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伽师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思考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谈到县域经济时,常说: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或者是“郡县治,则天下安”与此体现相同思想的还有孟子提出的“百姓安,才能天下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相对于国家来说郡县属于局部,相对于天下来说百姓属于局部。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天下。
“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郡县制自此确立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东汉荀悦《前汉纪》记载,“郡县治民,从制则天下安矣”,进而引申为:“郡县治,天下安”。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一、伽师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县域经济是基础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强区之基在于强县,县域兴则全区兴,县域活则全区活。
我们发展县域经济,也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特色,分类推进。
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创新发展优势,确立差异化发展战略,增强自身的比较竞争能力,从而实现快速发展。
伽师,维吾尔语称“排孜阿瓦提”,意为美丽富饶的地方,是“丝绸之路”南道久负盛名的重要商埠,是著名的古代西域重镇之一。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东邻巴楚,西接疏勒,南连岳普湖,北依天山山脉的柯坪南支,西北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毗邻,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一块绿洲,素有“西域明珠”的美誉。
目前,伽师县县域经济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近年来,伽师县委、县人民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社会和谐稳定为第一责任,紧紧围绕农民持续增收和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两大主题,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商贸活县、城建带县、科教兴县、文化塑县、瓜枣富农”六大战略,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但是我们对于发展的规划不能只满足于现在取得的成绩,我们拿自己和自己比只会看到骄傲,与喀什地区所辖的其他县市相比我们还有很多不足,同时我们自身在发展县域经济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的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2010年我们的三产比值是53:25:22,第一产业农业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二、三产业成为我们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断腿”,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农业收入,而二、三产业基本上没有收入来源。
同时我们的经济总量人均gdp所拥有的份额比较低,2010年我闲的农民人均收入与全国相比存在近70%的差距。
贫困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48%,我县现有38万人,近一半为贫困户,是国家级的贫困县,我们现在发展的首要目标就是要缩小与其他县市、与全国的差距。
其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弱。
伽师县是一个少数
民族聚集的贫困地区,虽然“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较快增速,但与新疆发达县(市)及沿海发达地区的县(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贫困人口多,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农业仍然占主导地位,五大特色产业尚处在数量扩张向提质增效、粗放型管理向标准化生产迈进的重要阶段,农产品的商品率、加工转化率偏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能力不强。
工业处于起步阶段,经济总量过于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城镇化水平较低,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不畅,城市商贸和三产缺乏活力。
第三,人才匮乏,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人才匮乏是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问题,干部人才队伍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主要体现在干部人才整体素质不高,干部人才流失严重,各行业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如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城建规划、新型工业、旅游经贸等领域管理及技术人才严重不足,高技能人才尤为匮乏,高级职称人才140名,仅占人才总数的2.2%。
农民整体素质较差,劳动技能掌握较少,多为体能劳动,并且思想观念陈旧。
第四,水资源严重缺乏。
自然降水少,多年平均降水量54毫米,蒸发量大。
地表径流量随季节分配严重不均,“春旱、夏洪、秋缺、冬枯”现象十分明显,春、秋两季季节性缺水达2亿立方米。
伽师县地下水沿克孜河自上而下水质越来越差,矿化度高,氟和砷等有害矿物质严重超标,不能直接用于生活饮用水和农业灌溉。
淡水资
源奇缺,人均综合生活用水不足40升/日,不到国家最低标准的五分之一。
水资源成为制约伽师县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最主要因素。
第五,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
伽师县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及世界性气候变化影响、人为活动的干扰破坏,导致土地沙化,加之风沙灾害频发,生态形势十分严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伽师县的经济发展。
伽师县正处由传统的农业向工业化发展转型时期,来自工业结构性污染的压力、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压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的压力,造成了生态用水的严重不足和环境污染负荷的迅速增加。
三、伽师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面对机遇和挑战,面向未来,伽师县已站在跨越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那么要如何从政治和历史的高度把握机遇,来促进伽师县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呢。
伽师县立足自身实际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
“十二五”期间,伽师县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地缘优势,依托工业园区,大力实施矿产优势资源转换,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发展工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伽师县依托“六大基地“即:铜业、棉纺、农副产品加工、机电机械组装、小商品小五金出口加工和新型建材“六大基地”。
积极争取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特殊产
业政策支持,紧抓广东佛山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升级“双转移”的战略机遇,大力引进、培育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就业,实现共赢。
到2015年,力争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63亿元,年均增长52%(现价),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50亿左右,年均增长59%。
逐步形成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1、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形成
2、扶持壮大地方中小企业
3、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农业产业化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
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而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伽师县切实把“三农”工作放在首位,大力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大力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
重点扶持、改造、提升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伽师瓜、红枣、西梅等精深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推广实施“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超市”、“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 +农户”等经营模式,引导、鼓励农户和企业逐步形成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三)、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最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减少农民。
伽师县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突出特色、以大带小的原则,坚持“东改西扩、北展南控、生态文明、绿化宜居、宜业宜商”的发展思路,强化和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镇集聚经济和人口的承载力,建设宜业宜居、生态良好、干净整洁的现代城市(镇)。
1.优化城镇体系总体布局
2.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四)、特色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做优做强现代特色农业。
伽师县按照“绿色、特色、规模、品牌”的要求,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稳粮调棉,重点发展“多熟制、三高田”,做大做强伽师瓜产业,做优做精红枣、西梅等特色林果业。
按照“适地适树、突出重点、规模发展”的原则,突出发展红枣、西梅等优势树种,在逐步形成规模的基础上,提升质量效益、强化管理、普及良种、提高技术。
打造喀什地区乃至全疆知名的优质粮食、棉花、特色林果、特色种植和特色畜牧产品生产基地。
(五)、商贸旅游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伽师县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伽师县境内已发现18处文物古迹和6处古城遗址,尤其是喀拉墩、阿帕克霍加、穆尔通、塔克亚古城开发潜力巨大;万亩原始胡杨林、千顷西克尔湖、百里七
彩山、十里民俗风情一条街、森林旅游度假村公园等旅游景观奇特;新疆境内最大的地震断裂峡谷——西克尔魔幻大峡谷,200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优秀地质公园”。
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也让我们看到了伽师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股新鲜的活力。
那就是商贸旅游业。
整合境内旅游资源,深度挖潜旅游资源,打好“历史、文化、民俗、特产”四张牌。
做大绿洲文化、大漠文化、汉唐古城文化。
重现汉唐古城神韵,精炼汉唐古城、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三条旅游线路,重点打造七彩山、大峡谷、原始胡杨林、西克尔湖、森林公园、民俗风情一条街等集“山、谷、林、湖、园、街”的六大特色旅游景点;构建以迎宾花园、胡杨公园、铜城公园和文化活动中心、休闲广场、体育广场为主的城市休闲空间;通过“中国?新疆?伽师瓜旅游文化节”,提升“瓜乡铜城”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名副其实的喀什旅游“后花园”。