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场地规划

(完整word版)场地规划

场地规划概念•场地既是指某一块特定的地方。

可以是多种多样,社区城市公园足球场等.场地设计(site design),是针对基地内建设项目的总平面设计,是依据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要求和规划设计条件,在基地内外的现状条件和有关法规、规范的基础上,人为地组织与安排场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活动。

•场地设计既提高基地利用的科学性,又使场地中的各要素,尤是建筑物与其他要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保证建设项目能合理有序地进行使用,发挥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使建设项目与基地周围环境有机结合,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

规划规划,意即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

提及规划,部分政府部门工作同志及学者都会视其为城乡建设规划,把规划与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

因此,提及规划,就要考虑土地征用、规划设计图纸等一系列问题。

其实,这是对规划概念以偏概全的理解。

场地规划为了达到某种需求,人们对土地进行长时间的刻意的人工改造与利用。

这其实是对所有和谐的适应关系的一种图示---分区和建筑,分区与分区,所有这些土地利用都与场地地形适应。

•(二)场地设计工作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7部分:• 1.场地设计条件分析•踏勘现场基础上,分析场地的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和城市规划的要求等,明确影响场地设计的关键因素及问题。

从全局出发,提出场地总体布局的可能性、可行性及实现这些可行性的优化可能及存在间题,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

• 2.场地总体布局•结合场地的现状条件,分析研究建设项目的各种使用功能要求,明确功能分区,合理确定场地内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工程设施相互间的空间关系,进行平面布置,绘制空间形态透视图 .• 3.交通组织•合理组织场地内的各种交通流线,避免不同性质的人流、车流之间的相互交叉干扰;根据初步确定的建、构筑物布置,进行道路、停车场、广场、出人口等交通设施的具体布置,调整总平面图中建筑布置。

•4.竖向布置•结合地形,拟定场地的竖向布置方案,有效组织地面排水,核定土石方工程量,确定场地各部分设计标高和建筑物室内地坪设计标高,合理进行场地的竖向设计。

• 5.管线综合•协调各种室外管线的敷设,合理进行场地的管线综合布置,并具体确定各种管线在地上和地下的走向、平面(竖向)敷设顺序、管线间距、支架高度或埋设深度等,避免其相互干扰或影响景观。

• 6.绿化与环境景观布置•根据使用者的室外活动需求,综合布置各种活动空间、环境设施、景观小品及绿化植物等,有效控制噪声等环境污染,创造优美宜人的室外环境。

• 7.技术经济分析•核算场地设计方案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核定场地的室外工程量及其造价,进行必要的技术经济分析与论证。

二场地规划导则坡道处理1保持绝对的最小量 2平衡现场填挖量。

异地取土及弃土成本昂贵。

3保护树木及以植植被4挖去表土并且保存一)建筑布局1.建筑布局应符合下列要求:(1)建筑间距应符合防火规范要求;(2)建筑间距应满足建筑用房天然采光的要求,并应防止视线干扰;(3) 有日照要求的建筑,应符合当地规划部门制定的日照间距;(4)对有地震等自然灾害地区,建筑布局应符合有关安全标准的规定;(5)建筑与各种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卫生保护标准。

3.建筑日照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住宅应每户至少有一个居室获的日照,该日照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有关规定(2)宿舍应每层至少有半数以上的居室能获得同住宅空间相等的日照标准。

(3)托儿所、幼儿园的生活用房,应能获得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少于3h(4)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医院、疗养院至少有半数以上的病房和疗养室应能获得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少于2h,(二)道路1.建筑基地内道路应符合下列条件:(1)基地内应设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其连接处的车行路面应设限速设施,道路应能通达建筑物的各个安全出口及建筑周围应留的空地。

(2)沿街建筑应设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间),其间距不宜大于80m;(3)道路改变方向时,路边绿化及建筑物不应影响行车有效视距;(4)基地内设地下停车场时,车辆出口应设有效显示标志,标志设置高度不应影响人、车通行。

2.建筑基地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车道路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不应小于7m;(2)人行道路宽度不应小于1.5m;(3)利用道路边设停车位时,不应影响有效通行宽度。

(4)利用道路边设停车位时,应满足车辆最小转弯半径要求;消防车道路应按消防车最小转弯半径要求设置。

3.道路与建筑物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地内设有室外消火栓时,车行道路与建筑物的间距应符合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2)基地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的有关规定;(3)基地内不宜设高驾车行道路,当设置高架人行道路与建筑物平行时应有保护私密性的视距和防噪声的要求。

4.建筑基地内地下车库的出入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地下车库出入口距基地道路的交叉路口或高架路的起坡点不应小于7.5m;(2)地下车库出入口与道路垂直时,出入口与道路红线应保持不小于7.5m 安全距离;长度超过35m的尽端式车路应设回车场,供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不应小于12mx12m。

