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教材《光现象》上课课件1
人教版教材《光现象》上课课件1
●
8.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 和自然 风光为 题材的 诗,是 唐代汉 族诗歌 的主要 题材之 一,是 唐诗当 中思想 性最深 刻,想 象力最 丰富, 艺术性 最强的 一部分 。
)A
A.是激光束经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其向左移动,表明水面下降
B.是激光束经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其向右移动,表明水面下降
Hale Waihona Puke C.是激光束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其向左移动, 表明水面上升
D.是激光束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其向右移动, 表明水面上升
3.如图W7-2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反 射和折射,FO与OG垂直,请判断:入射角大小是_________3,0°折射角 大小是_________,60玻°璃在____________A_B_面__的__左(填方“AB面的左 方”“AB面的右方”“CD面的上方”或“CD面的下方”).
(2)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表格中的数据.
空气中的入射角 0°
水中的折射角
0°
30° 22°
45° 32°
60° 40°
①结果表明: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三者在_______同__一__平__面__内;
②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_____法__线___的两侧;
③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时,折射光线向法线______偏__折__,折射角 ___小__于____入射角.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_______增__大_,光垂直射到 水表面时,在水中的传播方向___________不_.变
第四章 光现象
综合专题提升七
1. “潭清疑水浅”,清澈的潭水看起来浅,实质可能不浅,为安全
起见,不要轻易涉足,下列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
原因的是(
)D
2.有一盛水的圆柱形敞口容器,在图W7-1其右侧边沿的某一
高度斜向下射出一束方向不变的激光,会在容器底部产生一个光斑,
如图W7-1所示,则该光斑(
(8)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____到__平__面__镜__的__距__离__的关系.
(9)只点燃蜡烛A,移动蜡烛B使其与A的像完全重合,如果以5cm/s的 速度使蜡烛A远离玻璃板匀速移动2 s时,蜡烛B应________远_(离填“远 离”或“靠近”)玻璃板_____cm1,0 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0)实验中多进行几组实验的目的是____使__实__验__结__论__更__具__普__遍_.性
(3)如果让一束光线沿着BO方向射入空气中,则折射光线会沿着 ___O_A__方向,这说明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可__逆__的_.
(4)根据光路可逆和上面得到的实验数据可知,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 气中时,折射角_______大__于(填“大于”“小于”或者“等于”)入射 角.
(5)图中还有一条光线没有标识,这条光线是______反__射_光线,实验说 明,在分界面光不但发生折射,同时还会有_________反. 射
4.潜水者看岸边的观光者,看到的是_______变__高_(填“变矮”或“变 高”)的虚像.如图W7-3所示,观光者发现B处有一块鹅卵石,若想从A 处发射激光照到鹅卵石上,则激光应射向__________(填“B点B点”“B 点上方”或“B点下方”).
5.将一平面镜斜放在装有水的水槽中,有一束光线垂直射入水中,
如图W7-4所示,请画出这束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再由水射入空气中的
光路图.
如答图W7-1所示.
6.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得到如 图W7-5所示实验现象:
(1)界面是____P_Q___;入射点是_____O____;入射光线是______A_O__;法线 是________N_N_′;入射角是________∠__A;ON 折射光线是___O_B___;折射角是_____∠__B_O_N.′
(11)如图W7-7所示,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实验中会出现的情况 是_________蜡__烛__A_的__像__与__蜡__烛__B_不__能__完__全__重_.合
●
1.银色修饰了同一个对象,同时五句 话也表 达了一 个共同 的主题,肯定了 生命的 价值, 春天必 然会来 临,谁 也无法 阻挡生 命的冲 动,显 示了生 命本生 的一种 张力。 在西方 社会中 ,银色 有其代 表的含 义,即 银色是 纯洁、 博爱、 美德和 富裕的 象征。
●
4.有人把散文阅读的基本步骤归纳为 八句话 :先读 原文晓 大意, 再审题 目作标 记,文 题对照 定范围 ,抓住 关键再 提取, 提取之 后需整 合,经 过验证 再确立 ,语言 转换不 可少, 答案简 洁又明 晰。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5.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不断地追 求却始 终实现 不了, 所以只 能不断 地往前 走,永 远在路 上流浪 ,永远 处于一 种寻觅 的过程 之中。 所以, 从这个 角度来 讲人始 终都是 在路上
●
6.作者将此处坐车的困难抽象为人生 旅途的 苦难, 但从本 质上讲 他们同 样是想 达到目 的地而 不能达 到,想 实现理 想而不 能实现 自己所 有的理 想,实 质上还 是一场 苦旅。 所以“ 实质上 ”不能 去掉。
●
7.课堂活动是为了课堂教学目标而开 展的,如 果课堂 活动与 学生动 脑脱节,活动与 学生情 感、态 度、价 值观的 培养脱 节,没有 学生真 实的体 验与反 思,那 么这种 课堂活 动只能 说是一 种教学 资源的 浪费.
(6)认真观察实验光线的亮暗,会发现光线AO亮度较OB光线更 ____亮_____(填“亮”或“暗”).
7.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采用如图 W7-6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为了便于观察,实验应在______较__暗____(填 “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2)实验中要选___较__薄___(填“较厚”或“较薄”)的玻璃板,原因是 _____避__免__玻__璃__板__前__后__出__现__两__个__像__,__不__易__探__究__成__像__特__点. (3)实验中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_______玻__璃__能__透__光__,__便于 ___像__的__位__置__________.
(7)移动未点燃的蜡烛,直到___在__玻_璃__板__后__让__它__跟__点__燃_的__蜡__烛__的__像_.重玻合璃 板后不点燃的蜡烛B,却好像点燃了,若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 _______不__能__(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像是 ____虚_____(填“虚”或“实”)像.
●
2.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 生的, 或者是 为着死 的,非 此即彼 ,在本 质上不 可兼得 ;同时 ,他也 肯定了 生命的 价值, 春天必 然会来 临,谁 也无法 阻挡生 命的冲 动,无 法阻挡 我们对 于新生 命、新 世界的 渴望与 追求
●
3.散文阅读中,重点要注意引导学生 树立几 种意识 :首先 是整体 意识, 要尽可 能地细 读全文 ,充分 感知全 文,了 解文本 的内容 和情感 基调, 把握文 章主旨 ;其次 是题干 意识, 要明确 题目问 的是什 么,是 怎么问 的,也 即命题 指向哪 里
(4)实验中在水平桌面上_____竖__直____地放上平板玻璃,记录 玻璃板的位置.
(5)实验中选用两个相同蜡烛是为了探究____像__与__物__的__大__小__关__系,在移 动蜡烛A的过程中,像的大小_________不__变__(填“变大” “变小”或 “不变”).
(6)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______前_____(填“前”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