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洋价值海洋经济价值(海洋资源价值),海洋军事价值,海洋科研价值,海洋生态价值。
2. 宇宙大爆炸产生地球原始大气中无机小分子CO2,NH3,H2,CH4太阳紫外线,闪电,高温作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Aa,核苷酸,单糖,脂肪酸聚合,缩合反应有机高分子物质葡萄糖,核酸,多糖聚集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现代生物界3.三元界真核生物,真细菌,古细菌4.海水是稳定的环境海水的比热高——海水温度的稳定性海水是一种缓冲溶剂——酸碱性的稳定5.【河口】海水和淡水交汇和混合的部分封闭的沿岸海湾。
根据成因的不同,可把河口分为下列几种类型:(1)溺谷型河口海侵淹没的河谷末端,海水直拍崖岸。
由于河流较小,或流域来沙不多,虽在湾头或局部地段有泥沙堆积,但溺谷状态仍然保留。
(2)三角洲河口流域来沙丰富的河口,泥沙沉积于河口区,不仅改变其冰后期海侵所形成的溺谷形态,且有三角洲发育。
一般而言,三角洲发育于弱潮河口和某些中潮河口以及河流挟带的泥沙不易为沿岸流带走的地区。
(3)峡江型河口在冰川作用过的地区,河槽受冰川挖掘刻蚀,谷坡陡峻,海侵后形成峡江,其河口的特点在于口门附近有深约几十米的岩坎,坎内水深可达数百米,向着内陆可延伸几百公里。
这种河口常见于高纬度地带,如挪威的松恩峡湾和苏格兰的埃蒂夫湾。
广义地说,河口湾除真正的河口外,还包括半封闭的沿岸海湾、潮沼和在沿岸沙坝后面的水体。
现代河口是在冰后期海侵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由于侵蚀基准面上升或地壳下降,或由于海水面上升时被海水淹没而形成的漏斗形的狭长三角湾是为溺谷潟湖相应地分为两种类型︰1.海岸潟湖︰位于滨岸坝与海岸之间,水域狭长而不规则;2.珊瑚潟湖︰由环状珊瑚礁环绕或由坝状珊瑚礁相隔而成,水域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
6.红树林“红树林”这一名词并不是指单一的分类类群植物,而是对一个景观的描述(红树林沼泽mangals)。
代表一个生境类型。
红树植物根植于潮带上层的软泥底所构成的一种类似于温带盐沼的海洋生态类型我国的红树林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区),有16科20属31种。
红树、秋茄树、红茄苳、海莲和木榄等。
7.珊瑚礁形成岸礁——堡礁——环礁8.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和资源衰退问题海洋生境破坏和生态失衡问题有害赤潮问题全球环境变化及效应问题(温室效应,厄尔尼诺,拉尼娜)赤潮: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海洋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1)建设人工鱼礁2)近海增殖放流中国海洋生物技术发展现状1)海水养殖物种优良种苗的培育和保存。
主要包括组织培育及细胞工程育苗研究,虾、贝类三倍体育种技术的研究,海洋生物基因工程育种研究;海水养殖动物雌核发育和性别控制研究。
2)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开发。
主要包括海洋药物开发;海洋生物制剂及制品开发。
3)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芋螺毒素的基因工程和药物研究;对虾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问题:海洋生物技术力量分散,长期以来海洋生物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海洋开发总体科技水平不高,特别是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一直处于粗放式状态,严重阻碍了中国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
在海水养殖业也存在着养殖产业结构单一、种质退化、对病害和环境胁迫的防御能力下降等问题,严重制约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为此,应该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形成我国海洋生物高技术创新体系,使我国海洋生物技术再上一个新台阶。
发展海洋技术的出路1)实现产业化2)实现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发展海洋生物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对策1)发展海洋生物技术是增加海产品的附加值,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2)产、学、研相结合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由之路推动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力量以多种形式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以及合作建设中试基地3)与科技兴海相结合,建设中试基地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示范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发展,是科技兴海的一个重要发展模式。
4)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是促进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途径海洋生物资源持续开发利用技术1)海水养殖优良品种选育和苗种繁育技术2)海水规模化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在近海深水水域进行养殖,近岸浅海水域进行增殖。
3)海洋生物资源的安全保障技术逐步开展区域性的海洋渔业水域环境保护的研究,提出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环境治理计划;建立一系列灵敏的病原检测手段、宿主健康生理检验技术和关键性生态环境因子监测技术4)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及增殖技术定期进行我国专属经济区生物资源评估调查,研究渔业资源的补充机制及动态变化规律,评估主要生物资源最低生物学可接受生物量、总允许可捕量6)海洋生物资源的精深利用与水产品安全质量保证技术以水产品保鲜、保活,低值水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精深加工增值为重点,加强水产品加工、贮藏、运输中的活体组织与生物化学变化等应用基础研究;搞好水产品和水产加工废弃物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9.性别调控技术生物性别伴随有性生殖的出现,生物界同种个体之间普遍出现的一种形态和生理上的差异现象。
