梳理了考试评价在“基础与 运用”“综合性学习” “现代文阅读题”“作文题”等不同 板块的传统文化考查内容与特点。[5]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的路径 2014 年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 纲要》 明确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 课程和教材体系” “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语文学科是中华传 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 文课程如何有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者主要在教 材编制、教学建议以及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倪 文锦指出: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支离破碎,古诗文在语 文教材中所占比例偏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 材中定位不清。进而提出,我们的语文教材建设要走民 族化的道路,就必须深刻反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 统,充分体现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符合中华民族的 心理结构和思维习惯。[1]温立三提出,从各学段来看, 教材编写目标、编写重点和价值观引导应该各有侧重。 如教材编入的具体内容,初中阶段以适合诵读的记叙 和抒情类文言文本为主,兼读传统文化知识短文。[2]关 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问题,童庆炳提出,语文教学必
苏、浙江、北京、上海、河南、广东六省市的作者分别占 总量的 32.3% 、14.9% 、7.0% 、6.0% 、5.5% 、5.0% ,其他 28 个省市区作者共占 25.3% ,另有 4.0% 的作者属地 不详。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地语文教研水平 差异显著,东部及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远远高于中 西部地区。从作者单位情况看,48.3% 的论文作者来自 中学,23.4% 的作者来自高校,11.9% 的作者来自教科 研院所,16.4% 的作者来自其他单位或单位不详。相较 而言,中学一线语文教师是主要作者群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