(3)地下车库出入口与道路平行时,应经不小于7.5m长的缓车道汇入基地道路。

(三)竖向建筑基地地面和道路坡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2%;地面坡度大于8%时应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土墙或护坡。

2.基地车行道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8%,其长度不应超过200m,个别路段可不大于11%,但其长度不应超过80m,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5%,其坡长不应大于600m,且路面应有防滑措施;路面横坡宜为1%-2%。

3.基地非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3%,其长度不应超过50m,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2%,其坡长不应大于100m;路面横坡宜为1%-2%。

4.基地人行道纵坡不应小于0.2%,不大于8%,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4%;路面横坡宜为1%-2%。

5.基地内人流活动的主要地段,应设置无障碍人行道。

(四)绿化、管线l,绿化面积指标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的规定,绿化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和管线之间的距离应符合有关规定。

2.各种管线的敷设不应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并防止管线受腐蚀、沉陷、振动、荷载等影响而损坏。

管线应根据其不同特性和要求综合布置。

对安全、卫生、防干扰等有影响的管线不应共沟或靠近敷设。

管线应从建筑物向道路方向由浅至深敷设。

管线布置应短捷,尽量少转弯。

管线与管线、管线与道路应尽量减少交叉。

各种管线间水平、垂直净距及埋深应符合有关规定。

.用地范围及界线应掌握道路中心线、道路红线、绿化控制线、用地界线、建筑控制线。

应试者应清楚掌握几条控制线的含义及与其他控制线的差别。

2.与城市道路的关系这是每一位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否则应设通路与道路红线相连接。

基地与道路红线连接时,一般从退道路红线一定距离为建筑控制线。

建筑一般均不得超出建筑控制线建造。

属于公益上有需要的建筑物和临时性建筑物(绿化小品、书报亭等),经当地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可突人道路红线建造。

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地下建筑、建筑基础,均不得突人道路红线。

建筑突出物可有条件地突人道路红线。

采集者退散3.场地出入口对车流量较多的基地及人员密集的建筑基地应符合规范规定: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起不应小于70m;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最边缘不应小于5m;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0m;距公园、学校、儿童残疾人等建筑物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当基地通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与立体交叉口的距离或有其他特殊情况时,应按当地规划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

4.建筑限高当城市总体规划有要求时,应按规划要求限制高度;保护区范围内、视线景观走廊及风景区范围内的建筑,市、区中心的临街建筑物,航空港、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军事要塞工程等周围的建筑物均应考虑高度限制。

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烟囱等,在城市一般地区可不计入控制高度;在保护区、控制区内应计入高度。

5.控制指标建筑强度方面的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总建筑面积等。

环境质量方面的量化指标主要包括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口净密度、人口密度等。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m2)/基地总用地面积(m2)建筑密度(%)=建筑总基地面积(m2)/基地总用地面积(m2)×100%绿化覆盖率(%)=绿化覆盖面积(m2)/基地总用地面积(m2)×100%来源:考试大绿地率(%)=各类绿地覆盖面积之和(m2)/基地总用地面积(m2)×100%人口毛密度(人/hm2)=总居住人口数(人)/居住用地总面积(hm2)来源:考试大人口净密度(人/hm2)=总居住人口数(人)/住宅用地总面积(hm2)6.场地总平面设计这是对建设项目诸多内容的总体安排与统筹,应充分考虑其使用功能和要求,建设地区的自然与人工环境以及经济技术的合理性因素,对场地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建筑组合、绿化与环境设施布置,以及环境保护做出合理的安排,使之成为统一有机整体。

•(三)场地设计工作的目的1、达到场地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正确组织•场地设计要求设计者在构思最初就有一个整体的设想并且综合考虑经济、技术等可行性,在设计过程中考虑:1) 整体的空间关系,例如建筑与场地环境的空间位置、场地内的高程关系、建筑物的尺度等;•2) 整体的功能组织,例如场地的对外交通出入口组织、建筑与周边环境的人流组织、休憩空间的设计等;•3) 整体的风格特色,例如建筑的风格应当与环境设施、植物配置的风格协调统一,达到相互融合的效果。

•2、使场地中的各项内容与基地形成良好的关系,提高基地利用的科学性,充分发挥用地的效益。

场地设计是对建筑和环境的整体考虑,建筑与周边场地功能、景观环境应有良好结合;在场地设计中对不同功能流线应有清晰的组织,将车流、人流以及后勤服务等流线有效的布置在场地上;此外,还应通过不同的空间环境营建与建筑功能相适应的良好氛围,对使用者进行引导。

•四)场地设计的工作特性•高度综合性的工作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性理性的成分和感性的成分•(五)场地设计工作的特点•1、综合性•场地设计涉及多学科内容,场地设计工作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功能、场地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相关,而道路设计、竖向设计、管线综合等又涉及许多工程技术内容。

场地设计是综合性的工作,要综合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取得较好的场地设计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