鱼类性别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是由染色体所决定的遗传性别和由遗传性别控制下通过个体发育而形成的生理性别所构成。
遗传性别(染色体性别)遗传性别是在受精时通过一半来自卵子以及一半来自精子的染色体的结合而形成的。
生理性别生理性别的基础取决于原始性器官的类型。
该基础称为性腺性别。
由他再进一步分为雌雄异体和雌雄同体。
(1)雌雄异体是指一个个体内仅含有精巢或卵巢。
大多数鱼类都属于这种性别类型。
(2) 雌雄同体是指同一个体内同时含有可辨认的卵巢和精巢,并分化产生卵子和精子,但一般卵子和精子并不同时成熟,而是轮番地成熟,从而可以防止自身受精。
假雌雄同体外生殖器、第二性征为一种性别,生殖腺为另一种性别,如剑尾鱼雌性个体发育晚期出现雄性交配器。
性逆转性成熟前为一种性别,性成熟后为另一种性别。
先雌后雄:鳗鱼,石斑鱼先雄后雌:小丑鱼第一性征是那些直接与繁殖活动本身有关的性征,即性附属器官第二性征是那些与繁殖活动本身无直接关系的性征,但他们和性腺的发育与分泌活动有密切关系性别是生物的一种重要的性状,主要涉及到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前者指的是决定未分化性腺向精巢方向还是向卵巢方向发育的过程。
后者指的是某些体细胞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分化发育成内外生殖器以及第二性征。
性别决定机制是多种多样的,总体来说,有染色体型性别决定和环境型性别决定两种类型。
染色体型性别决定指子代的性别主要由遗传基因来决定,胚胎发育成雌性或雄性取决于其染色体上性别决定的基因或性染色体的组成;环境型性别决定指子代的性别主要由环境因子决定,受精卵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pH值及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均有可能影响到子代的性别。
其中,研究最多的环境因子是温度,即温度依赖性的性别决定目前一般认为鱼类性别的染色体决定类型主要有6类:①XX-XY型:是指雌性为同配性别,雄性为异配性别,如尼罗罗非鱼②ZW-ZZ型:此类型的雄性为同配性别,雌性为异配性别,如奥利亚罗非鱼③XX-XO型: XY型的一种特殊形式,雌性是同配性别,只产生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子。
雄性为异配性别,只含一条X染色体而无Y染色体。
④ZO-ZZ型: ZW型的一种特殊形式,雄性为同配性别,雌性为异配性别,体细胞内仅含一条Z染色体而无W 染色体,分布于于长江中下游的短颌鲚就属于这一类型,其雌鱼的染色体为47条,而雄鱼则有48条;⑤X1X1X2X2-X1X2Y型:即复性染色体型。
⑥少数鱼类具有复杂的性别决定系统,如剑尾鱼中存在3个性染色体W、X、Y。
此物种的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类型为WY、WX或XX,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类型为XY或YY。
鱼类性别控制育种的意义1)提高群体生长率对于雌、雄鱼生长速度不一样的鱼类,通过性别控制,实行单性养殖将会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控制繁殖速度对于性成熟周期短,繁殖力强的鱼类,可通过单性养殖控制其过度繁殖,避免幼鱼与商品鱼争夺饵料和空间。
3)延长有效生长期.对于性周期较短,雌、雄性成熟年龄不同的鱼类,单性养殖可延长有效生长期,避免因性腺的发育而降低生长速度。
性别控制的主要方法⏹种间杂交在非鲫中有两种性决定的遗传机制,尼罗非鲫、莫桑比克非鲫等属于雌型配子同型,奥利亚非鲫属于雄性配子同型。
因此可以利用雌性配子同型的雌鱼与雄性配子同型的雄鱼进行种间杂多交,获得全雄性的杂种后代供生产上养殖。
⏹激素处理鱼类的性别可以用性类固醇激素加以控制,但只能改变鱼类的生理性别,而不能改变鱼类的遗传性别II-酮基睾酮雌二醇浸泡,注射,投喂⏹人工诱导雌核发育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就是用γ射线或紫外线照射精子,使精子遗传失活,然后与成熟卵受精,但精子只起激活卵子的用,而不参与发育。
卵子的发育完全是在雌核的控制下进行的。
超雄鱼(YY)的获得雄核发育/激素诱导假雌鱼(XY)⏹人工诱导三倍体三倍体鱼类最大特点是它的不育性( sterility) ,即性腺不发育。
10.引种驯化引种就是将一种新作物品种从现有的分布区域或养殖区域人为地迁移到其他地区养殖的过程;也就是从外地引进本地尚未养殖的新的动植物种类、类型和品种。
驯化以改造某种生物野生性为目的,通过一系列实验措施,逐步改变其遗传性使之适应新的环境,从而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正常生长的过程。
引种与驯化区别生态环境与生物适应性引种: 一般在生物的适应范围内进行移植工作。
驯化: 超越驯化对象所直接承受的适应范围所进行的一系列措施。
遗传变异引种: 利用生物现有的适应性来扩大养殖范围,一般无变种出现。
驯化: 驯化成功往往会改变生物现有的某些适应性和遗传特征,形成变种。
引种驯化的意义引种驯化是人工养殖作物的起源与演化的基础扩大良种的养殖面积和延伸良种养殖界限引种驯化是丰富并改变品种结构,提高生活质量的快速而有效的途径引种驯化可为各种育种途径提供丰富多彩的种质资源P=G+E(P:引种效果;G:植物的适应性;E:原产地与引种地生态环境的差异)引种驯化的遗传学原理就在于引种效果同引入物种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的大小及其遗传相关。
如果引种植物的适应性较宽,环境条件的变化在植物适应性反应规范之内,就是“简单引种”。
反之,就是“驯化引种”。
生态环境相似论11.分子标记RFLP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是根据不同品种(个体)基因组的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碱基发生突变,或酶切位点之间发生了碱基的插入、缺失,导致酶切片段大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特定探针杂交进行检测,从而可比较不同品种(个体)的DNA水平的差异(即多态性),多个探针的比较可以确立生物的进化和分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